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2015-01地质灾害遥感调查技术规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D2015-01地质灾害遥感调查技术规定.docx(26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DD201501地质灾害遥感调查技术规定中国地质调查局2015年12月前言II引言IV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缩略语13.1 术语和定义13.2 缩略语14总则11.1 目标任务11.2 工作内容21.3 调查比例尺21.4 调查程序25 设计编审25.1 资料收集25.2 初步解译25.3 设计书编写与审查36 图像处理与制作36.1 数学基础36.2 图像制作37孕灾地质背景解译37.1 解译方法47.2 解译内容47.3 解译精度要求48地质灾害解译48.1 解译方法48.2 解译内容48.3 解译要求59野外查证59.1 资料准备59.2
2、查证内容69.3 查证方法69.4 查证要求69.5 资料整理6IO图件编制610.2编制内容611综合分析711.1 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分析711.2 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分析712成果报告编写与资料汇交712.1 成果报告编写712.2 成果审查提交的资料712.3 资料归档与成果汇交7附录A(规范性附录)设计书编写提纲9附录B(资料性附录)典型地质灾害遥感影像特征10附录C(规范性附录)遥感解译记录表13附录D(规范性附录)野外调查记录表18附录E(规范性附录)成果报告编写提纲19参考文献20本标准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中国
3、地质调查局提出。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归口管理。本标准起草单位:湖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许兆军、余德清、厉贤葵、戴长华、赵龙辉、邹蒲、李应真、刘立、许清。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解释。IlI随着地质灾害的日趋严重和国家对地质灾害防治的日益重视,以及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地质灾害遥感调查已经成为地质灾害调查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之一。以往对地质灾害遥感调查工作没有统一的技术要求。为满足地质灾害遥感调查工作需求,规范地质灾害遥感调查的内容、程序、方法及要求等,制定本地质灾害遥感调查技术规定。地质灾害遥感调查技术规定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遥感调查
4、的设计编写、图像处理与制作、遥感解译、野外查证、图件编制、综合分析、成果提交等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采用遥感技术开展的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突发性地质灾害遥感应急调查工作可参照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木文件。GB/T958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GB/T12328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CH/T1009-2001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1:50000数字正射影像图CH/Z3003-2010低空数字摄影测量内业规范DZ/T0157-1
5、9951:50000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DZ/T0265遥感影像地图制作规范(1:500制作:250000)DD2011-03遥感地质解译方法指南(1:50000、1:250000)3术语和定义、缩略语下列术语和定义、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3.1 术语和定义孕灾地质背景geologicalbackgroundforgeohazard地质灾害形成和发育的地质环境背景,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3.2 缩略语DEM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ElevationModel)DOM数字正射影像图(DigitalOrthophotoMap)4总则4.1目标任务利用遥感技术,辅助适当的野外验证,
6、获取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的规模、空间分布特征及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孕灾地质背景信息,分析地质灾害形成条件,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基础资料。4. 2.1孕灾地质背景调查充分利用工作区已有研究成果和基础资料,解译与地质灾害发育有关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有关的孕灾地质背景,查明地质灾害与区域地质背景等因素的关系,分析地质灾害发育的区域地质环境特征。5. 2.2地质灾害调查以遥感和空间定位方法为主,结合其他调查手段,识别地质灾害,解译地质灾害的类型、边界、规模、形态特征,查明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形成条件和诱发因素,分析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发育规律。5.3 调查
7、比例尺根据调查精度要求确定调查比例尺,地质环境条件简单、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小的地区采用1:50000比例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地质灾害危害程度高的地区采用1:10000比例尺,重点城镇可采用1:1000-1:2000比例尺。5.4 调查程序地质灾害遥感调查工作程序为:设计编写、图像处理与制作、遥感解译、野外查证、图件编制、综合分析、成果报告编写与资料汇交。5设计编审5.1 资料收集5.1.1 遥感数据5. 1.1.1开展1:50000调查工作,应选用地面分辨率优于5m的遥感数据;开展1:10000调查工作,应选用地面分辨率优于1m的遥感数据或摄影比例尺为1:200001:50000的航空遥感数据
8、;开展重点城镇地质灾害调查,应选用地面分辨率优于0.5m的遥感数据;开展地质灾害遥感应急调查,宜采用无人机遥感数据。6. 1.1.2遥感数据的云层覆盖量应小于5%,且不能覆盖重要地物,图像的条带、噪声应尽可能少。5.1.2 地形数据应收集与调查比例尺相同或大一个级别比例尺的最新版地形图,以及DEM数据。5.1.3 其他资料5.1.3.1 充分收集区域地质图及地质报告资料、历史地质灾害资料。5.1.3.2 尽可能收集前人已进行的地质灾害调查、勘察成果资料。5.2 初步解译5.2.1 在分析已有资料的基础上,确定工作区内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通过实地观察典型地质灾害的形态特征,并与遥感影像对照,系统
9、建立各类地质灾害要素解译标志,进行初步解译。5.2.2 初步解译后,应重点选择地质灾害多发区,以穿越路线法进行踏勘。一般情况下至少有1条贯穿高易发区并包括所有地质灾害类型的踏勘路线。5.2.3踏勘时应详细了解工作区的野外工作条件,为野外调查工作的开展准备必要的地形、地貌、交通、人文、环境等资料。5.3设计书编写与审查5. 3.1在充分收集研究工作区有关资料,进行必要的野外踏勘,了解工作区典型地质灾害及以往工作程度的基础上,根据任务书或委托书具体要求编写设计书。6. 3.2设计书内容应包括前言、区域环境地质背景、技术路线与工作方法、工作部署与年度工作安排、预期成果、组织管理及人员安排、保障措施、
10、经费预算情况等内容,各部分内容编写要求见附录A。7. 3.3设计书应做到工作部署合理、技术方法先进可行、经费预算正确、组织管理和质量保障措施有力。5. 3.4设计书应经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实施。工作过程中,因情况变化而确需修改设计书时,应及时编写补充设计,报请原审批单位批准。6图像处理与制作6.1数学基础6. 1.1平面坐标系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高斯-克吕格投影。1:50000比例尺按6分带,1:100OO比例尺按3分带,1:10001:2000比例尺按L5分带(可任意选择中央子午线)。6.1 .2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6.2 图像制作DOM比例尺DEM比例尺1:100001
11、:10000或1:500001:500001:500006.2.11:50000遥感数据处理,执行DZ/T0265;1:10000航空遥感数据处理,执行6方丁1009-2001;1:10000航天遥感数据处理,参照DZ/T0265执行:1:10001:2000比例尺遥感数据处理,参照航天遥感数据正射纠正的高程控制应采用DEM数据。不同比例尺DOM与DEM比例尺关系见表1。CH/Z3003-2010执行。6.2.2表1不同比例尺DoM与DEM比例尺关系7. 2.3DOM地物点相对于实地同名地物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应大于表2规定,特殊地区可放宽至1.5倍。DoM比例尺平地、丘陵地山地、高山地1:10
12、000.600.801:20001.201.601:100005.007.501:5000025.0037.502单位为米6.2.4可利用遥感图像加数字高程模型制作三维影像图,并根据实际应用叠加地理、人文等专题要素。7孕灾地质背景解译7.1解译方法孕灾地质背景解译,若前期基础地质工作程度较高,应充分利用己有的资料,对孕灾地质背景进行必要的补充、修正;如果基础地质工作程度较低、无相关孕灾背景资料,则应开展较为详细的孕灾地质背景解译。具体方法参见DD2011-03,7.2解译内容7. 2.1地形地貌7 .2.1.1各种地形地貌的形态、成因类型及地貌分区界线。8 .2.1.2微地貌的个体特征、组合特
13、征。7. 2.2地质构造7.1.1.1 断层的位置、长度和延伸方向。7.1.1.2 褶皱的类型、规模、长度及延伸方向。7.1.1.3 破碎带的性质、分布。7. 2.3地层岩性参照已有地质资料,确定地层、岩性类别及岩层产状。7. 2.4土地利用森林植被、地表水体、耕地、荒坡地、城镇、交通等用地类型和分布现状。8. 2.5人类工程活动工程切坡、水库库岸、露天采矿场、尾矿库、固体废物堆场等分布,及其稳定性。7.3解译精度要求影像图上图斑面积大于4mm的孕灾地质体,长度大于2Cm的形变线状地质体均应解译出来。8地质灾害解译8.1 解译方法地质灾害解译,应以计算机为主要工作平台,结合孕灾地质背景资料,采
14、用二维与三维相结合的方式,在原始分辨率影像上人机交互进行。各典型地质灾害遥感解译特征参见附录B。8.2 解译内容8.2.1 滑坡8.2.1.1滑坡体所处位置、地貌部位、前后缘高程、沟谷发育状况、植被发育状况等。8.2.1.2滑坡体的范围、形态、坡度、总体滑动方向,滑坡与重要建筑物的关系及影响程度等。8.2.2崩塌8.2.2.1崩塌所处位置、形态、分布而程。8.2.2.2崩塌堆积体的面积、坡度、崩塌方向、崩塌堆积体植被类型。8.2.3泥石流8.2.3.1泥石流流域的边界、面积、形态、主沟长度、主沟纵降比、坡度。8.2.3.2物源区的水体分布、集水面积、地形坡度、岩层性质,区内植被覆盖程度、植物类
15、别及分布状况,断裂、滑坡、崩塌、松散堆积物等不良地质现象,可能形成泥石流固体物质的分布范围。8.2.3.3流通区沟床的纵横坡度和冲淤变化以及泥石流痕迹,阻塞地段堆积类型,以及跌水、急弯、卡口情况等。8.2.3.4堆积区堆积物的分布范围,性质、堆积面积,堆积扇坡降、土地覆盖。8.2.4地面塌陷8.2.4.1 地面塌陷的位置、形状、范围。8.2.4.2 塌陷对地面设施的破坏程度和造成的成灾范围。8.2.5地裂缝8.2.5.1地裂缝群体的总体分布范围、平面组合形态和展布方向等。8.2.5.2主要地裂缝单体的分布位置、长度、宽度。8.2.6潜在威胁对象8.2.6.1受威胁的居民点、城镇、水电站、公路、河流等基础设施。8. 2.6.2受威胁的自然资源状况,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等。8.3解译要求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