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docx

上传人:p** 文档编号:543345 上传时间:2023-10-21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5.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docx(2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刘学红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教堂里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感人,准备掏出身上所有的钱捐款。过了十分钟后,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一分钱也不捐了。到最后牧师终于结束了长篇的演讲开始捐款时,马克吐温不仅没有捐钱还偷走了两元钱。这个短小的故事引起了我的思考,马克吐温为什么会气愤?是因为牧师讲得太久了,无论多么动听的话语,如果一而再,再而三的唠叨个不停,谁都会心生厌烦。这种现象就是心理学中的超限效应。作为家长,作为老师,甚至是作为朋友,作为家人等等,如果能注意到超限效应,能领会其中的奥秘,一定会让我们的生活添光加彩。

2、作为家长,想想我们是孩子的时候,妈妈一遍又一遍地不停唠叨需要注意什么,需要怎么做,尤其是当我们犯了错误的时候,妈妈更是一遍又一遍地提醒,心里是何感受?是不是一开始的时候还很虔诚地承认错误,后来重复的遍数多了,就开始心生厌倦,有点想逃离的感觉?既然这样,在教育我们孩子的时候,就要吸取教训,注意这种超限效应。在孩子有了错误时,我们提醒一次,或者批评一次,孩子己经认识到错误了,应就此停止,选择相信孩子0有的人可能会说,提醒一次他根本不听不记,全当作耳旁风,但是,你多次提醒他就记住了吗?这种现象很普遍,为什么有的孩子一遍就记住了,而有的孩子一遍记不住,多次提醒还是记不住呢?在最初时,孩子的接受都是一样

3、的,有的家长注意方式方法,提醒一次之后也就不再说了,这样也是对孩子的一种信任。至于以后再有什么只要提醒一次就可以了,孩子表现得也非常懂事明理。而有的家长,提醒孩子一次之后,怕孩子记不住,反复去说。这样孩子从虔诚地接受变成了厌烦,你说多少对他都不起作用,他觉得你不信任他,所以对你的话再也激不起他的兴趣。作为教师,我们也应该注意这种超限效应,给学生留点“空白”。正如在书法中有“布白”,一样,一个字不能把方格填满,上下左右要留白,这样才能产生美感。中国的绘画也讲究“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疏可走马”也是指的“布白”。在学生有了错误时,点到为止,适当地留点“布白”,相信他们,给他们改正的机会,而不要一

4、遍又一遍地反复强调他的错误。由此我想到班里的几个学生,不完成作业是常有的事,我反复强调作为学生要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反复去说作业量不多也不难,都在可接受范围之内。但这几个学生仍然不完成作业。而且你说他们时,都是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好像说的不是他。面对这种现象,我深思不得其解,读了这篇文章后,我想作为老师,我需要改变,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开始,信任他们,慢慢淡化不完成作业的现象,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我愿意去尝试。在课堂上,适当地给学生留点“空白”。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反省,不要满堂灌,以学生为主体。下课了,给学生休息的时间,不要仍讲解再三。人存在一个主观的容量,超过这一容量,人就不愿意认真对待这些任务了。当向学生讲述知识、道理或者布置作业时,在时间上以及数量上不要超过学生可接受的限度,否则会产生过犹不及。在任何方面都讲究一个“度”,“过度”就是“超限效应”,“不及”达不到既定目的。要想做到恰到好处,需要我们用心去思考,究竟什么时候才是“火候”“分寸”“尺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 > 管理论文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