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培训之焦炉调火技术规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技能培训之焦炉调火技术规定.docx(11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1测量设备的使用及维护1.l调火测量温度和压力主要用红外测温仪和焦炉微压数字测量仪。1.2 红外测温仪使用时,要先检查电量是否够用,发射率调整是否准确,测温仪是否校正准确与合格证。1.3 要轻拿轻放,定期检查与校表,要有专人妥善保管。1.4 要保持红外测温仪目镜干净,测温仪要防止雨水,下雨时测温要打伞防止损坏测温仪。1.5 长时间不用的红外测温仪,应将电池取出。1.6 不读数或压力超过表的范围时,应立即关闭考克。2技术规定1.l燃烧室所有火道在交换后20秒,不得高于1450C。,不得低于IIoOC。1.7 硅语蓄热室温度不得超过1320Co,不得低于900C%1.8 小烟道温度不得高于450C
2、ot不得低于250Coo1.9 分烟道温度不得高于400Coo1.10 饼中心温度(出炉前30分钟)应为9501050C上下两点温差不应超过IoOC。1.11 顶空间温度应为80050Coo1.12 炉煤气支管压力不得低于500Pa(机焦侧煤气管道),一般保持在900IlOOPa;焦炉煤气主管压力不得低于500Pa,一般保持在3000-5000Pao1.13 混合煤气时,焦炉煤气主管压力应大于高炉煤气支管压力200Pa以上,体积混合比一般为35%,最大不超过7机1.14 气过剩系数,用高炉煤气加热时为1.151.20t用焦炉煤气时为1.201.25。1.15 看火孔压力为05Pa1.16 在吸
3、气管正下方的炭化室底部压力,在结焦末期(推焦前30分钟)不小于5Pa,其波动范围不应超过IOPa01.17 高炉煤气加减考克开度偏差不应超过3mm,焦炉煤气交换考克加减考克开度偏差不应超过3mm,关闭时不应超过5mm。1.18 打看火孔盖,必须有带横梁(横梁长12Omm)的长1.5米左右的铁钩子。图片3一般操作3.1 直行温度测量:3.1.1 测量标准火道为7、26眼。3.1.2 火道测温点为火道底部三角区。3.1.3 测温前与交换机对好表,交换后5分钟开始测量,测量下降气流标准火道,由交换机端焦侧开始,机侧返回。每个交换测量时间45分钟,每分钟测911个火道,连续两个交换内测完,测完后换算为
4、交换后20秒的温度,并计算各项系数。3.1.4 打开的看火孔盖不应超过4个,不能使煤粉杂物掉入立火道内,测完后立即用钩盖好。3.1.5 立火道冒烟、冒火或因装煤有碍测温时,可错眼测量,但要注明其火眼号。3.1.6 同一火道两次测温相差30C。,平均温度相差7C。以上时,应查明原因,如原因不明,应重测或抽测,并将测定结果记在温度帐上。3.1.7 直行温度与其平均温度相差不应超过20C。,边炉不应超过30C。3.1.8 下雪、降雨大时,不应测量。31.9K均系数计算;K均二(MA机)(M-A焦)/2M式中:M-焦炉燃烧室数(检修炉、缓冲炉除外);A机一机侧测温火道温度超过平均温度20C。(边炉30
5、C。)的个数;A焦一焦侧测温火道温度超过平均20C。(边炉30C。)的个数;3.2 横墙温度的测量3.2.1 交换后5分钟开始测量下降气流立火道,单号燃烧室从机侧开始,双号燃烧室从焦侧开始,每个交换测10排,均在10分钟内测完。322测温地点:为火道底部三角区323绘制横排曲线,计算温度系数,横排温度从第4至25火道应逐渐上升,在此区间内,每个火道温度与标准曲线温度相差20C。(小曲线),10C。(十排曲线),7Co(全炉曲线)以上为不合格火道,横排标准线应根据机、焦侧温度差画出,横排温度系数用K横表示:3.2.4K横计算K横二(28-W)/28式中:W由3火道至30火道的各火道温度与标准线相
6、差超过规定的不合格火道数,分别绘制小曲线,十排曲线,全炉曲线,并计算出各曲线的横排系数。3.3 炉头温度的测量331交换后5分钟开始测量下降气流立火道温度,从交换机端焦侧开始,机侧返回,每次测量时间不应超过6分钟,两个交换测完全炉。3.3.1 计算炉头温度系数:炉头温度应以炉头焦饼成熟为标准,与标准温度相差不应超过150Co,3.3.2 K炉计算K炉头=(M-B机)+(M-B焦)/2M式中:K头一炉头温度系数,B机一机侧炉头温度与机侧炉头平均温度(边炉除外)相差50C。以上的火道数目(边炉不计系数),B焦一焦侧炉头温度与焦侧炉头平均温度(边炉除外)相差50C。以上的火道数(边炉不计系数),3.
7、4 焦饼中心温度的测量3.4.1 遇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测量焦饼中心温度:更换加热煤气时,变更结焦时间时(根据需要进行)。342选择结焦时间、温度正常的炉号。3.4.3 平好煤后,打开上升管盖或高压氨水,从装煤孔测量炭化室内煤线高度,然后换上特制带孔的装煤孔盖、孔中心要对准炭化室中心。3.4.4 将不同长度的内部清洁的45mm无缝钢管分别垂直地插入炉内,机焦侧各1个特制装煤孔盖,铁管长度:6600mm、4500mm.2350mm,共计6根不弯曲的铁管。345铁管与炉盖接触处用石棉绳,煤泥封闭,管的端部用铁板或盖盖好。3.4.6 出焦前3小时测第一次温度,以后每隔半小时测一次。347测量时,应用红
8、外测温仪测各管的尖端温度,如管内有烟,可滴入少量水,待烟散温度恢复正常后再测,如管子漏应重作。348最后一次测量应在推焦前0.5小时进行,其各管尖端温度即为各点焦饼中心温度,两侧中部两点的温度平均值即为焦饼中心温度,并应计算出两侧焦饼上、下温度。349温度全部测完后,关闭桥管翻板,打开上升管,将管拔出,平直放到指定地点。3.4.10 测量焦线并观察成熟情况。3.4.11 在测焦饼的同时测量该碳化室两边相邻燃烧室的横排温度,并记录当时的加热制度。3412焦饼推出后,立即测量碳化室墙面温度。3.5 炭化室墙面温度的测量:3.5.1 炭化室墙面温度与焦饼中心温度同时测量。3.5.2 上下两点温度差不
9、应超过70Coo3.5.3 与推焦班长联系好,不往炉内扔炉头焦。354当机、焦侧炉门对好后,炉盖全部盖上,上升管盖打开。从焦侧开始,打开一个炉口测一个,测完盖好盖,依次进行下去。355用红外测温仪测量与焦饼中心温度相同部位的炭化室墙面温度。3.5.6 测量地点:a、从炭化室算起,第二层或第三层砖;b、相当于燃烧室火焰跨越孔测量顺序是从上向下测两面炉墙,上、中、下三点一垂直线,但应注意不要测量到石墨上。3.6 冷却温度的测量:3.6.1 选择相邻的加热正常的直行标准火道进行测量,一个人每个交换只测一个火道温度。362采用52推焦串序时,选择46个燃烧室,测量下降气流立火道温度。363交换后20秒
10、进行第一次测量,从交换后起每一分钟测一次,直至交换前3分钟为止,机焦侧全部测完不得超过4小时。3.6.4 机焦侧分别算出所测标准火道在各时间测量的平均温度,并算出与20秒温度的差值,然后绘制出冷却曲线。3.6.5 按测量直行温度顺序与速度将全炉分为若干段,根据各区段测温时间与换向后20秒的时间间隔,确定冷却温度,作为直行温度换算为交换后20秒内的冷却校正值。3.6.6 当结焦时间或加热制度发生较大变化时,应重测。3.7 炉顶空间温度的测量:371准备好长度为150Omm银铭热电偶、毫伏计、玻璃温度计和带测温孔的炉盖。3.7.2 在正常结焦情况下,在某炭化室2/3的结焦时间进行测量。373选定炭
11、化室,在测量时间前半小时,将机侧炉盖换上带测温孔的炉盖,插入热电偶,封好炉盖和上升管盖,并严密炉盖与热电偶间空隙。374测温炉盖的孔眼应位于炭化室中心线上,不得偏离,否则会使测出的温度偏高。3.7.5 测温过程中,焦炉严禁负压,否则会使测出温度偏高。3.7.6 测温时,用砂纸打光热电偶冷端接线柱引线,校正毫伏计零点,并放平毫伏计后,即可接通并读数。3.7.7 用玻璃温度计(在测量前或后)靠近热电偶冷端测出冷端温度。378毫伏计读数加上冷端温度,即为炉顶空间温度。3.7.9 测完后,取出热电偶,应小心轻放,勿使弯曲、碰断,毫伏计正负端应闭合,以免指针碰坏。盖好炉盖和上升管盖。3.8 焦炉蓄热室顶
12、部温度测量3.8.1 蓄热室顶部温度测点一般选在蓄热室顶部最高温度处,用红外线测温仪测量。382烧焦炉煤气时,测上升气流蓄热室,交换后立即开始测量,从交换机端的焦侧测起,按顺序测完,由机侧返回交换机端。383烧高炉煤气时,测下降气流蓄热室,交换前510分钟从交换机端的焦侧开始,由机侧返回,在相邻两个交换内测完。3.8.4 测完每一个畜热室温度应随即盖好测温孔盖子。385测完温度后,将红外线测温仪连接到电脑,打开焦炉温度软件,输出温度,查看机焦侧蓄热室顶部温度平均值及最高最低值,并上帐。386蓄热室温度每月测量两次(每半月测一次),当平均温度接近极限或蓄热室已有下火等情况应增加测量次数。3.8.
13、7 硅砖蓄热室顶部温度应控制在1320C。以下,当蓄热室温度过高时,应立即查找原因,采取有效处理措施,防止发生高温事故。3.9 蓄顶吸力的测量与调节391选择横墙温度、空气过剩系数好,炉体严密,吸力稳定的蓄热室为标准号,标准号最好选择在炉组中间。392每个蓄顶吸力与标准号蓄热室顶部吸力比较,下降气流不能超过3Pa,上升气流不能超过2Pa.3.9.3调整同气流两个标准号吸力时,应在交换后同一时间进行。394测量前,测压接头处连接严密,测压孔畅通。395测量时,附机与标准蓄热室相连,主机接被测的蓄热室。396交换后5分钟开始测量,一个交换测完一侧的上升或下降气流与标准蓄热室的吸力差,根据测量结果,
14、参考直行、横排温度温度,调整每个蓄热室和标准蓄热室之间的吸力差,一般尽量少动为宜。397调节下降气流吸力时,可调节废气瓣翻板。398当用高炉煤气时,调节上升气流煤气吸力时,可更换支管孔板。399当用焦炉煤气时,调节上升气流蓄顶吸力、只调节空气量。3910全炉吸力过大或过小时,可变动分烟道吸力。3911各分烟道翻板,废气瓣小翻板应处于灵活好使,有调节余地应保持蓄顶吸力。3912记录当时加热制度。3.10 蓄热室阻力的测量3.10.1 用焦炉微压数字测量仪进行。3.10.2 交换后5分钟在下降气流测量,两个交换测完一侧。3.10.3 将主机接到废气瓣处,附机接蓄热室顶部,垂直于气流的方向,同时插入
15、,读出的压差即为该蓄热室的阻力。3.11 炭化室底部压力的测量3.11.1 事先检查吸气管正下方炭化室炉门有无测压孔,何时出焦。1.1.1 在装煤后将铁管末端用石棉绳堵严,平斜地插入炉内焦炭的孔隙处,其中测压孔距炭化室底300mm,管长1.2米,640mm。3.11.3 推焦前3小时开始测量,每半小时测量一次,推焦前30分钟进行最后一次测量。3.11.4 测量前将测压铁管钎子捅透直至冒黄烟为止。皮管一端与测压管相连,另一端与测压表相连。3.11.5 与上升管工、炉盖工联系好,不要打开上升管盖,并检查蒸汽是否关严。3.11.6 当集气管压力稳定于规定范围内,与炉台联系,上下同时读数,如此三次,求平均值,然后将集气管压力每变动一次,则重复上述操作一次。3.1L7变动集气管压力不得少于3次,其中必须有一次使炭化室底部压力为负值。如用人工调节时,注意不要将翻板关严。3.1 3.11.8当炭化室底部压力低于5Pa时,应将集气管压力提高,使炭化室底部压力保持在5Pa,并记录此时的集气管压力值。该压力值即为这一结焦时间下的集气管压力。3.2 1.9测完后,拔出管子,用丝堵或石棉绳堵严堵孔。3.12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