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寄递行业场所火灾风险提示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防寄递行业场所火灾风险提示函.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消防寄递行业场所火灾风险提示函近年来寄递行业场所典型火灾案例:案例一2023年5月2日,重庆市高新区金凤镇万千物流市场起火,所幸扑救及时,无人员伤亡。案例二2023年4月10日,沈海高速上,一辆邮政快递货车突然起火,且火势蔓延迅速。当地消防人员赶到后及时将火扑灭,遗憾的是货车基本被烧成空壳,一车的快递也已被烧毁。为进一步做好社会面火灾防控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广东省消防工作若干规定、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办法等法律法规及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建筑防火通用规范等现行消防技术规范,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现将寄递行业场所消防安全有关事项告知如下:火灾风险一是建筑耐火等级不符合要求。部分寄递
2、企业场所租用一些旧厂房、仓库,存在耐火等级低、建筑空间大、储存货物多,发生火灾时蔓延快等问题,再加上原有的设计用途与现有的消防安全要求不匹配,尤其是使用钢结构,甚至采用彩钢板进行搭建,发生火灾时火灾蔓延速度快,容易倒塌。二是消防安全主体责任不落实。部分寄递企业负责人未履行消防安全职责,未按规定落实日常消防检查,也没有定期组织消防培训和灭火疏散演练,发生火灾时,企业员工不知如何应对。甚至部分场所在库房内设置办公室、休息室等,且未做有效的防火分隔,一旦发生火灾,容易造成人员伤亡。三是人员密集且火灾载荷量大。寄递企业普遍存在货物周期短、流动性大、作业流程快,在进货和出货区大多采用人工作业进行拆包、分
3、拣、打包,导致部分区域人员较为密集。另外,库房内经常存放着纺织化纤制品、木材纸张、家用电器、塑料及橡胶制品等大量可燃物资,导致总体火灾荷载较大。四是消防设施未保持完好有效。部分寄递企业场所没有按要求设置消防设施器材,不同程度上存在消防设施器材缺失、损坏,没有定期进行维护保养等现象,致使火灾发生时,不能发挥作用。五是用火用电不符合相关规定。部分寄递企业存在随意私拉乱接线路,违规使用大功率电器,且在修缮厂房、维修电气设备时动火作业管控不严,极易引发火灾。此外,寄递企业使用有大量的电动三轮车,车辆违规入户停放充电、违规装卸操作、停放堵塞消防通道等现象时有发生。工作建议一、消防安全主体责任要落实。各单
4、位/场所要严格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确定消防安全责任人和消防安全管理人,明确各级、各岗位消防安全工作职责,建立健全并遵守各项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和消防安全操作规程。要安排专人每月开展防火检查,落实每日防火巡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二、建筑耐火等级要达标。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要求,不同种类物品存放的仓库都有相应的耐火等级。寄递行业场所货品大部分为丙类,建筑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三、货物储存要分类堆放。各寄递企业场所应经常对堆放在车间、仓库的物品进行整理,按照货物燃烧性质分类堆放。物品堆放要注意货物堆放的间距,随时保持疏散通道的畅通。四、严禁“三合一”现象。行业场所作业区域和辅助办公区域应分别设置独立的
5、安全出口或疏散楼梯物,库房内严禁违规住人。五、严格用火用电用气管理。按照安全用电规则,为寄递渠道车间、仓库电源安装分闸,对裸露的电线套不燃、难燃的线管或槽进行保护。严禁私自架设临时线路,并定期为电气线路进行检查和保养。严禁在场所内抽烟或者使用明火,场所内要设立明显禁火禁烟标志。电动自行车、三轮车停放点要独立设置,车辆严禁违规入户停放充电。六、消防安全设施要完备。企业场所必须按建筑防火规范的规定配备消防设施器材,如火灾报警设备、室内外消火栓、自动灭火系统、灭火器等,并定期对消防设施器材进行维护保养,尤其是过期失效的灭火器必须及时更换。七、确保“生命通道”畅通。严禁遮挡安全疏散指示标志,严禁以任何
6、形式占用、堵塞或封闭安全出口、疏散通道和消防车通道,严禁设置妨碍消防车通行和火灾扑救的障碍物,确保“生命通道”畅通无阻。八、开展员工消防安全培训I。要在场所显眼位置设置消防宣传栏,定期开展全员消防安全培训,确保员工熟知本行业消防安全知识,全员做到“一懂三会”(即,一懂:懂得本场所用火、用电、用油、用气火灾危险性。三会:会报警,发现火灾后会迅速拨打119电话报警;会灭火,发生火灾后会使用灭火器、消防栓等扑救初期火灾;会逃生,懂得逃生技巧,发生火灾后迅速逃离现场),熟练掌握“四个能力”(即,检查消除火灾隐患能力;扑救初期火灾能力;组织人员疏散逃生能力;消防宣传教育培训能力)。九、开展灭火应急疏散演练。企业要切合实际制定符合本单位的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建立微型消防站,配齐配强人员力量和装备器材.,至少每半年组织员工开展一次逃生自救和扑救初期火灾的演练,提升初起火灾扑救能力和逃生自救能力。公民发现火灾隐患和消防安全违法行为,可拨打“12345”举报电话或者通过有效途径,向消防救援机构举报。对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相关部门将依法予以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