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论文:根据文章结构与特点确定教学基本问题——以《好的故事》为例.docx

上传人:p** 文档编号:671629 上传时间:2024-01-0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7.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论文:根据文章结构与特点确定教学基本问题——以《好的故事》为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教师论文:根据文章结构与特点确定教学基本问题——以《好的故事》为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教师论文:根据文章结构与特点确定教学基本问题——以《好的故事》为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教师论文:根据文章结构与特点确定教学基本问题——以《好的故事》为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教师论文:根据文章结构与特点确定教学基本问题——以《好的故事》为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师论文:根据文章结构与特点确定教学基本问题——以《好的故事》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论文:根据文章结构与特点确定教学基本问题——以《好的故事》为例.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教师论文:根据文章结构与特点确定教学基本问题一一以好的故事为例结构是文章的骨架,是作者思路的外显,也是作者编织内容的方式。文本解读是与作者编织内容相反的拆解过程,打开文本的每一个部分,了解其结构与特点,进而理解其内容与含义。越是难以理解的文章,就越需要进行结构解读。只有把握了文章的结构,才能真正理解文章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让学生划分段落,概括大意,这就是对文章进行结构解读。但这样做却使学生未必能够深刻理解划分段落、概括大意的精髓和意义。虽然如此,我们仍然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运用结构解读,深刻理解文本内涵,并且推进学生对结构解读的本身价值和意义认识。在结构解读的基础上,分析文章每一部分

2、的特点,进而回归到整篇文章的结构上,从而实现对文章整体立意的把握。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文章结构与特点确定教学基本问题。下面以好的故事一文为例,加以介绍。一、好的故事结构解读与特点分析好的故事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选自鲁迅的野草。好的故事这篇文章看上去写了各种事物或意向,写得挺美,但要想理解这篇文章的特点与鲁迅思想的精髓却有难度!越难的作品越需要结构解读,越需要进行特点分析。好的故事在教学前,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本文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其实这要表达的是由于时代原因导致的词语理解上的难懂。然而这篇文章的难懂,还不仅仅在于词语上的,更在

3、于鲁迅思想的隐晦表达。如何透过文本理解作者当时真实的内心世界,这才是文本解读最需用力,也是最难的地方。“好的故事”其实不仅仅是一个梦境,还更像是一个隐喻。这篇课文的高难度在于作者写出了一种近乎无事的悲哀和近似美好的悲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寄托在梦境与现实的交织中。从结构解读角度来说,就需要先切分出哪些是梦境,哪些是现实。这就用到了日常教学中最为常用的手段之一:划分段落、概括大意。为这篇文章分段并不难。文章第一部分为13自然段,描写的是现实中,所呈现的情感色彩是昏暗的。第二部分为49自然段,是“忆梦之境”,重点在第5段的“忆之境”与第7段的“梦之境”,这里所呈现的色彩是明亮的。第三部分为10-12

4、自然段,又回到现实中,所呈现的色彩是昏暗的。在把握了文章结构后,就需要对每一部分内容的特点进行分析。文章的重点是“忆梦之境”的描写,有些什么特点呢?在“忆之境”里,作者运用了“列锦”的手法,把“乌柏,新禾,野花,鸡,狗”众多名词罗列在一起,起到了动态呈现的效果。但在教学时对小学生不必给出“列锦”的术语,可以先让他们理解名词罗列所产生的表达效果。另外,作者还运用了很多动词,如“闪烁”“解散”“摇动”“扩大”“融合”“退缩”等,表现出景象的动态与美好。然而这所有的一切,都不是作者直接看到的,而是在倒影中看到的景象。梦是虚幻的,而梦中的回忆更是虚幻的,而梦中回忆的景象又是在倒影中呈现的,真是虚之又虚

5、,幻之又幻。是虚幻,是水中,是倒影,是梦里,所有的一切都充满了动态与不确定性,都呈现出一片美轮美奂。作者的欢欣之情也寄予在这梦境之中。在“梦之境”里,除了运用了名词罗列的方式,也有动词的动态表达,“浮动”“拉长”是一个面上的动态,展现了景象的广度。这部分还运用了比喻和顶真的修辞手法。把映着红花的水比喻成胭脂水,把拉长的大红花比喻成红锦带,生动形象。“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顶真手法的运用,产生了一种“叠加”的、纵深动态效果。所有这些都形象地呈现了水中倒影里各种景象动态变化的特点,也表现出作者心目中的美丽、幽雅与有趣。教学过程中,可把对“忆之境”与“梦之境”的理解与体会作为重点

6、,从而抓住文章表达的特点进行深入探讨。第三部分是全文的关键部分,特别是最后一段“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这是全文的核心所在,理解文章重点要在这里凸显。作者到底有没有见过这篇好的故事?从“但”“我总记得见过”可以看出,前面所有描述,事实上是不存在的,作者没有看见,只不过是“总记得见过”而已。还有,“总记得”也说明,最后一段所谈,并不是在梦醒时分,而是在很久以后了。课文最后的省略号,也富有深意,令人回味无穷:既有对具有象征意义的“昏沉的夜”的无限悲哀,也有持续回忆、追寻“好的故事”的企望与努力,所有这一切都蕴含其中。因此,前面所有的内容都可以看作是为最后一段作蓄势。美好的事物总

7、是虚幻的,现实仍然黑暗,梦醒时分,看见了美好,却得不到美好,新的痛苦又由此开始。可是,那些虚幻的美好,真的存在过吗?面对仍然“昏沉的夜”,新的探索又将怎样持续?这才是鲁迅文中所要表达的最大的悲哀!文末的省略号把这一切仿佛指向无穷的远方。细细品味这最后一段,才能真正走进鲁迅写这篇文章时的内心世界。教学中,让学生真正理解鲁迅在这篇文章中所展现的近乎无事的悲哀、近似美好的悲哀,是很有些困难的。限于文章的难度与学生的认识能力,笔者以为不必做深入探究,教学中点到即止,就可以了。二、好的故事教学基本问题与支架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确定教学基本问题如下。第一,划分段落,看一下,每一部分所呈现的明暗状态是怎样的?第二,作者描述的梦境是怎样的?写作上有什么特点?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可以设计如下表格作为学习支架,请学生填写。图片第三,结合课文语句分析,作者到底有没有真的见到这个“好的故事”?这个问题具有一定难度,而且具有开放性,故可以请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为了帮助学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也是为学习留痕,加深印象,从而设计如下学习单供学生记录使用。图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可能会遇到困难,比如写作特点无法全面分析,情感理解不深刻,观点认识有偏颇等。对超出学生已有知识或认知能力的内容,教师可通过补充背景、解释说明等必要讲解,帮助学生突破困难,实现提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 > 管理论文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