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制度.docx

上传人:p** 文档编号:678912 上传时间:2024-01-0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制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制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制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制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制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制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制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制度.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制度L目的明确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技术原则,减少患者失血,合理用血。2 .范围本文件的执行部门/科室为临床科室、麻醉科和输血科;执行人员主要为临床医护人员、麻醉医师和输血科工作人员。适用于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工作。3 .术语、缩略语和定义围手术期(perioperativeperiod):是指从确定手术的相关治疗开始,到与手术相关治疗结束为止的一段时间,包括术前、术中、术后三个阶段。患者血液管理:以患者为中心,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采用多种专科技术与方法,使需要输血的患者获得最佳治疗所采取的系列措施统称。4 .目标达到围手术期合理用血的要求。5 .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5.1

2、临床医师负责患者术前、术后血液管理,实施减少患者出血的外科技术。5.2麻醉医师和手术医师负责患者术中血液管理,实施减少患者出血的麻醉和手术技术。6.工作程序围手术期患者的血液管理包括:术前评估可能导致输血的危险因素并进行积极地预防和治疗有效减少手术失血,以及严格掌控术前、术中输血指征,实施合理的输血方案(包括自体血和异体血);术中采用手术效果最佳且出血少的手术方式,采取控制性低血压、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止血药、维持正常的凝血功能等措施;术后监测和管理出血,减少医源性失血,有效管理止血/抗凝,监测药物副作用导致的贫血等。6.1术前评估内容(1)临床医师在术前应详细了解患者病史(包括输血史、出血史

3、和用药史等),并进行体格检查(包括心、肺、肝、肾等体格检查及出血倾向等),结合相关实验室检查(肝/肾功、血常规、凝血功能等),评估患者是否存在贫血、止凝血功能是否正常,根据拟进行的手术评估患者出血量和输血的可能性。(2)麻醉医师术前评估患者时应注意发现和识别输血“高危”患者,以便手术时实施有效保护措施。输血“高危”患者包括:年龄270岁;术前贫血;体重50kg;急诊手术;术前未停抗凝药;凝血功能异常;再次手术;复杂手术(心血管、多部位等);合并疾病(如心源性休克、充血性心衰、左室功能低下、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肝功能和/或肾功能不全、血液系统相关疾病等)。(3)所有手术患者都应当评估是否适合自体

4、输血以及何种形式的自体输血。6.2术前准备(1)术前贫血是手术患者输血和不良转归的重要影响因素,明确贫血原因并有效治疗对合理用血至关重要:对择期手术的贫血患者,术前应采取非输血措施纠正贫血,包括铁剂、维生素BI2、叶酸治疗,必要时应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等;对急诊手术和限期手术的贫血患者,在病情允许时积极治疗贫血。(2)对术前服用抗凝药、抗血小板药和其他可能影响凝血功能药物的患者,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择期手术患者,可根据病情和凝血指标决定是否停药或采用替代治疗方案;急诊手术患者,如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应评估手术出血与紧急逆转药物作用的风险,减少出血。(3)对存在较大失血和输血风险的手术患者

5、,制订合理的备血方案,按相关制度要求进行术前备血:符合自体输血条件的患者,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自体输血方式(储存式自体输血、稀释式自体输血或回收式自体输血),必要时三种自体输血方式可联合应用,详见第五章自体输血技术管理制度;自体血不足时,可采用“自体输血+异体输血”方案;不符合自体输血条件的患者,采用“异体输血”方案,于手术日前13d递交临床用血申请单(SYSX-ZD-015/FJDo6. 3术中应用各种措施减少手术失血(1)减少失血的一般措施:手术操作细致,止血彻底;维持体温在36。C以上;抬高手术部位以减少出血;应用术中控制性低血压技术减少手术部位出血,保障重要组织和器官灌注;维持正

6、常的钙离子水平;采用减少医源性失血的措施。(2)改进外科技术以减少失血:应用微创外科手术技术;应用局部止血仪器设备协助止血。(3)应用介入技术阻断出血区域的主要血管。6.4关注和管理患者凝血功能,减少凝血功能异常所致的出血(1)合理应用止血药物:预防应用抗纤溶药(氨甲环酸、氨甲苯酸或氨基乙酸等)可明显减少出血和输血量;在创伤及手术部位使用止血药物(如氨甲环酸、创面止血胶、明胶海绵、纤维蛋白粘合剂等)减少手术部位出血。(2)对体外循环手术实施合理的抗凝管理。(3)使用血栓弹力图指导术前、术中、术后凝血病的诊断和治疗。(4)大量输血时,输血科应关注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冷沉淀等各类血液制品

7、的搭配使用,监测患者凝血功能。6.5合理应用血浆替代品及自体输血技术,减少患者对异体输血的需求(1)适当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酎铁、羟乙基淀粉、明胶等血浆替代品补充血容量,维持正常组织灌注。(2)术中需要时,实施储存式自体输血、稀释式自体输血或回收式自体输血。(3)对术后早期失血多的患者,在保证无菌的前提下,回收失血,经洗涤后回输给患者。(4)临床医师有效开展体外循环手术时的血液回输管理。6.6术后血液管理的主要措施(1)对手术后出血,应明确出血原因及时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2)对术后外科因素出血,严格评估术后出血量,严格按照各专业二次手术止血指征果断止血。(3)监测和管理出血。(4)减少医源性失血

8、。(5)有效的止血/抗凝的管理。(6)监测药物副作用导致的贫血等。6 .7严格把握输血指征,必要时实施异体输血(1)围手术期输血指征详见临床合理用血技术标准(SYSX-ZD-013/FJDo(2)术中输注红细胞应遵循以下原则:首先使用晶体液或胶体液补充或补足有效循环血容量;除大量、快速失血外,单次申请红细胞不宜超过2单位。(3)术后患者的贫血原因溯源及治疗对减少红细胞输注非常重要,应积极治疗术后贫血。7 .注意事项无。8 .记录和报告无。9 .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5号).2012-06-07.(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全血和成分血使用(WS/T6232018).2018-09-2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人力资源 > 质量管理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