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每课教学反思(附目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每课教学反思(附目录).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人类的家园一一地球每课教学反思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对于此教案的难点来说,我们主要取得了以下几点经验:1 .针对重点难点进行“以小见大”的原则。2 .通过先发展学生的感性认识,再引导学生的理性认识,更容易让学生深入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3 .在活动设计中应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依次展示结构的方法,在保证趣味性的同时,也更容易让学生掌握知识。4 .教学中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积累,将概念性的知识以细节、感性的方式展示给他们,更容易让学生理解。5 .在教学的过程中格外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学习,在激发兴趣的同时增加知识的吸收度。第2节地
2、球仪和地图更能突显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达到教学活动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另外要紧扣地理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地理学科的特色,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尤其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例如: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每一位学生固有的素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都不一样,对学习有余力的学生要帮助他们要更高层次前进。平时布置作业时,让优生做完书上的习题后,再加
3、上两三道有难度的题目,让学生多多思考,提高思含量。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降低学习要求,努力达到基本要求。布置作业时,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尽量完成书上的习题,课后习题不再在家做。今后需不断加强学习专业知识理论,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取长补短,终身学习,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碗水,一桶水,不断充实自己各方面知识,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让课堂充满活力。第3节组成地壳的岩石七年级学生他们知道在哪儿可以找到岩石并观察过一些岩石,有的从课外科普书籍上了解了许多关于岩石的知识,对岩石是各种各样的也早就心知肚明,但有时越是熟悉的事物学生越不容易产生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探究岩石更多的奥秘,这恰是
4、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对岩石细致的观察和切实有效的分类则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和指导。对于七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由于有前面两章学习,已然知道了观察和测量的基本方法,也已知道生物检索表的应用。本节课突出检索表及观察的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由于学生在小学对岩石有一定的基础,而且在生活中随时可见得岩石。但是大多学生不能辨识自然界中一些岩石。而基于七年级学生的角度考虑,不能从过于专业的角度进行观察,而更多从方法入手。因此本节课设计突出科学方法:观察法、比较法、归纳法、演绎法的应用。本节课我设计的理念是将学生定位于观察者和科学探究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兴趣,在学生思维的广度
5、上,是对各种各样的岩石的了解。在深度上,是对岩石的细致观察、并进行分类。教学策略上,观察方法的指导从课前谈话观察老师开始,贴近学生,又为教学所用,贯穿了整堂课。通过让学生观察、对照、对比等方式,唤起学生对一些常用观察方法的回忆,围绕“辨识自然界的岩石”这个课题,由浅入深,分别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观察、辨识自然界的岩石”“岩石的分类”和“岩石的应用”,取材简单。第4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这课程是一个交互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实践和交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教师在讲解的同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创造更好的课堂氛围。在学习和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不断提高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最后
6、的总结和归纳环节,教师总结了本次课程的重点,巩固了学生对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第5节泥石流本节课的教学具有以下亮点:1、在教学中恰当运用电子白板,能够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本质及其规律,可以增强真实感和效果。2、利用多媒体视频剪辑对泥石流的爆发过程作了描述性说明,真实地记录了泥石流的情况,增强了说服力。3、运用科学的概念和精确的数据,可以显示科学性和精确性。4、课堂组织能体现新课程模式,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5、学生自主学习后能及时检测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并能体现本节课的基本知识框架。6、探究问题设计能充分把握教材重点,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
7、力,即思维能力、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等。7、学生展示讨论结果时能及时总结,使学生有完整的思路。8、能适时引导、启发学生,从而使学生从课堂探究中能学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9、能对课堂中学生的答案及时评价,鼓励学生,使学生活跃于课堂.当然,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未能完全关注每位学生,个别学生有偷懒现象;分组时未能提前安排,课堂中的分组有少许时间耽搁等。第6节地球表面的板块1.教材解读到位,教法新颖生动首先科学新教材,从整体上看,体现现代科学的特点,展现科学精神,在新教材中,将抽象的内容转化成具有较强启发性、趣味性和可读性的内容,注科学教材注重科学史和科学研究过程的介绍,可以
8、给学生提供无限启发;重科学素养的培养,强化科学探究,提倡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首先要转变教学的观念和方法,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要教会他们探究大自然的能力,给学生“鱼”,不如教会学生“渔二因此我加强学生自主参与的探究,通过让学生积极投入、亲身体验和主动探究,改变了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一起探究实验课题,逐步培养学生对科学乐于探究、勇于实践的精神,本节课所讲的每一部分内容都设计了学生活动,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了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2.教学目标顺利完成我的教学目标得到圆满实现。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了地质作用及板块构
9、造学说的主要内容、重点使学生掌握了能用理论解释宏观地形的成因,培养了学生观察力、读图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3、课堂教学中获得了一些生成型的知识。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可贵的是在课堂上由于师生之间或学生与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形成的一些火花。比如在学生展示他们在课前收集的关于地壳运动与现代大陆和海洋形成的有关理论观点时,个别学生提到了一些目前在科学界比较前沿的观点,不但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更是激发了学生探求科学真理的勇气和信心。第7节地形和地形图1、从教学目标上分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未很好的结合,在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总结能力方面还不足,如何地势的优越性方面未充分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概括。2、从教学程序上分析,在课堂结构安排上时间分配合理,教师讲得多,学生活练和思考的时间偏少。课程内容偏多,如讲了地势特征和地势优越性后,接着引导学生认识的主要地形区,超过了学生接受能力,易使学生产生疲劳。3、从教学效果上分析,学生对地势特征有了初步认识,但对于地势优越性的这部分知识理解还不够透彻。由于教学内容安排偏多,学生负担有点偏多,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