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市汽车及零部件检测市场需求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某市汽车及零部件检测市场需求调研报告.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某某市汽车及零部件检测市场需求调研报告某某因车而建、因车而兴,汽车产业基础雄厚。实践证明,零部件强则汽车强,汽车强则检验检测技术支撑必须强。为加快推进国家汽车检验检测平台建设,大力服务以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为代表的“一主四优多支撑”产业发展,市公共检验检测中心成立专题调研组,对全市汽车及零部件产品质量检测市场需求进行深入调研(不包括机动车安全性能检测),共实地调研整车及零部件企业116家,基本摸清了情况,找准了问题,针对性提出了建设性的对策建议。一、某某汽车产业及检测市场需求情况(一)产业发展情况某某是重要的汽车工业基地,以东风商用车、东风零部件(集团)等为引领的企业集群,可生产100多种车型
2、、100o多种总成、4000多种零部件,整车产能达100万辆,产值突破1500亿元,是全国汽车产业化程度最高、产业集群优势最明显的地区之一。据统计,全市现有汽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2200余家。其中,规上企业449家(规上零部件企业437家);具有整车资质企业12家(新能源资质企业8家),专用车资质生产企业48家,乘用车生产企业2家。2022年,全市汽车产量31.2万辆,产值1092.2亿元,中国(某某)汽配城年交易额达200亿元以上。(二)市场需求情况据调研测算,全市汽车及零部件检测市场需求总值在5.5亿元以上,检测需求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强制性检测需求。包括整车公告认证强制性检验和汽车零部
3、件CCC强制性检验,此类强检业务量大、利润率高。全市整车及零部件强制性检测需求测算在4.7亿元以上,约占市场需求总值的85%o二是新产品研发检测需求。主要集中在燃油汽车的车身、发动机、变速箱、车桥、制动器等产品和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电机、电控器、网联软硬件等产品。全市汽车新产品研发检测需求测算在5500万元以上,约占市场需求总值的10%o三是企业质量管控检测需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为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而对产品进行周期性的检测,是执行企业质量控制的一部分。全市汽车产品质量管控检测需求测算在2700万元以上,约占市场需求总值的5%。(三)检测能力情况据统计,全市现有大中型汽车检测仪器设备6600余台
4、(套),资产原值约4.5亿元,汽车检测技术人员4400余人。目前,除东风公司专业厂外,某某区域仅有国家汽车零部件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以下简称国检中心)获得国家CMA资质认定、CAL审查认可、CNAS实验室认可,其他企业及检测机构均未取得国家授权的CMA资质认定。二、某某汽车及零部件检测市场需求特点(一)整车公告及零部件强制性检验需求较大。我国汽车生产企业和产品实行准入管理制度,包括国家认监委、工信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授权的强制性产品认证(CeC)、车辆公告认证、环保公告认证、达标车型公告认证,主要集中在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中的13种整车和零部件产品。所调研的湖北一专、湖北大运等企业每年强
5、检需求都在100O万元以上。(二)中小企业产品质量自主性检测需求不足。近年来,在疫情影响、经济下行、商用车市场低迷、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企业生产规模、效益持续收缩,产品更新换代慢,企业新产品研发检测、质量管控检测、产品出厂检验等自主性检测需求不够旺盛。(三)龙头检测机构在某某市场形成垄断地位。目前,国内汽车领域具有强制性检测资质的龙头检测机构有47家,其中襄阳达安汽车检测中心有限公司、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武汉)有限公司占湖北强制性检测市场份额较大,在某某及周边地区形成技术优势和市场垄断。(四)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检测市场需求快速增长。随着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加快布局,
6、带动相关检测市场的快速增长,在检测需求上新增了动力电池、电机、电控、充电装置等检测项目,东风小康、易捷特等新能源整车企业在产品检测方面的投入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五)“本地检”“就近检”“优惠检”需求意愿强烈。过去某某汽车零部件产品大多送到襄阳、武汉、重庆等地检测,距离远、周期长、成本高,所调研的企业提出如能在某某就近检,将大大节省送检成本,缩短送检周期,提升送检效率。希望政府搭建汽车检测综合服务平台,制定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企业发展。三、影响制约某某汽车检测市场需求的问题(一)汽车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缺失。从全国来看,汽车产业布局集中的长春、上海、武汉、重庆等地,都建有国
7、家级汽车检验检测平台。我市作为重要的汽车工业基地,缺乏一个综合性的汽车检测服务平台,不能有效满足企业本地化、便利化检测需求。市场上充斥着鱼龙混杂的检测机构、代理公司,甚至未取得检测资质出具虚假报告,影响企业健康发展。因此,建设国家汽车检验检测平台不可或缺、势在必行。(二)检测技术能力不适应产业发展需求。调查显示,我市副高以上汽车检测技术人员不足8%,以传统汽车检测为主的人员结构不适应新技术发展要求。国检中心现有检测能力及企业的自检能力偏重于传统汽车零部件产品,检测技术能力滞后于产业发展需求,需大力引进光电子、智能制造、信息通讯等领域的高层次检测人才,加快提升新能源新材料检测技术能力,跟上汽车产
8、业转型升级步伐。(三)检测资源闲置浪费与重复投入建设并存。调查发现,我市汽车检测仪器设备数量众多,但从全市统筹来看,一方面检测设备资源没有实现优化配置,大型检测设备尤其是高精尖设备利用率不高;一方面检测设备重复建设现象普遍存在,如三坐标、直读光谱仪、金相显微镜等通用检测设备低水平重复投入建设,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四)支持引导汽车检测服务供给的政策措施不优。目前,我市在汽车检测产业发展、检测服务供给、检测市场培育等方面,没有优惠的政策措施,缺乏有效的支持引导,无法满足企业“优惠检”“本地检”的需求,企业的获得感不强,市场检测需求缺乏磁吸效应。国检中心缺乏市场化运营机制,在检测市场开拓、扩展承检
9、业务上“束手束脚二四、激活某某汽车检测市场需求的对策建议检验检测作为重要的生产性高技术服务业,须聚焦我市汽车检测市场需求,加快配套检测体系和检测能力建设,为推动我市汽车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技术支撑。(一)应势而为,高标建设国家汽车检验检测平台。一是抓住风口、扩项提能,打造国检中心“升级版二抢抓新能源汽车发展风口,启动实施三年行动计划,通过资质扩项、内引外联、合资合作,巩固传统汽车检测技术优势,提升新能源汽车检验检测能力,推动形成零部件+整车+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检测新格局。二是集聚要素、一站服务,打造高端技术服务平台。有机融合检验检测、认证认可、标准、计量等技术要素,建设“一站式”质
10、量服务驿站,增强汽车全产业链检验检测服务功能,着力打造“立足某某、辐射周边、覆盖全国”的汽车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二)共建共享,高效整合汽车检验检测资源。一是整合检测设备及人才资源。全面摸清我市汽车检测设备和检测人才,建立汽车检测设备资源库和汽车检测人才专家库。以设备租赁、入股或设立分场所形式,构建一个中心、多个分支机构的“卫星式”检验检测体系。二是推动“政产学研检”深度融合。组织联合检测机构、行业协会、科研院校、重点企业,建立某某汽车检验检测技术服务联盟,加强汽车检测“难点”“堵点”技术攻关,开展信息共享、技术合作和经验交流,携手服务汽车产业链发展。(三)检企对接,高频构建汽车检测供需
11、服务机制。全面梳理我市重点汽车企业检验检测需求和获得资质认定的检验检测机构能力,探索建立“两清单一平台”,即重点企业检验检测“需求清单”、服务全市汽车产业检验检测“能力清单”及,互联网+检验检测,服务平台,促进检企充分对接,形成信息互联共享、选择双向透明、服务精准高效的供需服务机制,解决企业在产品检测中遇到的“找不到”“检不了”“测不全”等困难和问题。(四)政策引导,高能支持汽车检验检测服务供给。一是支持汽车企业“优惠检”。对经营较为困难的中小企业,提供免费检、上门检、及时检服务,助力企业解难纾困。对规上重点企业,采取收取成本、产业补贴、转移支付等方式,鼓励引导其到国检中心开展检测业务。二是激
12、发检测机构“主动检”。探索设立汽车产业检验检测专项发展基金,制定出台与服务质量、运行效益相挂钩的奖补政策,加强对政府公益性检测平台机构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在高端人才引育、资质能力提升、检测经费保障等方面给予支持,激发“主动检”的内生动力。(五)创新机制,高质推动国检中心做大做优做强。一是创新投入运营机制。与市产投集团合作,或联合组建公司,或资产移交运营,按照“政企共建、双轨运行”模式,构建“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运行机制,推进国检中心市场化运营。二是完善管理分配机制。采取多元化用工方式,实行差异化薪酬分配制度,激发员工创新创造活力。三是深化交流合作机制。积极寻求与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等检测认证机构合作,将国检中心设立为其签约实验室,授权开展一定区域内的汽车及零部件产品CCC强制认证业务,推动国检中心做大做优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