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滥用错字、怪字带偏青少年认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短视频滥用错字、怪字带偏青少年认知.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短视频滥用错字、怪字带偏青少年认知短视频的兴起,为了方便网友观看,大多数短视频都添加了适合的背景音乐和字幕,增加了短视频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不过,一些短视频滥用、误用、错用的汉字等问题高发频发,这让很多家长忧心忡忡。一、滥用错字、怪字造成的影响1.短视频错字、怪字对青少年语言学习造成障碍。打开一些网络视频,不规范用语层出不穷,有的让人会心一笑,有的却让人云里雾里,谐音字、变体字、生造词也层出不穷:菇凉(姑娘)、汉纸(汉子)、稀饭(喜欢)、人参公鸡(人身攻击)这些甚至达到了泛滥的程度,不免引发担忧,诸多广告语和商店招牌等会经常采用这种方式,达到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很多中小学生、青少年可能正在接受并
2、使用着这些“错别字”,而他们本该是处于词汇量增长的活跃阶段。若任其肆意妄为地在网络上传播,并被孩子们深深刻在脑海中,那么不仅会拉低他们的审美,势必会对他们的语言学习造成障碍甚至侵袭他们的精神世界。曾有报道一位家长在自己孩子的作文本上看到这样一段话:白雪公主吃下王后给她的苹果,结果公主芭比Q了;一些学生将“厉害”的近义词写成“666”这让不少语文老师、家长对孩子的语文能力不无担忧有一次在给孩子默词的时候,说到其乐无穷这个成语,孩子将其乐无穷的其写成了骑行的骑后来问了孩子才知道,原来是看了短视频的错别字成语才写错的”一位学生家长表示,孩子模仿能力很强,如果成天看错字,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印象,之后就很
3、难纠正了。2 .对青少年造成错误的示范和导向。在信息无比发达的今天,短视频已经成为人们业余消遣的重要方式之一。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地铁公交,很多人一有空就会拿起手机刷短视频。但由于短视频的制作者大多是非专业机构或个人,有些是常见错误,如“的”“地”“得”混用;有些是制作者故意使用错别字,乱改成语、用字母代替汉字等;还有的制作者为规避平台对涉暴、涉黄等字眼的禁用,有意使用错别字代替敏感字眼,躲避平台的监管,如在一些短视频平台上,钱不说钱,说成“米”,警察不说警察,说“帽子叔叔”,就连常见的“最”字,也经常看到被“猿”代替。谐音换字属用字不规范,就是错别字,谐音爆梗的流行,尤其对未成年人影响较大,不
4、仅会干扰其规范识字,还降低了汉字文化的生机活力。最离谱的是,一段短短十几秒的视频中,从标题到画面文字,往往会同时出现错字、同音、同形、拼音等变体表达怪象。3 .对青少年语言文字的规范认知与使用构成了威胁。短视频的流行,也让很多学生沉迷于其中,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小学生短视频使用特点及其保护调查报告显示的数据,使用过短视频的未成年人有65.6%,活跃用户已占到了20%。对于还在启蒙阶段的学生而言,短视频平台滥用、误用、错用汉字,无疑会给语言文字的规范认知与使用造成巨大威胁。大力推广普通话,对汉字语言的规范使用,是国家的规定,也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要求。这些错别字频出的短视频,有的甚至点击率
5、达到了几十万,影响力是不容小觑的,不仅会让学校的规范教学变得无力,严重影响到孩子的表达和写作。不仅是短视频,网络语言中“火星文”、生僻字、随意缩略、赋予新含义等各种不规范问题也应引起社会关注,在新的应用场景下如何规范并引导网络语言、丰富语言世界,已成为国家文化战略与文化安全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二、相关建议1.规范短视频平台文字使用。首先,平台须切实负起责任,切实把好关,加强对短视频内容及文字的监管审核,发现错字、别字、怪字等情况,要第一时间介入。其次,健全短视频用户举报机制,对用户上报的存在错字别字怪字情况的短视频,平台方要在限定时间内及时下架,并督促制作者修改订正。对屡次犯错的用户建立黑名单制度,依照程度采取限流、下架、封号等惩戒措施。2 .监管执法力量亟待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与行业标准应给予短视频平台制作、发布、使用语言文字以硬性约束,建立健全包括行政处罚、民事责任在内的惩戒措施。督促平台完善技术审查与人工审查,完善对短视频错字别字怪字的治理。3 .短视频制作者应增强责任意识。必须有“红线”意识,短视频制作者在字幕中准确使用“汉字”,对于出现在媒体平台上的每一个汉字都应承担责任。同时,加强个人文学素养,既要在短视频内容质量上多下功夫,更应该提升规范使用文字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