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氏体不锈钢.docx

上传人:p** 文档编号:687661 上传时间:2024-01-12 格式:DOCX 页数:73 大小:234.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奥氏体不锈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奥氏体不锈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奥氏体不锈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奥氏体不锈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奥氏体不锈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奥氏体不锈钢.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3页
奥氏体不锈钢.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3页
奥氏体不锈钢.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3页
奥氏体不锈钢.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3页
奥氏体不锈钢.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3页
亲,该文档总共7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奥氏体不锈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奥氏体不锈钢.docx(73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奥氏体不锈钢:在常温下具有奥氏体组织的不锈钢。钢中含Cr约18%、Ni8%10%、C约0.1%时,具有稳定的奥氏体组织。奥氏体铭模不锈钢包括著名的18Cr8Ni钢和在此根底上增加Cr、Ni含量并参加Mo、Cu、Si、Nb、Ti等元素开展起来的高CrNi系列钢。奥氏体不锈钢无磁性而且具有高韧性和塑性,但强度较低,不可能通过相变使之强化,仅能通过冷加工进行强化。如参加S,Ca,Se,Te等元素,那么具有良好的易切削性。此类钢除耐氧化性酸介质腐蚀外,如果含有Mo、Cu等元素还能耐硫酸、磷酸以及甲酸、醋酸、尿素等的腐蚀。此类钢中的含碳量假设低于0.03%或含Ti.Ni,就可显著提高其耐晶间腐蚀性能。高

2、硅的奥氏体不锈钢浓硝酸肯有良好的耐蚀性。由于奥氏体不锈钢具有全面的和良好的综合性能,在各行各业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奥氏体型钢(1)1Cr17Mn6Ni15N;(2)1Cr18M8Ni5N;(3)1Cr18Ni9;(4)1C118Ni9Si3;(5)0C118Ni9;(6)00C119Ni10;(7)0Cr19Ni9N;(8)0C119Ni10NbN;(9)00C118Ni10N;(10)1Cr18Ni12;(11)0Cr23Ni13;(12)0Cr25Ni20;(13)0C117Ni12Mo2;(14)00Cr17Ni14Mo2;(15)0Cr17Ni12Mo2N;(16)00Cr17Ni13

3、Mo2N;(17)1Cr18Ni12Mo2Ti;(18)0Cr18Ni12Mo2Ti;(19)1Cr18Ni12Mo3Ti;(20)0Cr18Ni12Mo3Ti;(21)0Cr18Ni12Mo2Cu2;(22)00Cr18Ni14Mo2Cu2;(23)0C119Ni13Mo3;(24)00Cr19Ni13Mo3;(25)0Cr18Ni16Mo5;(26)1Cr18Ni9Ti;(27)0Cr18Ni1OTi;(28)0C118Ni11Nb;(29)0Cr18Ni13Si4奥氏体型不锈钢是不锈钢中最重要的一类,其产量和用量占不锈钢总量的70%o钢中主要合金元素为铭和银,钛、银、铝、氮、镒也作为添加

4、的合金元素。这类钢韧性高,具有良好的耐蚀性和高温强度、较好的抗氧化性、良好的压力加工性能和焊接性能,缺点是强度和硬度偏低,且不能采用热处理方式强化。铁素体型不锈钢主要合金元素为铭,含量通常不小于13%,根本上不含银。这类钢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介质的腐蚀能力,并具有良好的热加工性及一定的冷加工性能,缺点是对晶间腐蚀敏感,低温韧性较差。奥氏体型-铁素体型不锈钢是在18-8型奥氏体型不锈钢的根底上,或添加更多的铭、铜和硅元素,或降低碳含量而建立的牌号,这类钢兼有奥氏体型和铁素体型不锈钢的优点。马氏体型不锈钢主要合金元素为铭,含量在13%以上,钢中含碳量较高,可采用热处理方法强化。这类钢淬透性较高,在淬

5、火、回火状态下使用,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沉淀硬化型不锈钢通过热处理手段使钢中碳呈碳化物析出,使钢的强度提高。这类钢的耐蚀性优于铁素体型而略低于奥氏体型不锈钢。不锈钢钢材的主要品种有热轧钢板与钢带、冷轧钢板与钢带、热轧和锻制的棒材与型钢、热轧盘条、无缝管和焊管等。不锈钢的用途十分广泛,主要用于制造石油化工设备和管道、原子能工业设备、船舶设备、医疗器械、餐具以及其他要求不锈耐蚀的器件等。奥氏体是碳溶解在丫一Fe中的间隙固溶体,常用符号A表示。它仍保持-Fe的面心立方晶格。其溶碳能力较大,在727C时溶碳为c=0.77%,1148时可溶碳2.11%。奥氏体是在大于727高温下才能稳定存在的组织。奥氏

6、体塑性好,是绝大多数钢种在高温下进行压力加工时所要求的组织。奥氏体是没有磁性的。奥氏体的命名是为了纪念来自不列颠的冶金学家罗伯茨-奥斯汀(Roberts-Austen,SirWilliamChandler)而命名的.罗伯茨-奥斯汀于1843年3月3日出生于英国的Kenningtono18岁时进入皇家矿业学院0后来在造币厂从事金、银和合金成分的研究。他用量热计法测定银铜合金的凝固点,并首先用冰点曲线表示其实验成果。1875年中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876年与J.洛基尔一起用光谱仪作定量分析,以辅助传统的试金法。1885年他开始研究钢的强化,同时着手研究少量杂质对金的拉伸强度的影响,并在1888

7、年的论文中加以阐述,成为早期用元素周期表解释一系列元素特性的范例。奥斯汀采用pt(Pt-Rh)热电偶高温计测定了高熔点物质的冷却速度,并创立共晶理论。他使用显微镜照相的方法研究金属的金相形貌。在造币厂的工作使他成为了举世闻名的铸币权威。1882年到1902年他在伦敦的皇家矿业学院任冶金学教授,1899年被授予爵士爵位。于1902年11月22日离开人间什么是铁素体和奥氏体铁素体是碳溶解在aFe中的间隙固溶体,常用符号F表示。不锈钢中的“铁素体,指的是碳溶解在aFe中的间隙固溶体,其溶碳能力很小,常温下仅能溶解为0.0008%的碳,在727C时最大的溶碳能力为0.02%,它仍保持的体心立方晶格.常

8、用符号F表示。由于铁素体含碳量很低,其性能与纯铁相似,塑性、韧性很好,伸长率=45%50%。强度、硬度较低,b250MPa,而HBS=80。所谓铁素体不锈钢.指的是在使用状态下以铁素体组织为主的不锈钢。它的含铭量在11%-30%,具有体心立方晶体结构,至于不锈钢含铁量与它是否是铁素体不锈钢并无关系.铁素体不锈钢只取决于在使用状态下,它是否以铁素体组织为主.铁素体有磁性.奥氏体是碳溶解在YFe中的间隙固溶体,常用符号A表示。它仍保持Y-Fe的面心立方晶格。其溶碳能力较大,在727C时溶碳为c=0.77%,1148时可溶碳2.11%。奥氏体是在大于727高温下才能稳定存在的组织。奥氏体塑性好,是绝

9、大多数钢种在高温下进行压力加工时所要求的组织。奥氏体是没有磁性的。第二节奥氏体的形成根据相图,加热时首先珠光体转变为奥氏体,然后是先共析相铁素体与渗碳体溶入奥氏体,相变驱动力是奥氏体与珠光体的自由能差。一、奥氏体形成的热力学条件:奥氏体形成的热力学条件:体系总自由能:ZSG=Gv+Gs+GA1(727C),A1即奥氏体转变临界点。实际转变温度与临界点Al之差称为过热度,过热度越大,驱动力也越大,转变也越快。图26珠光体与奥氏体的自由熔与温度的关系GVO,TO,P、Y平衡;GV0,P满足条件。因此,奥氏体形成的热力学条件是:必须在一定的过热度条件下才能发生。过热度越大,驱动力也越大,转变也越快。

10、二、共析钢奥氏体的形成(珠光体类组织转变为奥氏体):共析钢的原始组织为片状珠光体。当加热到ACl以上保温时,将全部转变为奥氏体。此转变过程由下式表示:珠光体P(F+Fe3C)奥氏体A;含碳量:0.0218%6.69%0.77%结构:体心立方(复杂斜方)正交晶格面心立方这一过程由Fe的晶格改组和FeC原子的扩散,它包括以下四个阶段:1、奥氏体核的形成;2、奥氏体核的长大;3、剩余渗碳体溶解;4、奥氏体成分均匀化。(一)、奥氏体形核的形成:1、形核位置:(1)、FFe3C界面;奥氏体晶核优先在铁素体与渗碳体相界面处通过扩散机制形成;(2)、珠光体团交界处;(3)、先共析铁素体/珠光体团交界处。2、

11、在上述位置优先在铁素体与渗碳体相界面处形核,这是由于满足三个起伏:(1)、界面上存在浓度结构起伏;相界面处存在碳的浓度起伏;容易满足形成奥氏体所需的碳浓度。相界面处存在结构起伏;(2)、界面存在缺陷,能量高,提供能量起伏;此处原子排列紊舌L,位错、空位浓度较高,容易满足形成奥氏体所需的能量;(3)、有渗碳体溶解后的碳原子补充。3、有时在铁素体内部也能形核,只要满足:(1)、温度高,提供足够的相变驱动力;(2)、有嵌镶块,提供足够的浓度条件和晶核尺寸。4、奥氏体形核(在加热不快,温度不高的条件下):有铁原子和碳原子扩散机制。1二)、奥氏体核的长大:奥氏体晶核形成之后,长大便开始了。其奥氏体核的长

12、大是依靠碳原子的扩散、奥氏体两侧界面向铁素体及渗碳体推移来进行的。长大过程是通过Fe3C向中溶解、依靠C原子在Y和。中的扩散、。一Y的晶格改组、两侧界面(界面和Fe3C界面)分别向Q和Fe3C中推移等过程来进行的。因此,奥氏体长大是C原子扩散控制的。1、碳原子在奥氏体中的扩散:由图28中所示,设在温度t1,在F与Fe3C交界面形成A核。由于A晶核中与F交界处C含量CA-FCA-Fe3C(A晶核中与Fe3C交界处C含量),碳原子向F一侧扩散,就改变了A中各个界面的浓度,破坏了平衡状态,为了恢复平衡,低碳的F将转变为A,而使界面处碳含量仍然恢复到CA-F,同时Fe3C中的碳也溶入A,也使界面浓度增

13、高到CAFe3C,有利于A的长大。图2-8奥氏体核的长大CA:奥氏体的碳浓度,0.77%;CA-F:奥氏体中靠近铁素体一侧含碳量iGS线);CA-Fe3C:奥氏体中靠近渗碳体一侧含碳量(ES线);CF-A:铁素体中靠近奥氏体一侧含碳量(GP线);CF-Fe3C:铁素体中靠近渗碳体一侧含碳量(QP的延长线);Fe3C:渗碳体的碳浓度,6.69%o奥氏体长大机制:奥氏体晶核形成之后,它一面与渗碳体相接,另一面与铁素体接。在奥氏体中靠近铁素体一侧含碳量(CAF)较低,而靠近渗碳体一侧含碳量(CAFe3C)较高,由于CAFe3CCAF,这使得在奥氏体中出现了碳的浓度梯度,引起碳在奥氏体中由高浓度的Fe

14、3C相界面向低浓度的。/丫相界面扩散。随着碳在奥氏体中的扩散,破坏了原先相界面处碳浓度的平衡,即造成靠近铁素体一侧奥氏体的碳浓度增高(CAF),靠近渗碳体一侧奥氏体的碳浓度降低(CA-Fe3CE为了恢复原先碳浓度的平衡,势必促使铁素体向奥氏体转变以及渗碳体的溶解。这样,奥氏体中与铁素体和渗碳体相界面处碳平衡浓度的破坏与恢复的反复循环过程,就使奥氏体逐渐向铁素体和渗碳体两方向长大,直至铁素体全部转变为奥氏体为止(图28)。2、碳原子在铁素体内部的扩散:碳在奥氏体中的扩散的同时,在奥氏体中出现了碳的浓度梯度(CA-FeSC-CA-F),碳在铁素体中也进行扩散,促使奥氏体长大。由于F中与A交界的界面

15、浓度CF-AVCFFe3C(F中与Fe3C交界的界面浓度),碳原子向A一侧扩散,使F中碳浓度升高,有利于向奥氏体的转化。(三)、剩余渗碳体溶解:铁素体消失以后,仍有局部渗碳体尚未溶解,这局部渗碳体称为剩余渗碳体。1、实验现象:(1)、F消失时,组织中的Fe3C还未完全转变;(2)、测定后发现A中含碳量低于共析成分0.77%。2、原因:Fe-Fe3C相图上ES线斜度大于GS线(见图2-8),S点不在CA-F与CAFe3C中点,而稍偏右。所以A中平均碳浓度,即(CAF+CAFe3C)2低于S点成分。当F全部转变为A后,多余的碳即以Fe3C形式存在。通过随着保温时间延长或继续升温,剩余渗碳体通过碳原子的扩散,不断溶入奥氏体中,使奥氏体的碳浓度逐渐接近共析成分。这一阶段一直进行到渗碳体全部消失为止。(四)、奥氏体成分均匀化:当剩余渗碳体全部溶解后,奥氏体中的碳浓度仍是不均匀的,原来存在渗碳体的区域碳浓度较高,而原来存在铁素体的区域碳浓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汽车/机械/制造 > 工程材料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