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题中对前人事迹评说及写作用意分析.docx

上传人:p** 文档编号:856418 上传时间:2024-03-2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8.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题中对前人事迹评说及写作用意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诗歌鉴赏题中对前人事迹评说及写作用意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诗歌鉴赏题中对前人事迹评说及写作用意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诗歌鉴赏题中对前人事迹评说及写作用意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诗歌鉴赏题中对前人事迹评说及写作用意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诗歌鉴赏题中对前人事迹评说及写作用意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诗歌鉴赏题中对前人事迹评说及写作用意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题中对前人事迹评说及写作用意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题中对前人事迹评说及写作用意分析.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铸般泰费延中对甯人*迹评说及写作用在合新蔡宏伟辑项羽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乌江项王庙严遂成云旗庙貌拜行人,功罪千秋问鬼神。剑舞鸿门能赦汉,船沉巨鹿竟亡秦。范增一去无谋主,韩信原来是逐臣。江上楚歌最哀怨,招魂不独为灵均。【注】巨鹿:项羽曾率各路义军在巨鹿大破秦军。韩信:先投奔项羽,未得重用,转而投奔刘邦。招魂:楚辞中有招魂诗,据传是宋玉为屈原而作。灵均:指屈原。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从项王庙的气势、氛围落笔,引发诗人对项羽千秋功罪问题的探寻。B.颔联借用“赦汉”和“亡秦”,突出了项羽的一些作为对时势的巨大影响。C.颈联以范增和韩信为例证,对项

2、羽在楚汉之争中的得与失作了全面的评价。D.尾联诗人认为如今楚辞招魂不仅为招屈原之魂,也表达了对项羽的悼念。16.同样是凭吊项羽,本首诗与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所抒发的情感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6分)夏日绝句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注】此诗作于宋室南渡之后。宋汴京沦陷后,康王赵构带着臣僚南逃,偏安于临安(今杭州【参考答案】15. C(3分)【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对项羽在楚汉之争中的得与失作了全面的评价”错误,颈联只写了项羽不用范增、韩信,不重视人才的一面,只写了失,也并不全面。16. (6分)同:两首诗中都流露出对项羽的赞美。(2分)

3、异:严诗中还包含有对项羽不能用人、功业未竟的惋惜;(2分)李诗中还包含着对苟安于一隅的南宋朝廷的讽刺。(2分)荆轲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咏荆轲陶渊明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借史咏怀,以极大的热情歌颂了

4、荆轲刺秦王的壮举,充分地表现了其对黑暗政治、强暴势力的憎恶和铲强除暴的愿望。B.全诗按照事件的经过,描写了提剑出京、易水送别、登车飞驰、刺秦惜败几个场面,塑造了一个大义凛然的除暴英雄形象。C.全诗有详有略,大部分篇幅都用来写荆轲之行,以此着力渲染荆轲不畏强暴、义无反顾的慷慨悲壮之举。D.诗歌最后四句批评荆轲剑术不精,功败垂成,千载留恨,在以平淡著称的陶诗中别具一格。16 .诗歌运用了多种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来塑造人物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17 .D【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

5、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诗歌最后四句批评荆轲剑术不精”错误,作者表达的是对荆轲功败垂成惋惜之情而非批评。故D错误。18 .(1)动作描写。“提剑出燕京”“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表现了荆轲急公好义,勇往直前。(2)侧面描写。“豪主正怔营”,侧面写出荆轲拔刀行刺之时风云变色的虎威。环境烘托。“素骥鸣广陌”“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渲染了悲壮的气氛,烘托了荆轲慷慨赴死的英雄气概。夸张手法。“雄发指危冠

6、,猛气充长缨”,写出荆轲义愤填唐、热血沸腾的神态。(答到其中任意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阅读下面这首明代诗歌,完成15-16题。渡易水陈子龙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易水潺漫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并州即今山西太原,此地战刀以锋利著称于世,人们称为“并刀”。诗人一开章暗用典故:相传楚国剑工铸成的干将、莫邪雌雄双剑,将要杀敌饮血时常作匣中鸣。B.燕赵藏龙卧虎、多慷慨悲歌之士,这里曾涌现出烛之武、荆轲、高渐离、毛遂等英雄豪侠。燕赵文化具有不畏强暴、勇于献身、侠义悲壮的阳刚之美。C.此诗“言近旨远”。前二句托物言志,以并刀夜鸣写出

7、报国的志向;后二句即景抒情,由家中赴京师过易水的时候,有感于八百多年前荆轲的慷慨悲歌,情怀激荡。D.风萧萧兮易水寒”是以哀景衬哀情,以天地悠惨之状衬托壮士赴死如归的诀别之情:“易水潺漫云草碧”则是以乐景衬哀情,由所见易水美景引出忧时忧国之情。16 .尾句“可怜无处送荆卿”的“可怜”一词包含诗人怎样复杂的感情?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5 .D“以乐景衬哀情”错16 .河山依旧,可惜再找不到像荆轲那样壮士。抒发了诗人对英雄人物的赞扬,以及知音难觅、报国无门的愤慨,忧时忧国之情。古诗文阅读,完成1-5题。于易水送人(唐)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校记)“壮士发冲冠”,

8、清代陈熙晋骆临海集笺注作“壮发上冲冠”。(注释)易水:河流名。燕太子丹送别荆轲的地点。骆宾王:唐代文学家。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二别燕丹:诗中所引典故,指的是荆轲作别燕太子丹,前往行刺秦王。当时送行的还有荆轲的好友高渐离。史记刺客列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祖:祭路神,古人出远门时常有这种仪式),取道,高渐离击筑(筑:古代乐器,奏乐时用竹片击打),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古代音乐的一种调子),皆垂泪涕泣。又前而歌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古代音乐的一种调子)慷慨,土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集解)(1

9、)明唐汝询唐诗解:因临易水而想古人亦尝送别于此今其人虽没其水犹寒安知今人之不能为古也。侠气凛然,见于言外。(2)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末句黯然。1 .校记、注释、集解是笺注诗文的传统方法。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校记)指出诗中“壮士发冲冠”一句在别的版本中也可写作“壮发上冲冠”。B.(注释)中的“变微之声”“羽声”是古代音乐的调子,二者情感基调都是慷慨激昂。C.(集解)罗列了古人对诗歌的两种不同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D.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是五言绝句,诗中巧妙地引用了荆轲别燕丹的故事,别有意味。2 .在下面句子横线上补写省略的主语,并说明理由。一又前而为歌日:“风萧萧兮易水

10、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3 .为(集解)中画线的文字断句(限断三处)。因临易水而想古人亦尝送别于此今其人虽没其水犹寒安知今人之不能为古也。4 .骆宾王为何在诗中借用“别燕丹”这个典故?请简要分析。5 .唐汝询从“今日水犹寒”中读出了“侠气凛然”,而宋宗元却认为“末句黯然:你认为哪种观点更合理?结合诗歌及注释加以分析。【参考答案】1.B2 .荆轲;从上文“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到下文的“又前而歌日”中的“又”可以看出,此处是承前省略“荆轲”这一主语。3 .因临易水而想古人亦尝送别于此/今其人虽没/其水犹寒/安知今人之不能为古也。4 .诗人在易水送别朋友,自然会想到“别燕丹”的故事;引用典故不仅

11、点出送别之意;同时借故事委婉抒发了对荆轲的崇敬之情。5 .示例1:我觉得“侠气凛然”更合理。易水送别友人,诗人想到荆轲,虽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荆轲侠气精神仍然在流淌。诗人在送别之际,用“今日水犹寒”,既赞扬了荆轲精神,也勉励友人,把荆轲的精神继续传承下去。“侠气凛然”是说诗歌最后流露出的这种豪侠气概,令人敬畏。示例2:我觉得“末句黯然”更合理。“黯然”指的是诗人黯然感伤今日水犹寒”中,“寒”字不仅写出了易水寒冷,更是作者内心情感的折射。易水送别,诗人为友人离去而感伤。而且,诗人想起了在易水一去不复返的荆轲,斯人已逝,壮士不再,诗人的心更像易水一样寒冷,黯然神伤。诸葛亮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

12、成1516题。筹笔驿李商隐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管乐有才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注】筹笔驿;旧址在今四川省广元北。方舆胜览;筹笔驿在绵州绵谷县北九十九里,蜀诸葛武侯出师,尝驻军筹划于此。储胥:指军用的筒栅。降王:指刘禅。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议论以抑扬交替之法,写事以虚实结合之法,可谓别具一格。B.首联赋予猿鸟风云人格化,言其畏军令、护设施,以衬诸葛军威。C.诸葛亮曾自比管仲、乐毅,“原不忝”表达的是诗人对他的肯定。D.作者游历武侯祠时,仿佛听到诸葛亮吟诵梁父吟而为其心生遗恨。16

13、 .根据诗歌内容,概括诸葛亮功业未就的原因。(6分)【参考答案】17 .(3分)D【解析】“仿佛听到诸葛亮吟诵梁父吟”的理解有误。18 .(6分)刘禅不争气,投降做了俘虏。(3分)关张命短,国无大将难作为。(3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筹笔驿罗隐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千里山河轻描子,两朝冠剑恨谯周。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注:筹笔驿:在今四川省广元市北,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出师伐魏,曾驻此地筹划军事,书写公文,因而得名。罗隐:唐代诗人,应进士试,屡试不中,史称“十上不第”。孺子,指蜀国后主刘禅。谯周:蜀国大臣,力主投降魏国,蜀亡后受到魏

14、国封赏。15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诸葛亮离开隐居地南阳,替主分忧,为统一天下而四处征战、出谋划策。B.蜀国的江山被刘禅轻易断送,两朝君主对卖主求荣的谯周一定心有怨恨。C.本诗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分析他成败的缘由,叙事和议论巧妙结合。D.诗人游览古迹,追思古人,并借怀古来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耐人寻味。16 .本诗和杜甫的蜀相都称诸葛亮为“英雄”,但是两个“英雄”所寄寓诗人的情感却并不完全相同。请结合两首诗简要分析其异同。(6分)【参考答案】15 .B(“两朝君主”错,“冠剑”指文臣武将。)16 .(6分)两人都用“英雄”高度评价诸葛亮的功绩,都含有对诸葛亮的崇拜

15、敬仰之情。杜甫为诸葛亮未能完成北伐大业而感叹惋惜,同时暗寓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罗隐认为时运造就了英雄,借此表达自己由于时运不济而不能成名的慨叹。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武侯庙剑江春水绿法法,五丈原头日又曝。旧业未能归后主,大星先已落前军。南阳祠宇空秋草,西蜀关山隔暮云。正统不惭传千古,莫将成败论三分。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是写眼前实景,这两个极富典型意义的地点暗示了诸葛亮的功绩和死亡。B.额联表达对诸葛亮壮志未酬的惋惜和哀伤,看似平淡的叙述,却含浓厚情感。C.颈联的景物描写烘托了作者的哀伤和痛惜,表现了对诸葛亮由衷的悼念之情。D.这首诗既是一首凭吊诗,又是一首咏史诗,诗人拜谒武侯庙,表达了怀念之情。16.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5.A16.意为不要因为正统不传万古而生惭愧,谈论三分天下的历史时,不能以成败论英雄;尾联客观而又公允地为诸葛亮的一生作出了评价,集中表达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