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愚公移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docx

上传人:p** 文档编号:840745 上传时间:2024-03-1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4课《愚公移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24课《愚公移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24课《愚公移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24课《愚公移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24课《愚公移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第24课《愚公移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第24课《愚公移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24课《愚公移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4课《愚公移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第24课愚公移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愚公移山教学目标:1 .了解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在本文中的表达效果。2 .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3 .体会愚公的英雄气概,学习愚公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重点难点:重点: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难点: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这则寓言的神话结尾和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教学课时:2第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开篇激趣,导入课题。1 .播放歌曲愚公移山,学生静听。(附:歌词)“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

2、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2 .师述:这是歌星江涛演唱的一首愚公移山,富有诗意的歌词给予了愚公精神的高度评价。那么,愚公究竟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值得“后人感叹”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来探讨什么是愚公精神。二、预习课文,基础积累。(一)作者简介。(二)创作背景。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成书于战国前期。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因此,本文采用了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三)文体常识。寓言寓言是用比

3、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它事物。在春秋战国时代兴起,后来成为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寓”是“寄托”的意思,即把作者的思想寄寓在一个故事里,让人从中领悟到一定的道理。寓言的类型有两种:一种是用夸大的手法,勾画出某类人的特点和思想;另一种是用拟人的手法,把人类以外的动植物或非生物人格化,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感情或某种人的特点。(四)字词积累。1.理解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惩山北之塞(苦于)吾与汝毕力平险(险峻的大山)指通豫南(通“直”)杂然相许(纷纷的样子;赞同)如太行、王屋何(把怎么

4、样?)且焉置土石(哪里)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通“返”,往返)汝之不惠(通“慧、聪明)固不可彻(通达,改变)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2.文言现象。通假字Q指通豫南指:通“直,一直。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一词多义。其:惧其不已也(代词,他)/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语气)之:以君之力(的)/虽我之死(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跳往助之(代词,代指愚公)且:年且九十(将要,快要)/且焉置土石?(况且)焉: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始一反焉(句末语助,加强语气)而:面山而居

5、(表示修饰)/何苦而不平(表示承接)/而山不加增(表示转折)古今异义。指通豫南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用手指。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古义:连都;今义:曾经。河阳之北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冀之南,汉之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投诸渤海之尾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北山愚公长息臼古义:叹气;今义:休息。虽我之死古义:即使;今义:虽然。惧其不已也古义:停止;今义:已经。惩山北之塞古义:苦于;今义:惩罚。何苦而不平古义:愁;今义:一种味道。词性活用。吾与汝毕力平险险: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活用作动词,用箕畚装石土。面山而居面:名词活用作状语,面

6、向着。聚室而谋曰聚:使动用法,使聚,把召集在一起。特殊句式。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焉”提前。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定语“三夫”后置。被动句。帝感其诚。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省略句。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省略主语“太行、王屋二山”。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省略主语“愚公二帝感其诚。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帝感于其诚。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归纳主旨。1 .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熟悉内容。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随后老师随机挑选几名学生分角色朗读。3 .学生快速浏览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旨。4 .知名回答后,教师小结。明确:本文

7、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二)理清结构。1 .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划分文章结构并概括大意。2 .指名回答后,教师评价小结。明确:第一部分():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交代故事的背景,为下文愚公移山埋下伏笔。第二部分():愚公提出移山主张和对智叟阻止移山的驳斥。这是情节的发展,也是全文的核心。第三部分():天帝派神将山背走了,愚公的愿望实现了。四、课堂训练,熟悉内容。1 .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给同桌听。2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将本文翻译成现代汉语。五、布置作业,巩

8、固加深。完成课后“思考探究”的第三题和“积累拓展”的第四题。板书设计第一部分():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交代故事的背景,为下文愚公移山埋下伏笔。第二部分():愚公提出移山主张和对智叟阻止移山的驳斥。这是情节的发展,也是全文的核心。第三部分():天帝派神将山背走了,愚公的愿望实现了。第二课时学习任务设计:一、复习旧知,温故知新。1 .指名朗读全文,熟悉课文内容。2 .指名口头翻译全文,其他学生点评,教师评价效果。3 .教师小结后,激情导入课题。二、学习课文,理解内容。(一)学习第一部分。1.师生问答。师问:这段交代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生答:交代了太行、王屋两座大山的面积、高度

9、和地理位置,展示了故事的背景。2.教师归纳。这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写太行、王屋两座大山的面积、高度,是为下文愚公移山的难度伏笔。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决定了愚公移山的必要性。(二)学习第二部分。1.师生问答。师问:这一部分作者分做几层意思来写的?你能分别用四字词概括其主要意思吗?生答:本部分作者分三层意思来写,即“其妻献疑”“移山行动”“驳斥智叟(2)师问:在“其妻献疑”“移山行动”“驳斥智叟”中,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核心内容是什么?生答:“其妻献疑”和“驳斥智叟”是详写,对“移山行动”是略写。其中“驳斥智叟”是核心内容,是故事的高潮。师问:“移山行动”中写到哪些移山成员,作者这样安排有

10、什么用意?生答:愚公的家人,荷担者三夫,孀妻之遗男等。这些成员中既有大人,也有小孩;既有男人,也有女人;既有老人,也有年轻人;既有家人,还有其他成员等。这些都是代表人物,说明愚公移山的主张已经得到了全社会的赞同和支持,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师问:愚公在移山过程中面临哪些困难?你能分条概括吗?生答:山高路远。如“方七百里,高万仞。”“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工具简陋。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人员不足。如遗男相助。土石无处安放。如“且焉置土石?”面临嘲讽。如“智叟笑而止之”等。师问:其妻和智叟都反对愚公移山,你是怎样看待这两个人物的?生答:其妻是从关心的角度阻止愚公移山的,因为愚公“年且九十”,没有

11、移山的力气;”且焉置土石?”又没有移山的条件。智叟是从讥讽的角度阻止愚公移山的,“甚矣,汝之不惠”嘲笑愚公愚蠢;“以残年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指出愚公不自量力。(6)师问:通过这部分的学习,你理解什么是愚公精神了吗?简要概述。生答:愚公认定目标,排除艰难险阻,顶着讥笑的压力坚持移山。用毛主席的话说: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这便是愚公精神的真实写照。2.教师小结。愚公精神不失现代意义,首先是敢想敢干、不满足现状的精神。其次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就是为了走出去,为了更好地与外部世界联系起来,也为了更好地发展经济。接着是坚忍不拔的精神。

12、认定目标不达到目的决不动摇。最后就是团结奋斗的精神。(三)学习第三部分。1 .师生问答。师问:这段以神话故事结尾有什么好处?生答:说明愚公移山的精神影响巨大,不仅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其诚意还感动了天帝,同时也得到了神灵的帮助,搬走了两座大山。从另一角度增添了故事的趣味性,使故事充满神话色彩,文章更具有可读性。2 .学生概括。简要概括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愚公: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不惧怕困难,有雄心壮志,有实干精神,能持之以恒,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智叟: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鼠目寸光,安于现状且胸无大志的人。三、课

13、堂训练,深入探究。1.文中写了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这对表现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明确:文中写的这些,都有利于愚公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具体来说,山的高峻显示愚公的决心大;遗男的相助,说明移山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受到了乡邻的拥护;智叟的阻止,则是通过愚公智叟两人截然不同的杰度,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愚公为子孙后代造福而移山的远大抱负,看到人的伟大力量和长远目光;写神的搬山,则是突出愚公精神的感人。3 .作者给人物命名,在人名前加上“愚”和“智”有何用意?明确:“愚公”不“愚”表现在:他决定毕力平险,挖山不止,认为这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这反映了他目光长远,有勇气。他认为子孙无穷

14、,山不加增,高瞻远瞩,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是大智若愚。故事的结尾,终于感动了天帝,将山搬走。移山的成功地说明愚公不“愚二“智叟”不“智”表现在:他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说明他目光短浅,老于世故,实则愚蠢。作者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突出了愚公的形象。四、作业设计,巩固加深。完成课后“思考探究”的第一、二题和“积累拓展”的第五题。附:板书设计:列子(约公元前450年一公元前375年),名御寇,又名寇,字云。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郑国圃田(今河南郑州)人。先秦天下十豪之一,道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列子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主张清静无为,归同于老庄,被道家尊为前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课件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