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建设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路径.docx

上传人:p** 文档编号:66326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9.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心理建设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路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校心理建设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路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校心理建设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路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校心理建设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路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校心理建设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路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校心理建设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路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心理建设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路径.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高校心理建设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路径我国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 新、国际交流合作等使命,最根本的任务是立德树人,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人才的关键在 于道德是否高尚、人格是否健全、心理是否健康。新形势下,高校 应围绕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统筹推进学生、教职员工心理健康工 作,健全并完善校园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使心 理健康工作在价值养成、人格健全、心态涵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助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将高校建设成为和谐示范之地。构建“三位一体”校园心理建设体系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与实践,高校已经建成较为成熟的心理健 康教育体系,推

2、动育心与育德的融合,构建了 “教育教学、实践活 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的基本格局,形成了 “育心育德育人” 的教育理念。这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的重要成绩。然而, 只针对学生群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不能适应当前高校发展的要求, 因为人才的培养需要多种教育力量共同作用,人才培养的质量更是 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除了学生自身以外,教师、家长、社 会资源以及校园氛围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这就需要从育人的全局 延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 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统筹推进心理育人、心理健康 教育与服务、社会心理服务等工作,优化工作体系,全员、全过程、 全方位

3、开展心理健康促进活动,通过增强教师、家长的心理健康素 养,营造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氛围和力量,构建价值养成、人 格健全、心态健康“三位一体”的校园心理建设体系。一是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强化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 育的协同融合,强化源头治理,发挥心理健康工作在人才价值养成 中的独特优势。在“大思政”格局下,强化育心育德育人的理念, 加强源头治理。首先,育人者要先育己,正心要先正己。教师应强 化自身的师德师风,涵养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一方面通过言传身 教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另一方面结合自身工作向学生渗透心理健 康教育理念。其次,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 融合,发挥心理健康工作

4、在价值引导实践中的积极作用和独特优势, 实现育心铸魂功能。同时,在机制上强化贯通融合,促进显性心理 教育与隐性心理教育相统一。通过这些工作,从源头上引导学生树 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涵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激 发昂扬向上的精气神,消解“空心化”“摆烂” “躺平”等不良精 神状态。二是树立大心理健康教育观,拓展并优化心理健康工作的途径、 方法,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培养学生 健全人格,为人才的成长奠定良好基础。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 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时代新人,仅仅依靠 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和设施等资源是不够的,还应该树立大心理健 康教育观,汇

5、集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力量协同健全学生的人格。 在建设对象上,不能仅关注学生,还应该关注教师和家长,提高这 些人员的心理健康素养;在建设途径上,不能仅限于心理咨询、危 机干预、团体辅导等,还应该从源头上涵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在建 设视角上,不仅要重视心理疏导和调节的方法,还应该从“治未病” 的角度,强化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与普及;在机制建设上,加强家 庭一学校一社会(社区、医院)的联动联通,推动大中小学心理健 康教育一体化建设,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德智体美劳“五育”的融 合。三是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健全校园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倡导积极的心理健康文化,涵养健康的校园社会心态,为人才的成 长营造师

6、生同心而行、和谐进取的积极氛围。增强师生的幸福感、 安全感和获得感,不仅需要强化基于个体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还 需要积极推进校园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 针对群体开展的心理服务体系,主要包括社会心态培育、社会心理 疏导、社会预期管理、社会治理中心理学策略的运用等。校园社会 心理服务体系着眼于解决校园治理过程中的社会心态问题,助力学 校的建设、教师的发展、学生的成长。首先,通过大数据技术精准 把握师生的心理状态以及变化趋势,捕获影响师生心态变化的关键 性信息。这是有效开展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重要前提。其次,注 重校园心理健康文化的建设,使这种文化氛围形成感召力、影响力。 通过建

7、设“3 25”(善爱我)、“525”(我爱我)、“925” (久 爱我)等心理健康文化品牌活动,降低师生对心理健康的病耻感, 增强师生的心理健康意识,自觉发挥心理健康知识在促进价值观念 转变、心理健康素养提升以及社会心态涵养等方面的作用,达到以 文化人、以文培元的目的。多维度协同推进校园心理建设价值养成、人格健全、心态健康“三位一体”的校园心理建设 体系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在实施过程中,要围绕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在现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的基础上,融入学校、家 庭、社会的教育资源,从纵向和横向协同推进学生、教师、家长的 心理建设。一是立足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推进校园 心

8、理建设。校园心理建设的最终落脚点在立德树人。这需要形成由 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学工部、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等部门、群团 组织分工负责、制度健全、主体明确、资源整合、机制完善,学生、 教师、家长以及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在学生成长成才的 全过程中融入心理建设,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工作 中全方位渗透心理建设工作,确保心理健康工作在价值引导、人格 健全、心态涵养等方面的促进作用。二是强化源头治理,着力从提升学习能力、营造心理氛围的角 度,培育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心理建设的最终目的在于培育学生 的健康心态,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涵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这是增进学生生活质量、促进学生

9、成长成才的根本保障。首先,强 化“治未病”的理念,把握自媒体时代心理健康传播与普及的基本 规律,通过教育教学、心理训练等活动以及全媒体途径传播心理健 康知识,同时积极推进校园心理健康文化建设,解除对心理问题的 “污名化”,消解对心理健康疾患的病耻感,增强学生增进心理健 康的意识和主动性。其次,强化心理健康的基础性研究。发挥心理 健康教师的专业优势,探究价值观引导的基本规律以及诚信、公正 等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机制,制定行之有效的引导方案;把握学生 高质量学习的心理规律,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提升学习能力,增强 学生的学习获得感;开发融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心理健康 监测预警系统和平台,及时掌握学

10、生群体的心理需求,使心理服务 精准化、个性化;明确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疾患的关键性影响因 素,开发有效预防干预方案。最后,开展教师、研究生导师心理健 康培训,着力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素养,提升专业教师心理健康渗 透教育能力。一方面,依托教学、科研以及师生交往等途径,向学 生隐性渗透心理健康理念;另一方面,涵养自身积极心态,形成良 好的人际环境和育人氛围。三是整合校内外心理建设资源,优化工作体系,健全心理建设 的协同创新机制。构建价值养成、人格健全、心态健康的校园心理 建设体系,需要党委统一领导,校内外多种资源和力量从横向和纵 向协同推进。首先,建立由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党委学工部、 心理健康

11、教育中心等部门牵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心理健康 专业教师、学工管理人员组成的心理育人队伍,系统推进心理健康 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融合,健全学生价值观引导机制,通过 党员心理建设、价值观教育等路径,完善心理育人体系。其次,由 党委学工部、党委教工部、心理健康机构、校团委、教务处、研究 生院等部门联合,优化课堂教学、心理咨询、班级活动、寝室活动、 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午间沙龙等心理教育途径,涵 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为学生持续地提供心理疏导和跟踪服务, 积极构建心理防护网;建立“宿舍一班级一院系一心理中心”联动 机制,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动向;建立“院系一校工会一心理中心” 联动机制,构建教师心理支持网;建立贯通家庭一学校一社会(社 区、医院)协同机制,完善“中心一院系一医院一社区”转介与辅 助性心理咨询工作,完善重点关注学生在校期间、休学复学的心理 帮扶,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全过程的联动联通联防联控心理疏导 和预防干预体系。最后,创新培养机制,推进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 育一体化,螺旋上升式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推动家校共育, 协同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在新时期新形势下,高校应该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于 培育一流人才,系统谋划学生、教师、家长等群体的心理健康服务 工作,并使之成为一个符合国情校情、切合中国人心理特征、彰显 中国特色的高校心理建设体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人力资源 > 企业文化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