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诊者烫伤风险评估及上报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就诊者烫伤风险评估及上报制度.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就诊者烫伤风险评估及上报制度一、医护人员及时识别高风险烫伤就诊者:婴幼儿、高龄老人、意识或精神障碍、肢体功能障碍、手术后、危重、虚弱、使用镇静安眠及止痛的药物、皮肤感觉障碍等。二、医护人员明确潜在烫伤危险场所和用具:如暖箱、热水袋、烤灯、开水间、沐浴间、床头柜上的热水瓶及配餐室的热水炉、微波炉等。三、及时告知就诊者及家属,使其充分了解预防烫伤的重要意义,并积极配合。对存在上述危险因素的就诊者,要及时制订防范计划与措施,悬挂警示标识,加强巡视,随时发现并排除安全隐患。四、如果就诊者发生烫伤,立即按照应急预案将对就诊者的伤害降到最低,按照“不良事件上报流程”上报。五、科室及时召开分析整改会,不断改
2、进护理工作。附1:烫伤的预防措施一、医护人员对就诊者和家属进行安全教育。对儿科就诊者,告知其家属必须陪护和看管好小孩,让其远离热源,并明确其责任。二、将热水瓶、电器等易烫伤的物品置于高风险烫伤就诊者不能触及的地方并放置固定位置。避免在床单位周围、桌上、地面放置热水、热汤等,以免烫伤;三、沐浴间冷、热水标志清晰,定期检查。医护人员指导就诊者及家属正确使用热水器的方法。使用恒温热水器。沐浴时,先放凉水再调至合适水温。为小婴儿洗澡时,须在洗澡盆中进行并先试好水温。四、开水器旁应有明显防烫伤警示标记及使用指引:后勤专业人员定期检查开水间和沐浴间热水设施的使用情况,如有损坏,立即停用,及时维修。开水间必
3、须加装防护栏,并加强管理。五、严禁打开热水龙头洗手洗衣,禁止用不耐热的塑胶瓶、玻璃瓶装开水。六、进入配餐室时,不要擅自触摸加热装置。特别是对糖尿病或感觉异常、对温度不敏感的就诊者应加强防范。七、护士协助就诊者进食、鼻饲、人工喂养新生儿或婴儿时,应先调试食物至合适温度,并用温度计和手背两种方法试温。八、医护人员为新生儿沐浴时,先开冷水,后开热水调节水温;并先试水温,后沐浴。禁止用戴手套的手试水温。九、使用暖箱时,医护人员要定期检查温度计的准确性,温度应保持在3234,湿度在5565%o严禁骤然提高暖箱温度,以免导致患儿体温骤升而引起不良后果。对于使用暖箱和辐射台者,工作人员每隔2小时记录温度及患
4、儿的体温一次,每天由专人检查是否出现故障,由器械维修科定期检修。出现报警时,应及时查找原因,及时处理。十、护士负责告知就诊者不能擅自使用热水袋,如必须使用,应在护士指导下使用,同时向家属做好解释工作,并告知就诊者和家属不得自行调节热水袋温度。使用热水袋前,护士要检查热水袋有无漏水,水温是否适宜,清醒合作的就诊者,使用6070。C的温水。高危就诊者尽量避免使用热水袋,必须使用时水温应低于50o热水袋应用毛巾包裹或置于两层毯、薄被之间,禁止直接接触就诊者皮肤。十一、热疗时,护士要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控制好温度、时间、距离等,每次热疗不超过30分钟。进行烤灯照射时,禁止喷涂有油性的药物。同时告知就诊
5、者和家属注意事项,勿擅自调节灯距、温度;如有不适及时呼叫。护士要加强巡视,每15分钟观察就诊者一次。为无陪人患儿烤灯照射时,治疗结束后护士方可离开。本班未完成的治疗护士应严格进行床边交班并观察皮肤情况。十二、头面部手术时,医护人员不能同时在就诊者身上使用酒精、电刀、氧气,以免烫伤。(一)头面部手术不能用酒精消毒。(二)头面部手术,如需用氧,须采取气管插管,避免电刀和氧气直接接触。附2:烫伤临床分度及鉴别方法各度烧伤临床鉴别方法深度损伤程度外观特点及临床体征感觉毛验温度创面愈合过程红斑伤及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棘状层等,生发层健在局部似红斑.轻度红、肿、热、痛,无水疱,干燥、无感染微过敏、常为
6、烧灼感痛微增23d内症状消退,35d痊愈,脱屑,无瘢痕II水泡性可伤及生发层,f皮写I痢度水泡较大,去表皮层后创面湿润,创底艳红、水肿,并有红色颗粒或脉络状血管网剧痛、感觉过敏痛温度增高如无感染2周痊愈,不留瘢痕伤及真皮深层深II度表皮下积薄液,或水疱较小,去表皮后创面微湿相间或剧痛、感觉迟钝微痛局部温度一般34周痊愈,可遗留瘢痕红白,有时可见许多红色小点或细小血管枝,水肿明显略低III伤及全皮创面苍白或焦疼痛不局34焦层、皮下脂黄炭化,干燥、消失痛、部周焦痂痂肪,甚至肌皮革样,多数部感觉且发脱落,需性肉、骨骼位可见粗大栓迟钝易凉植皮后塞静脉枝拔愈合,遗除留瘢痕,畸形附3:应急处理措施一、迅速消除致伤的因素,如尽快脱去沸水浸渍的衣服。二、立即用冷水冲洗受伤的部位。肢体可用脸盆浸泡,躯干、头面部可用湿纱布包裹湿敷,有流动水可以直接冲洗,持续半小时至一个小时。三、如疼痛剧烈,可继续冷敷或浸泡,注意防冻伤。四、严重者尽快请烧伤科会诊,使用治疗烫伤的药物。五、根据医嘱使用包扎疗法或暴露疗法。六、密切观察烫伤局部及生命体征的变化。七、做好护理记录。八、按照不良事件上报程序上报护士长、科主任,护理部。九、科室对事件分析、讨论,完善防范措施,加强健康教育。【处理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