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石首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共同缔造的实施方案(送审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石首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共同缔造的实施方案(送审稿).docx(8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关于印发石首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共同缔造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各乡镇办区:石首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共同缔造的实施方案已经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同意,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中共石首市委办公室石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22年9月日石首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共同缔造的实施方案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厅字(2021)44号)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鄂办文(2022)6号)精神,深入推进我市“共同缔造”活动的开展,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一、指导思想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
2、共享”的城乡社会治理体系,广泛发展群众实现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引导、激励群众积极参与村(社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现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二、工作原则坚持群众主体。践行“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坚持村(社区)为基础。把村(社区)作为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基本空间单元,着力完善村(社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打造宜居的村(社区)空间环境,营造持久稳定的村(社区)归属感、认同感,增强村(社区)凝聚力。坚持共建共治共享。通过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调动各方力量,组织市、镇、
3、村、群众等多方参与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工作,打造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三、行动目标到2025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稳步提高,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10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80%左右,乱倒乱排得到管控;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覆盖,所有镇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大力推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源头减量;村庄基础设施布局逐步优化,村庄绿化美化行动全面开展,村容村貌得到全面提升;长效管护机制全面建立,农民环境保护和卫生健康意识明显增强。四、重点任务(一)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实现共建共管1 .提升户厕改造质量。在改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体现共同缔造精
4、神。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新建户厕要由室外向室内转变、由厕所向卫生间转变,配备粪污处理设备,已改但需巩固提升的户厕全面进行整改达标。在以村民满意的基础上,加强改厕产品和施工质量监管,完善验收标准和办法,改善验收监管程序。合理规划布局农村公厕、乡村旅游厕所等。2 .建立健全农村改厕质量监管体制。建立健全农村公厕长效管护机制,积极探索建立市场化运行机制,主推厕所粪污与生活污水一体化治理和资源化利用模式。加强服务指导,从改厕模式、工程质量、粪污处理利用、农户满意度等方面实施全过程监管。3 .提升厕所粪污治理水平与资源化利用率。鼓励联户、联村、村镇一体化处理,积极推进农村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和
5、资源化利用,逐步推动厕所粪污就地就近就农消纳、综合利用。(二)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现共治共享4 .分类治理农村生活污水。重点治理城乡结合部、乡镇政府驻地、中心村、旅游景区等地的村庄生活污水,因地制宜纳入城镇管网处理或集中处理、分散处理。5 .加强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以房前屋后河塘沟渠的黑臭水体为治理重点,综合采用控源截污、清淤活水、水体净化等措施开展治理,结合河湖长制管理模式,分配责任人,逐步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石首治理模式。(三)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实现共管共享6 .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到2025年,全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不底于50%,继续开展省级生活垃
6、圾分类示范村创建工作。对于厨余、易腐烂、煤渣炭灰、建筑砖块灰土以及其他可回收垃圾实行就地就近消纳;农药瓶、农药袋等有毒有害垃圾进行单独收集贮存最后集中处理。制定农膜和农药购买台账,建立健全废旧农膜回收网络体系。积极鼓励支持创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示范村。7 .健全农村生活垃圾运转-回收-处置体系。进一步落实“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体系。推动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网络建设,加快农村生活垃圾回收利用体系建设。推广适合农村特点的小型化、分散化的无害化处理方式。到2025年,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处理机制,村庄内外全域保洁,垃圾实现日产日清,垃圾焚烧发电厂运营水平明显提升
7、。(四)全面改善提升村容村貌,实现共享共建8 .提升特色风貌。加大对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传统村落、传统居民建筑技术的挖掘和保护,形成各具特色、百花齐放的乡村文化,开展农村住房和农村居民建筑特色研究,突出乡土和地域特色,不搞千村一面,不搞大拆大建。9 .持续推进乡村绿化。开展乡村水旁、路旁、村旁、宅旁“四旁”植树绿化,加强乡村古树名木、原生植被、自然景观、小微湿地等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加快推进乡村小微湿地建设,打造微景观、微田园、微环境,增加绿地总量,支持各乡村开展森林乡村建设。10 .落实庭院整治行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因地制宜有序推进农户前庭后院环境整治,促进农户庭院内外整洁有序,搞好共同缔造。
8、支持农户在前庭后院建设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等,发展庭院经济,打造农村特有田园景观。11 .改善村庄公共环境。全面清理整治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拉乱接等现象,整治户外广告、残垣断壁,扩大村庄公共空间。(五)完善共同缔造的长效管护机制,实现共商共护12 .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坚持市监管、乡督办、村推动方式,持续深化村庄清洁日制度。逐渐拓展村庄清洁行动内容,实现行动制度化、常态化和长效化。13 .推行费用分担机制。创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方式与考核办法,按照谁污染谁付费、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推进环境治理依法付费制度,逐步建立农户合理付费、村级组织统筹、财政适当补助的运行管护经费保障制度。支持有
9、条件的村,建立村庄清洁积分兑换机制,探索建立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运行管护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和专业化企业参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形成多元管护格局。14 .建立公益性岗位管理机制。合理利用好公益性岗位,将保洁员、厕所管护员、河渠管护员由公益性岗位人员承担,将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与工资挂钩,推动在农民群众中形成村庄自己居住、环境自已爱护、责任自己落实、监督自己实施的自我管理机制。五、政策支持15 .加强财政投入保障。积极统筹整合涉农资金,搞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对工作成效明显的乡镇,在安排相关资金予以倾斜。对农村公益性项目,鼓励各地采取财政补助、贴息、政策性担保等方式予以支持。16 .完善
10、相关政策。结合农村建房管控工作,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在严守耕地和生态保护红线的前提下,优先保障农村人居环境设施建设用地,优先利用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开展农村人居环境项目建设。按规定落实用水用电保障和税收减免等政策。引导各类金融机构依法合规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项目提供信贷支持。落实村庄建设项目简易审批有关要求,组织农村建设工匠开展专业化培训,支持村级组织、农民合作社和农村工匠带头人等承接农村人居环境小型工程项目,降低准入门槛,具备条件的可采取以工代赈等方式。17 .创新科技和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农村人居环境宣传教育,吸引支持各类人才投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培养一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家型人才。推进农
11、村人居环境信息化,全面提高农村人居环境信息化监管水平。六、保障措施18 .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市、镇、村(社区)三级联动工作推进机制。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同配合。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选优配强一线干部队伍。将国有和乡镇农(林)场居住点纳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范围统筹考虑、同步推进。19 .完善推进机制。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常态化督导检查、考核评价机制,完善以质量实效为导向、以农民满意为标准的工作推进机制。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引导各方积极参与,避免政府大包大揽。充分考虑基层财力可承受能力,合理确定整治提升重点,防止加重村级债务。20 .强化考核激励。把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各地实施乡
12、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各级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对各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一年一考核。对措施不力、成效不明显、搞虚假形式主义、劳民伤财的乡镇进行问责,并及时报告市委、市政府,以适当形式向社会公布。建立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督查督办机制,拓宽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21 .强化宣传引导。积极挖掘、宣传和推广一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典型经验和典型范例。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纳入公益性宣传范围,充分借助各类传统媒体、新媒体平台深入开展宣传报道。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编制群众喜闻乐见的解读材料和文艺作品,增强社会普遍认知,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各族农民群众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