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危重症患者气囊压力监测技术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急危重症患者气囊压力监测技术规范.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急危重症患者气囊压力监测技术规范【名词定义】气囊压力监测是指在患者机械通气期间,通过人工监测或仪器测定,保持固定气管导管的气囊气压在理想范围内,防止出现气囊压不足或过高引起系列并发症的技术。【适应证】1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处于机械通气的患者。2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处于机械通气撤机过程的患者。【禁忌证】气囊压力监测无绝对禁忌证,相对禁忌证包括:1.患者正进行机械吸痰操作或处于咳嗽咳痰。2.患者处于紧急抢救时。【目的】1.防止机械通气时气囊漏气,保证有效通气量,避免口腔分泌物、胃内容物反流,误入气道;防止气囊压力过高,避免气道黏膜损伤。2通过对气囊压的监测,可以判断患者气管导管固定情况,减少导管滑
2、脱或非计划性拔管等事件的发生。3.基于气囊压监测和管理,可以有效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肺通气不足等并发症。【制度与依据】本规范理论部分主要依据: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呼吸治疗学组2014年发布的人工气道气囊的管理专家共识(草案)。该共识的制定是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呼吸治疗学组结合近年来的国内外进展而进行。其中的推荐意见依据2001年国际感染论坛(ISF)提出的DeIPhi分级标准(表1),将涉及的文献按照研究方法和结果分成5个层次,推荐意见的推荐级别按照DeIPhi分级分为AE级,其中A级为最高。【准备】1.用物准备:治疗盘、气囊压力表、快速手消毒液,检查用物的有效期,物品处于备用状态。2.
3、环境准备:病室安静整洁,光线充足,适宜操作。3护士准备:衣帽整洁,洗手戴口罩。4患者准备:患者处于安静状态,配合操作。【操作流程】(一)气囊压力表法测定1.评估:患者的病情、意识及合作程度;病房环境;了解患者所用导管的型号、插管深度及气囊充气情况。2.操作前准备:向清醒患者解释说明,气囊压力测定的目的及意义。3.检查气囊测压表:接一次性测压管连接三通,将三通打至不通状态,挤捏球囊使压力值达120CmH20,保持23s,压力值不降,说明性能完好。测定气囊压力挤捏球囊使压力值调整至2530CnlH20的范围(即压力表绿色区域),将三通打至不通状态,取下气囊压力表。4.记录。【操作流程】1素质准备服
4、装整洁2.评估、解释1患者的病情、意识及合作程度2了解患者所用导管的型号、插管深度及气囊充气情况3.向清醒患者解释说明,气囊压力测定的目的及意义3洗手戴口罩七步洗手法正确洗手4.物品准备1.治疗盘、气囊压力表、快速手消毒液2.检查气囊压力表完好:接一次性三通,将三通打至不通状态,挤捏球囊使压力值达120CnIH20,保持23秒,压力值不降,说明性能完好5.体位准备仰面平卧位6,第一步连接三通:1.查看气囊压力表减压阀处于关闭状态2气囊压力表三通与气囊连接,气囊接口连接三通阀时关闭阀门7,第二步测量压力:打开三通与气囊连接维持压力2530CmH20(表盘上绿色区域)1压力不足25cmH20时挤捏
5、球囊使压力值调整压力至2530cmH202.压力大于30cmH20时打开减压阀值调整压力至2530cmH20o8.第三步测量结束:1.关闭断开三通与气囊连接,断开三通与气囊连接2.断开连接后观察气囊有无漏气9.整理床单位给予患者取舒适体位,致谢10.记录在护理记录单记录气囊压力压力值(二)操作要点1.将气囊压力监测表连接于气管导管或气切套管气囊充气口处,调整气囊压力在适当范围内。2应用最小闭合容量技术,将听诊器放于气管处,向气囊内少量缓慢充气,直到吸气时听不到漏气声为止。【注意事项】1.定时监测气囊压力,禁忌在患者咳嗽时测量。2.避免过多、过快地抽出和充入气囊气体。3.患者出现烦躁不安、心率加
6、快、血氧饱和度下降,呼吸机起到低压报警或低潮气量报警时,应重新检查气囊压力。4呼吸机低压报警,在气管插管处可听到漏气或者用注射器从气囊内无限抽出气体时,可能气囊破裂,立即通知值班医师进行处理。5放气前,先吸净气道内及气囊上滞留物。6.气囊压力维持在2530CmH20为宜,能有效避免误吸的发生和气管黏膜的损伤。7.以最小的气体容积去避免过度的气囊充气。8.每班应检查气囊压力1次。9.8岁以下患儿一般均用没有气囊ETT,无需测量。【注意事项】1.气囊的基本作用是防止漏气和误吸;对于气管切开无需机械通气的患者,如果自主气道保护能力好,可将气囊完全放气或更换为无气囊套管。2.不能采用根据经验判定充气的
7、指触法给予气囊充气。3.应使气囊充气后压力维持在2530Cn)H20。可采用自动充气泵维持气囊压;无该装置时每隔68小时重新手动测量气囊压,每次测量时充气压力宜高于理想值2cmH20;应及时清理测压管内的积水。4不宜常规采用最小闭合技术给予气囊充气,在无法测量气囊压的情况下,可临时采用最小闭合技术充气。5.应为患者选择合适型号的人工气道,建立后需仔细判断气囊所在位置。当气囊压足够仍存在漏气时,应考虑改变人工气道位置或更换其他型号的人工气道。6.宜采用聚氨酯制成的圆锥形气囊导管防止VAP,尤其是长期机械通气患者。7当患者的气道压较低或自主呼吸较弱以及吸痰时,宜适当增加气囊压;当患者体位改变后,宜重新测量气囊压。为预防VAP发生,应定期清除气囊上滞留物,尤其是气囊放气前。清除气囊上滞留物可采用带声门下吸引的人工气道,宜进行间断吸引。8.气管插管拔出前宜采用气囊漏气试验评价上气道通畅度,阳性判断标准为:将气囊充气状态时和气囊放气后的呼气量进行对比,成人患者呼气量差值WlIOIn1,或呼气量差值与气囊充气时呼气量的比值Wl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