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光伏行业TOPCon专题报告.docx

上传人:p** 文档编号:78377 上传时间:2022-12-1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3.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光伏行业TOPCon专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22年光伏行业TOPCon专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22年光伏行业TOPCon专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22年光伏行业TOPCon专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22年光伏行业TOPCon专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2022年光伏行业TOPCon专题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2022年光伏行业TOPCon专题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2022年光伏行业TOPCon专题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2022年光伏行业TOPCon专题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2022年光伏行业TOPCon专题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2年光伏行业TOPCon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光伏行业TOPCon专题报告.docx(14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2022年光伏行业TOPCon专题报告1、TOPCOn电池:新一代电池片主流技术,迎产业化新机遇TOPCon即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电池(TUnne1.OxidePassivatedContact):由德国Frauhofer太阳能研究所于2013年首次提出。主流TOPCon电池采用N型硅片,首先在电池背面制备一层1-2nn的超薄氧化层,随后在氧化层上沉积一层多晶硅层,之后经过退火结晶加强钝化效果。原理:TOPCOn电池核心结构由电池背面的超薄氧化硅层和重掺杂多晶硅层组成,二者共同形成钝化接触结构。超薄氧化层使多子电子隧穿进入多晶硅层的同时,可阻挡少子的空穴复合,进而使电子在多晶硅层横向传输被金属收

2、集,极大降低了金属接触复合电流,提升了电池的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从而提升了电池效率。1.1.核心优势:效率高、投资性价比高、发电性能优异TOPCon具有转换效率高、与现有PERC产线可兼容、电池参数性能优异等优势,当前PERC提效面临瓶颈、HJT投资回报周期/成本下降仍需时间优化的背景,TOPCon是当下最具有发展空间的光伏电池技术之一。优点一:光电转换效率高,提效潜力大1)PERC电池转换效率已接近理论极限,提效空间有限。当前PERC电池平均量产效率为23.2%,理论转换效率极限为24.5%,量产效率已逼近其效率的理论极限,导致PERC电池效率很难再有大幅度提升。2)TOPCon电池提效潜力

3、巨大。TOPCon电池目前量产效率在24.5%-25%左右,实验室效率最高达到26.1%(由晶科能源于2022年实现)。据权威测试机构德国哈梅林太阳能研究所(ISFH)测算,TOPCon理论极限效率为28.7%,高于HJT的理论极限效率27.5%,未来量产效率仍然有很大提升空间。3)TOPCon电池提效路径清晰。目前TOPCon量产效率与28.7%的理论极限效率相比仍有很大的优化空间,提效路径更为清晰明确。光伏电池提效方法主要有光学性能提升(如栅线变细、材料吸光性能优化)和电学性能改善(如钝化提升)两大类方法,以晶科能源为例,其效率优化路径以金属栅线宽度优化、金属复合提升、背面吸光优化、钝化优

4、化、金属接触优化、硅片品质提升等几方面为主。优点二:ToPCon可基于PERC产线进行升级,单GW设备投资额低于HJTTOPCon与PERC产线具有兼容性,可基于PERC产线进行改造升级。相比PERC增加或替换的主要设备为硼扩散、用于隧穿氧化层及多晶硅层制备的设备(1.PCVD.PECVD),其余环节基本与PERC产线兼容。目前新建PERC产线的设备投资额为1.2T.5亿元/GW,新建TOPCon产线设备投资额为1.8-2.3亿元/GW,新建HJT产线设备投资额为4亿元/GW。从PERC升级至TOPCon则设备投资额为0.6-0.8亿元/GW,能有效降低设备投资成本。优点三:TOPCON电池参

5、数性能优异,可提升全周期发电量1)高双面率:TOPCon双面率可达80%+,PERC为70%左右。大基地项目由于地域辽阔,地面反射率较高(通常可达30%),因此在大基地项目中使用具备高双面率的N型组件发电增益更为明显。根据晶科能源计算,在标准工况及平均地面反射率条件下,传统PERC组件因双面率带来的发电增益约为9.45%,而N型组件因双面率带来的发电增益约为11.48%02)低衰减率:N型电池硅片基底掺磷,无硼-氧对形成复合中心对电子捕获的损失,几乎无光致衰减。TOPCon组件首年衰减率约1%(PERC约2%),首年后年均衰减率约0.4%(PERC约0.45%)。相较于传统PERC组件,N型组

6、件功率质保可达30年,并保证30年后输出功率不低于原始输出功率的87.40%o3)低温度系数:根据晶科能源发布的产品白皮书,P型组件的温度系数为-0.35%C,N型TOPCon组件优化温度系数至-0.30%C,在高温环境下发电量尤为突出。1.2.市场端:TOPCOn溢价初显,下游厂商加速扩产溢价端:主要由BOS成本摊薄+低衰减带来的发电量的提升形成。据PVInfoIink报价(截至2022年10月),目前TOPCon(M10/G12)电池当前价格约在1.417.45元/W,较传统PERC(M10/G12)电池(1.33-1.34元/W)高出7分1毛2/W的溢价,较成本端的上升已初具性价比。1)

7、BOS成本摊薄带来的溢价约0.03元/W:BOS成本指除了光伏组件以外的系统成本,主要由逆变器、支架、电缆等机电设备与安装成本、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等部分构成。TOPCon效率提升使得单位面积对应的瓦数提升,从而单瓦对应面积的BOS得到摊薄,支架、安装、直流电缆、发电场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用地费等均有不同程度节约,BOS成本比PERC减少约0.03元2)低衰减率带来的发电量的提升形成的溢价:与PERC相比,TOPCon具有低衰减率的优势,TOPCon组件首年衰减率约1%(PERC约2%),首年后年均衰减率约0.4%(PERC约0.45%)o我们测算在假设TOPCon和PERC组件具有相同功率的背景

8、下,按照全生命周期25年发电,TOPCon组件全生命周期发电量较PERC提升6%以上。成本端:主要包括硅成本和非硅成本。目前TOPCon成本比PERC高约0.06元/W:主要来自银浆耗量及设备折旧。1)银耗:PERC电池单片银浆耗量70mg,而TOPCon电池单片银浆耗量约120mg,目前市场上银浆约5500元kg,TOPCon银浆成本高0.04元/W;2)设备投资带来的折旧:相较于PERC,TOPCon单GW投资额增加约5000-7000万元,按照6年折旧周期,对应成本增加0.01元/W。3)硅片成本已基本打平:以中环9月公布的182硅片报价(P型150um182硅片7.62元/片,N型13

9、0Um182硅片7.97元/片)测算,在PERC23%效率对比TOPCon24.5%效率的基准下,N型较P型硅成本已基本打平。硅片、银浆、折旧分别占TOPCon成本约80%、7%、3%,三者合计构成了TOPCon成本的90%o要使TOPCon的经济性进一步凸显,需要改进技术方法,促使成本不断下降。促使TOPCon进一步降本,将主要围绕硅片减薄、银浆耗量、设备折旧、提升效率4方面进行:1)硅片:向大尺寸和薄片化方向发展。通过增大硅片尺寸,可摊薄各个环节的固定成本;通过降低硅片厚度,可减少硅料损耗。目前PERC和TOPCon电池所用硅片厚度在150-155m左右,硅片成本可通过进一步薄片化来降低。

10、2)银浆:和PERC类似,TOPCOn采用高温银浆,但单片耗量在12Omg左右,高于PERC、低于HJT,未来随着多主栅技术的成熟、背面用银铝浆等材料替代使用、及电镀铜等方式,将推动银浆成本进一步下滑。3)设备折旧:目前TOPCon单GW设备投资额在1.8-2.3亿元左右,未来随着设备效率提升以及核心零部件国产化,设备价格有望下降,从而设备投资带来的折旧额仍有下降空间。4)提升转换效率:目前主流TOPCon电池效率在24.525%之间,未来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提效路径包括:金属栅线宽度优化、金属复合提升、背面吸光优化、钝化优化、金属接触优化、硅片品质等。1.3.产业化进程:行业扩产规划超300G

11、W,TOPCOn最高效率突破26%扩产端:行业TOPCon扩产规划超300GW,预计2022年投产超80GWo截至2022年Q3,行业已有近40GWN型TOPCon电池实现投产,目前晶科、天合、中来、晶澳、通威、钧达、一道、润阳、上机等厂商均有不同规模的投入计划,我们预计2022年TOPCon电池扩产有望超过80GW,2023-2025年迎来高峰期、年均扩产规模有望超200GWo效率端:2022年10月14日,晶科发布公告,其自主研发的182N型高效单晶硅电池(ToPCOn)转化效率经中国计量科学院第三方测试认证,全面积电池转化效率达到26.1%,再次创造了182及以上尺寸大面积N型单晶钝化接

12、触(TOPCon)电池转化效率新的纪录。证明了TOPCon电池的发展潜力,打开产业化的天花板。2、TOPCon设备:多技术并存,预计2023年市场空间359亿元2.1.技术路径:1.PCVD占据主流,PECVD有望成为新方向TOPCon电池的制备工序包括清洗制绒、正面硼扩散、BSG去除和背面刻蚀、氧化层钝化接触制备、正面氧化铝沉积、正背面氮化硅沉积、丝网印刷、烧结和测试分选,约12步左右。从技术路径角度:1.PCVD方式为目前量产的主流工艺,预计PECVD路线有望成为未来新方向。其中,氧化层钝接结构制备为TOPCon在PERC的基础上增加的主要工序,也是TOPCon的核心工序,工艺路线大致分为

13、三种:1)路线一:1.PCVD本征+磷扩,全称为低压力化学气相沉积法,利用1.PCVD设备通过热氧化方式生长氧化硅层并沉积多晶硅,然后在多晶硅中掺入磷制成PN结,形成钝化接触结构。这一技术路线出现时间最早,工艺成熟度高,具有成膜质量高、产能高等优势,但存在绕镀问题,且沉积时使用的石英管需进行清洗维护和定期更换,耗材成本较高。1.PCVD法是目前TOPCon厂商选择的主流路线,拉普拉斯等国内主流设备厂商已实现该设备的产业化,晶科能源已实现满产的16GWTOPCon电池均为1.P-PO1.Y路线。2)路线二:PECVD原位掺杂,全称为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原理为借助微波或射频等含有薄膜组成原

14、子的气体在局部形成等离子体,利用等离子体的强化学活性在基片表面沉积出薄膜。按实现方式不同,可分为管式PECVD.板式(线式流程)PECVD和集群式PECVDo相较于1.PCVD,PECVD可实现成本的大幅下降,具有绕镀轻微,成品率高;成膜速度快,掺杂效率高;采用低温工艺,附产物少;无石英管,耗材成本低等优势,但存在成膜厚度均匀性差、膜层致密度不高、易爆膜等问题。PECVD路线出现时间较晚但发展迅速,目前捷佳伟创、红太阳、金辰股份、理想万里晖等国内设备厂商已布局该路线。3)路线三:PVD原位掺杂,即物理气相沉积法,其原理为利用PVD设备,在真空条件下用物理方法(采用溅射镀膜),使材料沉积在衬底表

15、面。PVD可实现原位掺杂,不存在绕镀问题,且不同尺寸兼容性好,有利于薄片化,但设备投资较高,工艺出现时间较短,有待进一步成熟,目前布局PVD路线的设备厂商主要有江苏杰太等。总体来看,1.PCVD工艺路线成熟度最高,为目前TOPCon电池制备的主流工艺,未来随着PECVD技术不断完善,工艺稳定性不断提升,PECVD有望因其更低成本而逐渐成为主流。1.PCVD出现时间最早,发展最为成熟,成膜质量高、产能高,但存在较为严重的绕镀问题,且石英管等耗材成本较高。PECVD绕镀问题轻微,无需使用石英管因而耗材成本低,但目前成膜均匀性不稳定、成膜致密度不高,后续有望受益于技术迭代成为主流技术。PVD不存在绕

16、镀问题,但设备投资额高,成膜质量不稳定,工艺路线有待进一步成熟。2. 2.市场空间:预计2023年达359亿元,行业市值空间达1078亿元设备端:相较传统PERC设备,核心设备的改变/增量包括:磷扩改为硼扩(扩散炉+激光SE设备)、增加隧穿层+PoIy层制备(1.PCVD/PECVD/PEA1.D等),同时去除了激光开槽工艺的需要。单GW设备投资额较传统PERC电池(121.5亿/GW)增加60008000万左右。市场空间:我们对TOPCOn设备市场空间进行测算,假设:1)全球电池片产量:从2021年的198GW增长至2025年的679GW,CAGR=36%,产能利用率为60%,电池片产能从330GW增长至1132GW。(注:2021年电池片产量为198GW,yoy21%,产能利用率为60%);2)TOPCon电池在行业渗透率:从2021年的3%提升至2025年的65%;3)设备投资额:从2021年的2.2亿,以570%左右年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新能源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