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时期南方地区考古出土带钩研究.docx

上传人:p** 文档编号:821928 上传时间:2024-03-1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0.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周时期南方地区考古出土带钩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东周时期南方地区考古出土带钩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东周时期南方地区考古出土带钩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东周时期南方地区考古出土带钩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东周时期南方地区考古出土带钩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周时期南方地区考古出土带钩研究.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东周时期南方地区考古出土带钩研究带钩用于腰部,是古代用来束带和配系的用具,主要作用之一是在人的腰带上起扣结作用。据文献记载,它最初单称为钩,“带钩”的全称,似始于史记齐太公世家:“使管仲别将兵遮莒道,射中小白带钩在古文献中可以查找到人们对带钩的种种记载:淮南子说林训的“满堂之座,视钩各异,于环带一也2、东观汉记卷二十的“诏赐御府衣一袭,自所服冠愤、玉壶、革带、金错钩佩”网、庄子J箧中的“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4、庄子达生篇中记载的“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昏4这些资料明确表明带钩在当时是被普遍使用。本文研究的内容是以南方地区为研究范围、以东周时期考古出土的带钩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

2、研究、图像研究等方法,对带钩的出土情况、形制分类以及文化特征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寻找其中的发展和传播路径。一、带钩的发现与传播关于带钩的起源,大多数人认为中原人使用带钩是由于战国中期赵武灵王的“胡服的射”,这场服饰变革改变了中原服装宽衣博带、不便作战的状况,大大提升了战士们的战斗力。彼时,赵武灵王这场军事上的成功举措将便于骑射的胡服推广开来,胡服上使用的带钩也在中原地区开始传播。因此,学术界之前流传几十年的观点即带钩由胡人传入。直到1972年在江南地区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遗址中玉带钩的出现,打破了带钩的春秋起源说,带钩的出现或许要提前至春秋初年。1972年浙江桐乡金星村遗址最早发现了属于良渚

3、文化的玉带钩,但这个发现并没有及时公布,图片要晚到20年后才在中国玉器全集“原始社会”卷中见到。正式发掘中最早见到的良渚文化玉带钩,是1984年在上海青浦县福泉山遗址60号墓中出土的。1988年浙江余杭反山和瑶山墓地的发掘报告发表时,又见到3座墓中各发现I件玉带钩,于是学界相信带钩在良渚文化中是铁定存在的5。良渚文化发现的玉带钩(见表1),整体造型比较规整,型制基本一致,规格一般较小;最短的不过3cm,最长的也只有9cm多,一般在57cm上下,整体大都呈扁方体、方块状,系以事先修整好的长方玉块钻琢切磨而成。在良渚文化发现的玉器中,带钩属于实用性较强的轻型玉器之一。中国早期的带钩,是东方文化中一

4、道旖旎绚丽的彩虹,它照亮了后世周汉文化中带钩的发展。东周时期的带钩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向前推进,从中原地区逐渐发展到全国各地,传播范围也越来越广。东汉时期分布范围最为广泛,而魏晋南北朝以后带钩的发展速度急剧衰落,被带扣、箝带取代,因而这时期分布范围最小。从春秋中期到战国早期,带钩分布的范围北不过辽河,南不到岭南,西及宝鸡,中心在三晋和关中地区9。这一阶段,除Vl式长牌形带钩外,其余各种样式的带钩均有发现。战国中期带钩的分布范围在原基础上扩大到了四川的巴蜀地区,长牌形带钩开始出现。战国晚期带钩分布延伸到了岭南地区,但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岭南地区发现带钩的数量、种类都比较少。自秦王朝大一统到西汉时期

5、带钩分布的极南极北稍稍扩大些,极北达到今辽宁北部(匈奴或鲜卑故地),极南达到今贵州地区(古夜郎之属),但与战国时期相比变化不甚大8。西汉中晚期带钩继续向西南方向传播发展,到达如今云南省的昆明地区附近;东汉时带钩在分布基础之上又向西北方向传播,由河西走廊至玉门关,到达新疆东部地区,这也是考古发现的带钩分布范围最广时期。魏晋以后,带钩分布范围基本维持在原始的第一阶段范围内。二、东周时期南方地区带钩出土情况春秋时期在全国范围内发现的带钩数量不多,长度多在510cm,带钩的钩钮多位于钩身的尾部。到了战国时期,带钩流行的范围有了很大程度的扩大,除西藏、青海、新疆、吉林、黑龙江、贵州、云南、海南这几个边远

6、省份外,其他地区都有带钩发现。较春秋时期带钩的形制更加丰富,长度大小也有不同。有些地区发现的带钩长度达20cm,也有一些地区频频出现长度在5cm以下的带钩,有些墓葬甚至同时出土三五件带钩,多者高达几十件。这一时期通过出土带钩的墓葬主人身份可以看出,带钩已经不再是某些特定身份的专属之物,相反已转为生活用器成为普通服饰需要的寻常之物,差别只在于制作工艺是否精致、材质选用是否金贵。东周时期的带钩主要集中在1954年以后发现的东周墓葬中,截止目前共收集带钩1300余件。南方地区(如今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带钩140余件,其中春秋墓葬出土的带钩较少,战国墓葬出土的带钩较多。下面阐述的内容将以省区域为地理范围

7、(见表2),对各个时期出土带钩的基本情况进行梳理。三、东周时期南方地区出土的带钩形制王仁湘先生对带钩的形制划分有详尽的研究,其类型划分方法广泛应用于考古学,并为其他学者的类型划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王仁湘先生将带钩分为8类样式,I式水禽形带钩、II式兽面形带钩、III式相型带钩、IV式曲棒型带钩、V式琵琶形带钩、VI式长牌形带钩、Vn式全兽形带钩以及VliI式异形带钩10。本文按照王仁湘先生的分类方法对东周时期南方地区出土的带钩形制进行了分类整理(见表3),由于篇幅有限,仅简单列举叙述,不作详述。3.1 I式水禽形带钩水禽形带钩的亚型有4种:(1)特点是长颈长腹,主要发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西汉至西

8、晋时发生变化,钩首与构体间的空间加大;(2)特点是附翅附尾,有分展翅合翅,展翅常见于战国时期楚墓,合翅鉴于战国中晚期秦墓;(3)特点长喙短腹,喙长于钩体,多发现于战国晚期和统一时期的秦墓;(4)特点是曲颈无腹,形体最小,常在战国晚期的秦墓、西汉时期的岭南地区、新莽和东汉时期的中原与沿海地区见到10。3.211式兽面形带钩兽面形带钩最大的特点是大耳兽面,这种类型最早在春秋晚期的楚墓中发现,直到战国时期的楚墓中仍有出土。由此可以大胆推测,它极有可能是楚国带钩的一种9。3.3In式耙型带钩这类型最早发现于春秋中晚期的楚墓,战国早期、中期有少量发现,主要流行于战国晚期。祖型带钩大都在三晋以及关中地区发

9、现,明显是三晋、关中地区主要使用的带钩类型。3.4 IV式曲棒型带钩依据钩体的弧度与钩钮的位置曲棒型带钩有3种亚型:(1)特点是钩体弧度小且钩钮距钩尾不远,发现于战国早期的秦墓、燕国墓,战国中晚期三晋、岭南地区也有发现,直至秦统一时仍有发现;(2)钩体弯曲为弓形,钩钮位于钩身中部或略偏向钩尾处,从战国早期延续至西晋时期,都有发现;(3)特点是钩体轻微弯曲,弧度不大但钩钮位于钩身中部略偏向钩首处,这一亚型的带钩主要在东汉晚期至西晋阶段有所发现。3.5 V式琵琶形带钩此类型带钩本身即有大小宽窄之分。战国晚期之前宽体、窄体都有,主要以长琵琶形为主且钩体大都有纹饰点缀,钩钮接近钩体尾端:战国晚期之后,

10、钩钮位于钩体中部且远离钩尾的短小素面琵琶形带钩逐渐增多。3.6 Vl式长牌形带钩此类带钩有2种亚型:(1)是较为规整的长条形,有一定弧度,钩颈细小,钩身有所装饰,制作精良,在战国中期的楚墓中出土较多;(2)最大的特点是钩体两端装饰相反方向的浮雕兽面,中间部分由长方体连接,钩颈短而细。此类带钩只发现于战国晚期的三晋及周边地区。3.7 Vn式全兽形带钩全兽形带钩初现于战国早期,流行于战国晚期,以中原及关中地区发现居多,不同时代下全兽形带钩各有差异,没有变化规律。3.8 Vin式异形带钩此类带钩没有规律可言,造型更是千变万化、多种多样。目前,只能对初现的异型带钩进行收录。中国传统器物文化是最具永恒性

11、的代表文化之一,见证着古代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体现出文化兼容并蓄的特点。带钩作为一种传统器物,一种实用品,是文化、审美的代表。小小的带钩中蕴含着人们的想象,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人们审美意识的反映。追溯带钩的历史渊源,东周时期南方地区出土的带钩造型特征以及文化内涵,可以得出几点结论:首先带钩最初用于钩系束腰和佩系物品,后来在实用的基础上增加了装饰,这与东周时期纷争的历史背景有着较大的关系;其次东周时期的带钩作为生活用器,虽然尺寸大小各有差异,但都是集装饰与实用为一体,这不仅反映了人们对于生活用具的需求之大,也反映了古代人们的审美价值。在实用的基础上加入更多的装饰,也体现了不同阶层对于物质的需求;第三,在古代森严的制度下,阶级等级更是尤为明显,越是身居高位的人,所佩戴的带钩图案更精美、工艺更繁复,也成为身份的象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