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新闻两篇》集体备课教(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短新闻两篇》集体备课教(学)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内容备注课题:短新闻两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特写的特点。2、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力目标:1、培养速读能力。2、写一篇香港回归的感受。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教学重点,1、欣赏文学作品语言,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2、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安康审美情趣。教学难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教学方法:讲解、品读、感悟、小组学习、比照阅读。媒体选用:多媒体展示课件。教学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别了,“不列颠尼亚一、邓小平与香港回归:“主权的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们,中
2、国在1997年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本岛、九龙,否那么,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待,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待。二、新闻(消息):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新闻的六要素:五个“W和一个H即:(I)When:何时。(2)where:何地。(3)Who:何人。(4)What:何事。(5)why:何因。(6)how:何果。新闻的特点:内容真实。迅速及时。语言简明。最主要的特点:“用事实讲话”。三、互动课堂1、新闻正文一般分为哪几个局部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2、哪几局部是缺一不可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有时那么蕴涵在主体里面,结语有时可省略。a标题:特点
3、:准确、凝练、新颖、醒目。形式:单行标题,多行标题。引题(引标):交待形势,衬托气氛,说明背景等。正题(主标):对一那么消息要点的高度概括。副题(副标):往往是重要事实,结果的提要。单行标题:中国国家主席与艾滋病人握手双行标题:7月2日的都市快报上报道了15个市民家庭去萧山“生态园”的消息,做的是:踢西瓜吃西瓜自采黄瓜和番茄(主)昨天快报读者参观农业生态园更像一场狂欢啊(副)多行标题:讲外来工自己管理的新闻,做的标题是:一日三餐只需5元人民币,若何管理自己说了算(引)奉化力邦村,2800名外来工的自治实验(主)全部秘密就在于:“我们提供了人的尊严”(副)这些标题的特点就是一个标题都讲了一个相对
4、完整的故事。b.导语: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它是对消息内容的概括。c.主体:消息的主干局部,它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是消息内容的细节。一般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写作,但仍要先写主要的,后写次要的。背景: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等,其作用是衬托、深化主题。无固定位置。d.结语: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有的消息,事实说清楚了,就不需要结尾。它可对全文内容作概括性小结;可对开展趋势作预测;可提出值得深思的问题。四、本文由哪几个局部组成?I、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2、导语(第1段):香港末任港督离开香港。标志着长达150多年的英国统治的终结。3、主体(21
5、0段):集中描写英国撤离香港那天的四个场景及有关背景资料。4、结语(最后1段):概括表达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开场与完毕。五、若何理解标题的含义明确:一方面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国历史上屈辱的一段终被洗雪。标题传递出中华民族在这种特定历史时刻的自豪感。不仅提醒了事件的主题,而且新颖别致,寓意深刻。特写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六、本文主体局部就是选取
6、97香港回归,英国撤退时的几个重要场景。请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这几个场景。四个场景第一场景: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辞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第三自然段)第一次降旗,标志:今后香港再也不会有港督来统治。彭定康和女儿离开总督府第二场景: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完毕的辞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第五自然段)第二次降旗,标志: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彭定康接过降下的旗帜第三场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第八自然段)第三次降旗,标志:英国对香港长达个半世纪统治的完毕。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
7、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第十自然段)下午4:30分辞别仪式第一次降旗晚6时15分辞别仪式第二次降旗子夜时分交接仪式降旗与升旗零点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港写作顺序:时间顺序七、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还适当的运用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在哪些段落里),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如:第4、7、11自然段。背景中有历史事件回忆,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有准确的记载,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容量非常大,使人在丰富的知识中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八、请同学们概括本文的中心本文通过描述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的四个场景,出色地记录了象征
8、英国殖民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充分表现了香港回归这一深刻的历史主题。九、精彩语言欣赏文中多处运用了恰当的比照,请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1、”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厘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明确:构成鲜明比照,说明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即将完毕,而作为特别行政区象征的紫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香港即将回到祖国的怀抱。2、但这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明确:运用比照,强调了这次升旗是有标志意义的最后一次,象征着英国殖民者在香港统治的完毕。3、大英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明确:比照,包含着无穷的意蕴,当年从海上耀武
9、扬威地来,今天黯然的从海上离去。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4、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着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平实的语言,鲜明的比照,饱含了对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完毕后的欣喜之情。第二教时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奥斯威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1OOO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由于有上百万人在这里被德国法西斯杀害,它又被称为“死亡工厂“。德国法西斯在集中营内设立了用活人进展“医学试验的专门“病房”和实验室,还建有4个大规模杀人的毒气“浴室”及储尸窖和焚尸炉。1944年,这里每天要
10、燃烧约6OOO具尸体。残暴的法西斯分子甚至在焚尸前敲掉受害者的金牙,剥下纹身人的皮肤做灯罩,并剪下女人的长发编织成地毯,被杀害的多是犹太人。二、自由放声的朗读课文,本新闻有没有写到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事件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本新闻并没有写到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事件。此可以从题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及文中的“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鲜东西可供报道”等可以看出。三、本那么新闻重点在写什么罗森塔尔的目光始终敏锐地追寻着参观者的行动与神态。四、文中哪几段集中在写参观者神态、行动的变化。7段完。五、读这些段落,勾画出人们参观时表情变化的句子,讨论为什么会有
11、这种变化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1)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他们就不由自主的停下脚步,浑身发抖。(3)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4)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5)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讲解员说:“够了。”人们表情变化从侧面说明了集中营的恐惧,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无法想象的,纳粹的暴行惨绝人寰、灭绝人性、令人发指。六、探究一:?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报道与我们在报纸上看到的一般报道有什么不同之处探究一: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报道与我们在报纸上看到的一般报道有什么不同之处?7
12、普的一般新闻报道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时效性最新发生的事时效性不强报道内容客观事件参观者的感受情感倾向客观个人情感浓厚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七、探究二:为什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者还要去报道这句话的意思使奥斯维辛太知名了,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确实是没有什么新闻可供报道了,但另一方面,即使没有新闻,作者还是要写,因为他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奥斯维辛虽然是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了,但每一个参观者进来了都只有一个感受,那就是震惊和窒息,驱使作者必须为它写一点东西,以祭奠亡灵,揭露罪恶。八、探究三:A、文章一开场描述了奥斯维辛现在的情景: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孩子们快乐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
13、和平的景象。可是为什么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景象”像一场噩梦景象固然美好,却与这里的历史不相配。这里曾经是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只有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最相配。然而踏进集中营,作者却吃惊地发现,这个该被历史永远诅咒的地方,竟然有着这么和平美好的景象,作者一时无法承受,所以感到可怕。作者无一字控诉,可是由此所表达出的强烈愤懑的感情,让读者感到无比压抑。B、文章最后一段为何再次写到“奥斯维辛没有新闻,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追逐游戏”照应前文突出主题愤怒控诉哀悼反思“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奥斯威辛就像永远不能愈合的伤口,时时刻刻在提醒着我们。C、“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若何理解这个细节明确:强烈反差,是挖苦,纳粹的残暴,终不可绝灭生命;是控诉,美好的生命被活生生地消灭。九、本文的独特之处: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即记者在新闻中亳不掺杂个人情感的写法)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着个人的情感。作者随着参观者的脚步,把读者带进了集中营,从毒气室、焚尸炉、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一直写到绞刑室,作者并没有详细描写这些地方多么的阴森恐惧,他的目光始终盯在参观者身上,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传达他们内心的感受,以此感染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