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压器》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变压器》教学反思.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变压器教学反思变压器这一节被安排在交流电最后,可以说是对电磁感应和交变电流的综合运用,所以只要电磁感应理解清楚,学生在学习变压器时就比较轻松。本节课主要围绕“什么是变压器?、“变压器副线圈为什么有电压?”“变压器怎么将原线圈的电能传输给副线圈?”“变压器副线圈上的电压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定量关系是怎样的?”等问题为线索展开教学。在设计本节课时,设计理念是:整节课以实验引入,提问,理论分析,再以实验进行验证,最后进行运用。全程以学生的思维拓展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规律形成过程的教学、实验探究过程的教学、知识发展过程的教学:强调学以致用,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和能力活化。
2、在新课引入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没有通电的副线圈会什么能让小灯泡发亮?这是一个什么现象?随后观察在不改变输入电压的情况下,改变线圈匝数,小灯泡的亮度发生变化,这又说明了什么?通过以上几个小实验,激发了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兴趣,也将变压器这个概念引入了进来,随后让学生观察变压器的结构,初步形成变压器的概念,总结变压器的工作原理:电磁感应一互感现象。同时展示多种变压器,说明尽管形态各异,但基本结构相同,生活中处处都会出现变压器的身影,让学生开拓了视野,增加了实际知识。在探究铁芯作用这一环节,让学生亲自试一试,把铁芯抽走前后,观察小灯泡亮度的变化,并使用DlS探究前后副线圈附近的磁场变化,说明铁芯具有闭磁性
3、。在探究输出电压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通过问题串的形式,让学生上黑板理论推导U2的大小,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成功推导出了U2的表达式,这时我鼓励台下同学给上黑板的这位同学以热烈的掌声。此过程中,班上的每一位同学都加深了对变压器工作原理的理解。同时更懂得了在学习过程中应该互相鼓励,共同进步。当然仅仅是思维的探究还是不够的,科学结论还应用实验去证明,随后通过学生的分组实验,证明了理论推导结果的正确性,整个探究过程,学生自己设计表格,采用控制变量法的实验思想,利用手边的器材进行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规律形成过程的教学,完成本节课科学探究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体
4、会合作的快乐。在讲授变压器工作时的能量流失时,因为学生已经对变压器有了深层次的理解,所以学生们很轻易的就指出什么地方能量会以什么样的形式流失。结合之前所讲的涡流和电热的知识,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并指出我们实验所得到的结论是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得到的,我们必须对误差的来源进行分析,达到了科学态度与责任的培养目标。从生活实例到理想化模型的建立,使学会的知识得以升华。最后,通过学以致用的环节,让学生用学生电源和手中的变压器,使额定电压为3V的小彩灯正常发光,并用万用表测量,调节好的变压器副线圈电压是否是3V,对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加以运用,激发了学生重新思考、讨论的积极性,进一步认识变压器的变压特点
5、。在科学漫步环节,我向同学们介绍了多种变压器,我国的变压器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是经过科学工作者的努力,中国造出了世界最好的电力变压器,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并希望自己也能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量。在本节课最后,我指出,三年的高中生活是忙碌的,学习压力大,希望每位同学心里都能有一个变压器,在压力大时,给自己降降压,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祝愿同学们都能有一个美好的三年高中生活,此时获得了学生们的热烈掌声。本节课获得了听课老师的好评,主要优点如下:(I)教师本人专业功底好,表达好,反应快,板书设计好,学生活动设计合理,各环节的过渡自然,层层深入,逐步递进,学习有层次感。(2)充分发
6、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无论是理论推导,还是实验验证,都是由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自己动手完成,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培养了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本节课还有一些不足之处:(1)知识储备不够,我国的统一电压除了220V还有380V,应该说我国的照明电压为220V。(2)因为变压器可以是大型的变电设备,所以安全教育不能缺失。(3)在讲解变压器原理师,最好是能够画出感应磁场的方向,这样更简单明了,学生也会看的更加明白。心得:通过此次联合开课,更加深入的了解了新课改新教材的新,教学目标,方法,都有很大的变化,在准备过程中逐步的提高了对教材本质的把握。在新课标的思想引领下,在课程当中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起到引导的作用。尽管本节课还有许多不完美的地方,但是我会继续磨砺自己的教学本领,不断精进教学能力。点评:夏威老师课前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反复推敲,结合学生学情合理设计台阶,引导学生思维逐步深入,引发学生的学习的开展。课堂中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机智应对课堂生成,始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后及时反思,结合听课老师的意见,修改自己的课堂设计,并深入梳理自己的教学逻辑,相信持之以恒,必将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