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4《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联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核心素养目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4《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联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8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核心素养目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4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联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真善之美:用哲学方式认识世界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语言建构与运用:梳理全文内容,理解主要概念和核心观点。2 .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论证思路,把握哲学论证角度的选择。3 .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论证语言,思考选择运用材料的风格。4 .文化传承与理解:结合唯物主义,了解哲学分析问题的方式。教学重点理清论述思路,分析论证特点,掌握立论与驳论的特点。教学难点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体会“真”和“善”的美好品格。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修辞立其诚(一)教学导入张岱年何许人也?哲学家、曾任北京大学哲学
2、系教授、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等职。本文写于1992年四月,深刻阐述了张岱年的治学宗旨,张岱年治学贯彻一个“诚”字。张岱年先生在评析儒家“五常”伦理说,“五常”之中最单纯的是“信二张岱年先生说:“诚的本义是信,说话符合事实谓之诚。”“修辞立其诚”就是强调立言为文要坚持“诚”,就是说发言立论要以事实为根据,要真实可信。为什么说发言立论要真实可信?本文从哲学的角度展开论证。【追问】如何理解从哲学角度论证?先看下面的例子,思考其从什么角度论证。人民日报评论文章: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标题即观点)1 .做学问,要脚踏实地,不务虚名,拒绝诱惑。2 .做学问,要有“坐
3、冷板凳”精神,心无旁鹫。3 .做学问,“要大处着眼,小处下手”,由博入专,不可急功近利。【总结】科学研究是创造性的劳动,科学家必须是诚实的人,容不得半点造假的行为。抄袭、剽窃,是懒汉,是懦夫。想在学术上求得进步,就要远离抄袭,杜绝剽窃。我们要对学术成果的发布抱着敬畏的心情,抱着谨慎的态度,抱着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精神。【明确】本例也是讲“求真”,是从现实做法的角度展开论证。接下来阅读全文,感受作者如何从哲学角度论证。(二)任务一:把握行文思路,把握核心概念,理解哲学论证角度【提问】作者是如何提出文章的中心议题的?【明确】开篇引用易传文言中的名句一一修辞立其诚,指出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原则,
4、并对“立其诚”重新定义,从历史的角度对其进行重新界定,强调古代儒家谓之为“诚”,就是现代所谓的“真亮出中心议题“立其诚二【解析】这属于中心论点提出的方式: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具体解释“立其诚”的含义,括号里再引用庄子的话补充说明,首先用“真”字的是道家的观点,追溯“真”的源头Q本文论点可概括为:“修辞立其诚”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提问】如果从现实做法的角度,对观点一一“修辞立其诚”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该如何展开论证?【明确】一般的构思:首先要解释“诚”的具体内涵,界定为“说真话,抒真情”,显然这是从现实做法的角度进行概念界定。接下来要论证为什么要“说真话,抒真情”和如何做
5、呢?分论点一:只有真话才能真实地表现生活、揭示真理。分论点二:只有真话与真情,才能真正打动读者。分论点三:关注现实生活,思考人生百态,才是“真”的源泉。即便是虚构,也有真实的影子。【提问】作者围绕“立其诚”,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展开思考和阐述的?试简要分析。【明确】1段:开门见山提出论点一一“修辞立其诚”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2-5段:阐述关键概念内涵一一“立其诚”:名实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6-8段:论述“立其诚”的原因一一因为客观地追求真理是唯物主义方法的基本原因,因为改造世界应以正确的认识为依据。(应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9-10段:联系具体学科,指明解决问题之道一一要端正学风原则
6、,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11段:深化主题,亮明个人态度见解一一“修辞立其诚”是一个唯物主义原则。唯物主义是科学研究的真实基础。基本按照“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具体表现为“提出观点一一阐释内涵(哲学角度)一一分析原因(哲学角度)一一指明方法一一总结全文(哲学角度)的过程进行论述。【提问】如何理解对“立其诚”的阐释是从哲学角度的分析?【明确】哲学三大基本问题:第一,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第二,我们是如何认识世界的?第三,我们应该做什么?也就是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第一问题也叫存在问题,涉及宇宙、生命以及人类自身的存在和本质。人类一直以来都对自己的存在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想要了解自己
7、及其周围世界的起源和目的。存在问题引发了众多哲学派别的争论和思考,例如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第3段中说“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然而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说明“名实一致”是从自然观角度的解释。第二个问题也叫认识问题,认识问题是哲学思考的关键。我们是否能够真正了解世界的本质和真理?认识问题引发了哲学家们对于真理和相对主义的思考。第4段中说“与社会实践相符合的,才能称之为真理”,要做到“理论与实践一致”等,这些表述都说明“言行一致”是从哲学认识论角度的解释。第三个问题是价值问题,它涉及人类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形成和演变。其追问的是,我们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答案是
8、“表里一致”,所以“表里一致”实际上是从方法论角度的解释。另外,在接下来的原因论述中,也是从哲学角度提出来的。追求真理应力求避免主观的干扰,从是认识论角度提的做法;发挥主体性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从是方法论角度提的做法。(三)任务二:探究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你认为“修辞立其诚”对我们有哪些方面的启发【明确】从人生修养角度看,“诚”即为人处世要做到“真实与真诚”,做到“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当今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或情感得,这就使得我们的一言一行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被极度放大。诚实的符合道义的言行会给社会带来正能量;相反则会来负能量。这就要求我们开口说话要
9、“立其诚二做一个诚实的人,做传播正能量的人。从著书立说来看,强调发言立论要以事实为根据,做到真实可信。把自己真实的见解表达出来,是起码要求。第二课时:怜悯是人的天性(一)教学导入“怜悯”指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天性”指人先天具有的品质或性情,外界难以改变的心理感知特性及行为趋向。“怜悯是人的天性”意思是“怜悯”这种品格是人先天具有的,不受地位、财产的左右,“天性”一开始是平等的,不存在善恶之别。题目概括了全文的意思,明确表达了作者的观点。这是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卢梭的所写的一篇文章。卢梭的一生跌宕起伏。他生前遭人唾弃,死后却受人敬仰,一生颠沛流离、历尽艰辛。1762年,卢
10、梭因发表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而遭到法国当局的追捕,不得不逃到外国去避难。1778年,他在巴黎逝世。卢梭的思想和学说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政治方面,他反专制、反封建,引领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文学创作方面,卢梭开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影响了一大批文学家,如托尔斯泰、雨果、歌德等。(二)任务一:梳理文章内容,把握行文思路【弓I论】第1段为:从自然状态中的人谈起,提出“天性”和“美德”的话题,为下文展开论述作铺垫。在这一段中,作者认为,在自然状态中,好人和恶人彼此之间没有任何道义上的联系,做好人和做恶人也没有什么公认的标准和义务。人们无法用好与坏的标准来评判自然状态中的好人与坏人。他认
11、为,顺应天性的品行就是美德,悖逆天性的品行是邪恶的。【本论】第2-4段:先破后立,先批驳霍布斯“人天生是恶人的观点,亮出自己观点“怜悯是人的天性”,并作正面阐述。第3段进一步解释怜悯是一种天性,是难以摧毁的。列举两例:在剧院看到不幸者的苦难遭遇而流泪,暴君亚历山大在剧场的叹息。第4段进一步论证,有两层意思:一是人类的种种社会美德,如慷慨、仁慈、人道、善意和友谊等,都是由怜悯心派生出来的;二是怜悯心不是智慧和理智的,而是人类的天然的感情。【结论】第5段:阐述怜悯心的作用:有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三)任务二:把握核心概念与段落,赏析论证特点【提问】分析第二段,作者如何反驳霍布斯的观点。【明确】
12、第一层:开头因此便以为他自己是整个宇宙的唯一的主人。指明霍布斯的观点:人天生是恶人,人是邪恶的,人从来不对他的同类效劳(即人从来不帮助别人人),人是宇宙唯一的主人。【补充】霍布斯认为人性是恶的。人自私、卑鄙,有无限的权力欲。霍布斯对自然状态的描述与卢梭不同。霍布斯认为自然状态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没有安全,没有文明生活,他由此引申出建立强大国家的必要性。霍布斯认为,国家一旦建立,主权者的权力是绝对的,无限的。其目的是保持国内的和平与安全。霍布斯的社会契约通向了独裁式的绝对君主制。第二层:诚然才使法律成为必需的东西。先是用“诚然但是辩证分析,先肯定霍布斯看到人拥有的权利,但他得了结论的着
13、眼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前面讲了,霍布斯的理由是“人没有任何善的观念”“人不知道什么是美德“个人对别人没有义务”和“每个人有取得所需之物的权利”,按照这些理由来推理,应该推的结论是:我们保护自己的权利,是丝毫不妨碍他人的。换句话说,人只要过好自己就行,只关心自己,人与人是不发生联系的,是纯自然状态的。如果那样,这就意味着人的以上特性是有利于世界和平的,从而应该得出“人性是善的”这个结论,而霍布斯得出的结论却相反,怎么会是“人性是恶的”的呢?原因在于他把人在社会中的需要(欲望)视为野蛮人的自然生存需要了。换句话说,霍布斯的理由都是原始野蛮人才这样,而社会中的人不是这样,他们有欲望,需要
14、法律来约束。从逻辑上讲,作者讲的“人天生是善的”中的“人”指是社会中的人,而霍布斯理由中的“人”是指原始人。从推理的角度来看,这叫偷换概念,违反了同一律。【想一想选择性必修上册第82页“发现潜藏的逻辑错误”一节。这种按对方的理由去推,推出相反的结论,从而否定对方的观点,这叫归谬法】第三层:既然霍布斯认为恶人是一个强壮的孩子他早就是很强壮的了。这一层继续反驳霍布斯所认为的“恶人是一个强壮的孩子”这一观点。采用归缪法推理:霍布斯认为“恶人是一个强壮的孩子,“恶人”就是指“天生的人”,也就是自然状态中的人,没有受到社会影响的人,因为霍布斯认为“人天生是恶人”。“野蛮人”也是天生的人,没有受到社会影响
15、。换句话,“恶人是一个强壮的孩子”可以说成“野蛮人是一个强壮的人,按霍布斯的观点,野蛮人天下来就是恶的,那么结论就是,当他母亲不及时给他喂奶时,他就会打他母亲;他讨厌弟弟就会掐死弟弟;别人打扰了他,就咬别人,因为他强壮,他不需要依赖于人。而事实是,野蛮人(或者说自然状态中的人)不会那样做,更有柔弱的时候,会依赖于人。所以,“恶人是一个强壮的孩子”这个观点自相矛盾,即“如果恶是天生的,那就意味着他没有柔弱的时候,不会依赖别人;而事实是人不是强人,会柔弱,会依赖于人”。那么霍布斯观点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呢?第四层:霍布斯没有看出益处多得多。这一层直接点明霍布斯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即野蛮人不知道什么叫善,什么叫恶,都是出于本能。也就是后文讲的“野蛮人欲念的平静和对恶事的无知”,这也是法学家所说的阻碍野蛮人使用理智的原因,与“霍布斯本人所说的阻碍野蛮人滥用他们的官能的原因”一样。第五层:此外,霍布斯还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甚至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的表现。这一层得出自己的认识结论:怜悯心是人的天性。第六层:且不说母兽他难道不难过吗?这一层主要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以动物、蜜蜂的寓言为例论证自己观点怜悯心”是一种“善”,是一种“美德”。【小结】在文中,卢梭巧妙地批驳了霍布斯的观点。霍布斯认为人天生就是恶人,认为人性是邪恶的,人从不为除自己之外的人服务,人天生就是贪婪的,只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