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堂的几点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堂的几点思考.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关于新课堂的几点思考我进行新课堂的摸索很偶然。新学期的第一节课,学生就昏昏欲睡,还是班主任在上课。其实受折磨的,不是学生,他们大可以充耳不闻。我得想办法让他们不睡觉。这就是我最初的想法。我先想到了小组竞赛制,又想到了杜朗口中学别具一格的课堂,决定试一试。反正比让他们睡觉强,只当做游戏了。我将班上的同学平均分组,指定小组长。上历史课时,学生按学习小组围坐在一起;把教案换成一个个的问题,标上分值。先让学生对照问题看书自学,然后组内讨论。学生举手发言,答对者小组加分,创新、质疑另外加分。总得分最少的小组要为大家表演一个节目。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手;还未说完,下面就有人迫不及待地反驳课堂上有点闹哄哄,但
2、我很高兴,没有人睡觉。我又在其它的两个班进行了同样的改变,效果同样的好。我就更有信心了。我此时的做法还是自己想当然的作法,所以开始有点手忙脚乱。在后来的教学中,我一点点反思,一点点地改进。也恰好中国教师报在搞课改革10周年专题,刚好对了我的路,也就从此开始有目的的业务学习。并不断地调整改进:对学习流程的强化,对小组长的培训,对导学案的探索后来有幸跟着校长们到襄樊、谷城学习,开阔了眼界:自己以前把课堂想得太简单了。课改深处,大有乾坤,我只不过才摸到门。我现在就我的摸索和思考,谈谈我对新课堂的认识:一、先学后教这个观点很早,但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实现,在我们这样的学校,尤其让老师头疼。用问题或任务引
3、导学生看书,这是一般的做法。学生到底学到什么程度,我们怎么知道呢?给学生三分钟,三分钟到了,是不是就意味着他们就完成了任务,我们就可以理所当然地按部就班,进行下一个环节?我们通常的做法是让学生举手回答,然后我们作以提炼和强调,接下来就是巩固和训练,至此,我们的教学任务就算了完成了。我们平时的课堂绝不会是个个都举手,举手的都是优生。我们以他们作为基础的教育就是优生教育,有失公平。如果大家都不举手呢?我们仍然有办法,弹我自己的琴,管他谁听。李镇西老师有篇语文导学案,第一个任务是:读一读,找出你不认识的生字词,弄清楚读音和意思。这个任务,学生很容易把握,但老师如何知道学生是不是都完成了这个任务呢?提
4、问不是最有效的。我用付可丽老师的离太阳最近的树导学案在我自己的班作了实验:我把这一题定为5分,学生自学、对学、组学,小组长检查每一个组员。然后每个组派一个人出去对别的组进行抽查,学生错一个扣一分,扣完为止。把每个组的得分公布到黑板上,我再随机抽查,有出错的就扣抽查者所在组的分。我就是用这套督促机制来促使所有学生尽可能地参与自学,专门抽查那些漫不经心的,所以他们不敢掉以轻心。但这种方法需要时间,只适合小学科。还有一种方法,那就是专门用一节课进行预习,学生自学完成预习学案,教师批阅。这种方法适合语数外物理这样的大学科。老师可充分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下一步的教学。这种方法以昌乐二中为代
5、表,谷城一中就是学习他们的做法。这种方法教师的工作量加大了,但也有改进的空间。无论哪种自学方式,效果第一,必须检查、反馈,流于形式的自学只算是表演。自学完成后,就进入交流环节。这基本是一样的,即对学、组学、群学。文科到这一步,基础知识大部分都能完成,就可以进入展示环节,进行知识的拓展提升了。我一般用的都是探索性的问题。如学生在学习隋唐诗歌和小说时,每个组在黑板上展示了自学结果后,我出了这样的题目:诗歌、小说有什么功能?试举例说明。(不限朝代)这已经不是课本内容了,是大学生们学习的内容。理科则有可能有解决了所有的问题,也有可能自动生成难点问题。不管怎样,先学部分已基本结束了。怎么解决这些生成的难
6、点呢?老师是该出场开讲了。这也不一定。可以再返回去再进行一次集体攻关,也可以就把这个难点作为本节课的展示题。我用物理“电容”这一节在我班上做了实验,用的谷城一中的导学案,由学生根据教材做了修改。在自学中出了几个难题,有的所有的学生都做不到,有的只有几个做不到。因为我也不懂,所以我就把那几个所有人都做不到的题删掉了。让各组的小老师到那几个已做出这道题的同学那里请教,然后教给本组里的其它同学。还有一个共性的问题,我就让那几个同学上台去讲,这个讲不清楚,就由别的同学上去接着讲。我也不敢评价这节课的效果,但没有老师,同学们是能够自学的,这个就是先学后教的真谛所在,能不讲的尽量不讲,才能真正做到先学后教
7、。只有当所有的学生都陷入困局,老师才能出来指点迷津。在交流之后,就是展示。其实展示也是一种交流,在全班的交流,是个别交流的升华和凝聚。对老师而言,也是反馈,从展示中进一步把握学情。展示的意义,展示的方式,有许多的专家、教师论述过,不需要我们再对其的可行与否探讨。在展示中,小黑板的确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展示过后,就是反馈,包括当堂检测和作业。在新课堂,所有的教学任务都必须经历自学、交流、反馈三个环节后才算完整完成。教师善不善放就在于在交流环节是否会去与学生争夺话语权。二、教育怎样去适合学生1、所有的任务、所有的环节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跳起来摘桃子(任务的分层)。2、时刻关注学情,尤其要注意学生的否
8、定,那就是课题所在。3、调查经常化。4、师生民主化。三、怎样把握学生主体。1、时间2、空间3、思维放开。要使学生成为主动的主体,防止把学生变成类似木偶戏和猴把戏中的主体。在展示部分必须设置开放性的题,鼓励学生质疑、创新。摒弃标准答案,多重标准让学生有成就感。四、要破除的几种观点:1、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信息社会,资源无限,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寻找资源,然后将他们的思维进行碰撞。曾经有位学生的答案让我吃惊,他说来自百度。前面我说过的诗歌和小说的功能,10高(2)得出8种功能,10高(3)得出10种功能。我们老师又能说出几种功能呢?所以现在老师和学生,碗和桶得换着用。教师要善用一碗水,
9、去激活无数桶水。2、不教学生不会,教了学生还不会。要将学生的自学能力挖掘到极致,才是智师。3、45分钟的课堂观。任何一个教学任务,学生的自学、交流、反馈基本自动衔接,直至完成。再进行新的教学任务的循环,不受45分钟局限。建立大课堂观和小课堂观。4、任务进度观。教学任务、教学进度服从于教学质量,教学质量以学生的自学创新能力为核心。高考班要兼顾学生的应试能力,毕竟改革是从基层开始的。5、教学有法。教学有法是指保底的教学方法。任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都不可能一劳永逸,时间长了,学生都会有疲劳症,需不断更新和调节口味。教师要不断从社会中汲取营养,寻找灵感。如闯关、辩论、讲坛、打擂台等,都可以变
10、通进入课堂。6、专家说。无论是传统课堂还是新课堂,都能从苏赫姆林斯基等大教育家好里找到理论依据,我还能从孔子那里找到教诲。而这些理论已经存在多年了,如果能正确指导我们一线老师的教学的话,我们现在也用不着课改了。只能在写论文时增加我们的书生气。他们的理论放在四海皆准,错都在我们一线教师。所以我认为所有的理论可看、可信,但不可迷信。实践是最大的老师。真正有用的还是一线教师自身对教学的思考和探索举。举一例,“教师要时刻知道自己的学生在想些什么”,可能么?老婆、孩子是自己最亲的人,你能知道她们此时此刻在想什么?别人的思想如果能轻易把握的话,这个世界也就不会如此复杂。所以好不好,我们一线的教师最有发言权,这个发言权还要以学生身上的实际效果为基础。包括我今天所说的,也同样需要老师在实践中验证。例:集体过生日。五、未来课改趋向(以综文来看)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课堂有两个主体,教的主体和学的主体,平等对话式的教学方式。现在高二语文教材向中国人脱帽致敬就是典例。个人以为,在特定场合,这两个主体有重合和互换的可能。课堂的生成性不可预期,师生相长,师生个性得到充分尊重和张扬。创新是课堂永不放弃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