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docx

上传人:p** 文档编号:602380 上传时间:2023-11-2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章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九章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九章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九章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九章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第九章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第九章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九章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章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第九章SH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一、SH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的实质(一)SH规范学习的含义指个体接受SH,内化SH价值,将规范所确立的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从而建构主体内部的SH行为调节机制的过程,即SH规范的内化过程。(二)品德发展的实质1、品德的实质品德作为个体SH行为的内在调节机制,是合乎SH规范要求的稳定的心理特性,使得行产生的内因,又称为德性。品德的实质就是人际交往经验结构,根本内容为对人、对事、对己方面的SH规范的遵从经验。品德的结构包含两个组成部分,一为动机部分,一为行为部分。前者体现的是个体规范行为的需要,即从内心遵从还是背离SH规范;后者体现的是对SH规范的

2、执行情况,即与需要相符合的行为方式。2、品德形成发展的实质既然品德是人际交往的经验结构,那么品德就应该是在人际交往经验获得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的交往行为是一种SH行为,是在一定的SH规范约束下进行的,个体对于人际交往经验的总结过程,就是接受SH规范的过程。通过接受SH规范,执行SH规范,并从行为结果的反馈中强化个体对规范的必要性认识,获得执行规范行为的体验,确立自觉执行规范的动机,从而使品德得以形成和发展。这就是品德发展的实质。二、SH规范学习的过程和条件(一)SH规范的遵从表现为从众现象和服从现象。SH规范学习是逐步积累交往经验的过程。教育是用来传递一种特殊的经验传的系统,具有传递S

3、H经验,包括认知经验、动作经验与交往经验的职能,形成个体的知识、技能和品德,使之学会做人。SH交往是个体SH生活的基础。个体要在群体中生存、发展,就必须遵守SH规范所确立的交往规则。个体学习SH规范的过程,也是构建SH规范的遵从经验结构,完成个体的交往适应的过程。特点:依从的盲目性;依从的被动性;依从的工具性;依从的情境性;依从是SH规范接受及品德形成的初级阶段;依从在个体SH规范接受及品德形成中具有重要意义。(二)SH规范的认同一般指行为主体在认识、情感上与行为上对规范趋于一致,从而产生自愿对规范的遵从现象。人的SH生活体现的是与人交往的生活内容,这种交往生活不是个体的随意行为,而是以SH规

4、范为指导的SH交往。个体的SH行为是对交往情境的一种适应性行为,是主体对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自身的人际交往情境的SH性适应。因此,个体的SH适应是通过学习与认同SH规范来实现的。认同类型:偶像认同(出于对某人或团体的崇拜);价值认同(出于对规范本身的意义及必要性的认识)特点:认同的自觉性;认同的主动性;认同的稳定性作用:它是SH规范的接受及品德形成的一个关键阶段;认同不是SH规范接受和品德形成的最高阶段。(三)SH规范的内化SH规范学习是通过规范的“内化”过程实现的。个体对规范的接受过程,体现为一种内化过程。规范的接受是把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的内化过程。首先,SH规范是由S

5、H组织制定的,用以约束其成员的SH行为,从而维持一定SH秩序,实现SH控制的思想工具。这样,规范本身就成为一种外在于主体而存在的一种行为要求(行为标准)。作为行为主体的SH个体,为要能在一定SH组织中与其他成员保持正常交往,则必须对这种外在于自身而存在的行为要求有所适应,这就是规范与主体之间的客观关系。其次,把规范的接受看成一种内化过程,就必须了解内化这一概念的含义。“内化”最初由法国SH学派杜克海姆等人提出,指SH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转化,亦即意识形态的诸典藏版参考文献-若有侵权联系删除要素移置于个体意识之内。指出SH规范的内化,即从SH或一个参照组接受行为的标准或准则。再次,规范接受或内化是发

6、生于主体头脑内部、不能从外部直接观察到的一种内在过程。这种内在过程的存在,只能依据其外在标志进行推断。这就是主体的规范行为。三、品德的形成过程与培养(一)道德认知的形成与培养道德认知的形成:道德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要经历两种过程,理性化的过程与SH化的过程。理性化的过程,也就是形成道德认识的过程,发展道德判断和推理能力的过程。此外儿童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还必须以儿童的SH认知为前提,即必须经历一个SH化过程。1 .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论用认知发展的观点来解释道德发展,把道德发展分为两个阶段:(1)他律期,即接受外部支配的时期,大约58岁。该时期的儿童,一般是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制

7、定的规范。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该阶段也成为道德现实ZY或他律的道德。(2)自律期,也就是自主期,大约是小学中年级,八九岁以后。道德发展到这个时期,不再无条件服从权威,当自己的判断还不成熟,该阶段成为道德相对ZY或合作的道德。皮亚杰认为,五岁以前是“无律期”,以“自我中心”来考虑问题,还谈不上道德发展。2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见第二章)个体通过不断整合自己的道德认识,通过不断重建自己与他人、集体以至世界的SH认知的经验,通过对这些认识和经验的不断反思与自我评价,才逐渐形成和发展自己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道德认知的培养:针对道德认知的形成包括(1)道德知识的掌握;道德概念是人对SH道德

8、现象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反映,是在丰富的道德表象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活动而形成的。道德概念的掌握对道德认识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只有掌握了道德概念,才能摆脱行为规范的具体情境,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适合SH行为准则的要求。同时,学生掌握道德典藏版参考文献-若有侵权联系删除知识,常常是以道德概念的形式实现的。因此,则需要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理性认识,并进行复习巩固,最后加以运用,需学生的积极思考、分析比较各种道德观念。(2)道德评价能力的培养;道德评价指学生根据已掌握的道德规范对已发生的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进行分析判断的过程。道德评价是一种智力

9、活动的过程,在评价中不断地深化道德认识,增强道德情感的体验,确定合理的行动,为道德行为定向。道德评价起着道德裁判的作用,它有助于道德信念的形成。因此,需要多为学生提供榜样,利用教育工作环节,开展讨论。(3)道德信念的形成;道德信念指人们将道德知识作为指导个人行动的基本原则,当人们坚信它并决定为之奋斗时,就产生了道德信念。道德信念是道德动机的高级形式,它可以引起、推动和维持人的道德行动,使人的道德行为表现出坚定性和一贯性。因此,需要充分发挥班集体的舆论作用,形成良好的班风。(二)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培养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所引起的内心体验,它与道德认知一起,是推动人产生道德行为或抑制不

10、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道德情感的作用:(1)可以激发、引导人的道德认识;(2)使人乐于接受某种道德概念,而拒绝另一种道德概念;(3)乐于接受某人的道德教育,不愿接受另一人的教育;(4)调节、控制人的道德行为。形成:道德情感是人们根据SH的道德规范评价自己和别人的思想、意图和举止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因而它是激发人们思想行为的重要的内部驱动力量。它在道德认识机制的引导下,对道德行为起着十分重要的激发和驱动作用。培养:1向学生进行抽象道德理论知识教育同时,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2提供榜样、典型事件等形象材料;3利用多种媒体;4及时肯定学生优良道德行为、思想,否定错误思想行为。(三)道德行为的形成

11、和培养道德行为是由一定的道德情境因素引起与个体的道德意识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一种意志行为,表现出一定的自觉性。道德行为习惯是指稳定的、经常的在一定情境下自然而然出现的道德行为方式。它可以使人的道德行为容易实现,而当其道德行为受阻时,反而会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形成:人的道德行为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们掌握了道德认识,具有了道德情感后,要观诸于行动。它受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制约。培养:1.启发学生的学习动机;2 .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方式;3 .组织道德行为练习与训练;4 .创设重复良好行为的情境,避免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5 .提供道德行为练习与实践的榜样,让学生进行模仿。四、品

12、德不良的矫正(一)品德不良的含义与类型含义:品德不良指经常违反道德或犯有严重的道德过错行为。最初的表现是一般的过错行为,这些过错行为虽然在其严重性和稳定性上还没有达到违法的程度,但是如不及时地加以矫正,就会沉积为严重的道德过错,从而酿成了不良品德,甚至走上违法道路。类型:道德认识方面类型:道德情感方面类型;道德行为方面类型(二)品德不良的成因分析1 .客观原因家庭方面有:家庭是学生接受品德教育的启蒙学校,家庭环境中的某些不当教育和环境中的某些不良因素,是形成学生不良品德的一个重要原因。主要表现有家庭结构不良;家庭教育功能不良,父母教育不当;学校方面有:学校是专门培养人的教育机关,学生的品德主要

13、是通过学校教育来培养的。但是,如果教育者思想不端正,教育措施不力,教育方法不当,都可能妨碍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从而造成学生不良品德的菱延和恶化。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观点上的偏颇或方法上的不当。如:有些学校片面抓升学率,有的教师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少数教职工的不良品德直接给学生的品德产生了不良影响。SH方面有:SH关系、SH风尚等(广义)学校和家庭以外的学生的朋友、邻居、社区等(狭义)形形色色的腐朽思想和不正之风对学生产生的侵蚀和影响不可小视。2 .主观原因(1)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内部矛盾:(2)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3)道德意志薄弱:(4)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5)性格上的某些缺陷。(三

14、)品德不良的纠正与教育典藏版参考文献-若有侵权联系删除品德不良学生的转化要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这个转化过程大体可以划分为醒悟、转变与自新三个阶段。1.醒悟阶段:这不良品德的学生开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把这种错误归结为自己的原因,从而产生改过自新的意向。2 .转变阶段:这是指不良品德的学生有了改过自新的意向之后,在行为上发生一定的转变。然而这仅仅是开始,在整个转变阶段必然要经过不断的矛盾运动才能最终成为一个新人,在转化过程中,有时还会出现反复,即重犯以前的过错。反复的情况也有两种:一是前进中的暂时后退;另一种是教育失败出现的大倒退。3 .自新阶段:这是指不良品质的学生经过较长时期的转变之后,不再出现反复,而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针对品德不良学生我们应采取的教育措施是:(1)消除心理障碍动机障碍、认知意义障碍、情绪障碍和习惯惰性障碍;(2)抓住时机,引起内心震动;(3)提供典型事例,明确是非观念;(4)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5)增强抗诱惑的能力,培养良好习惯;(6)针对个别差异,选择矫正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