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与武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赵匡胤与武术.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赵国的武术历代皇帝,特别是开国皇帝,武勇过人,能亲自执锐挽强、摧坚陷阵者不乏其人,但在中国武术史上产生影响的并不多。近代武术门类繁多,其中也有以古代帝王命名的拳种套路,然而,大多数出于依托附会,或受了某些文学作品的影响,基本上找不到什么史实根据。武术史上确有建树的皇帝似乎只有宋太祖赵匡胤。说来令人费解,宋太祖这位夺天下于孤儿寡妇之手的皇帝,在民间武术界却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以他的庙号命名的拳、棍之类,不仅屡见于明、清武术著作中,而且在今天的民间武术中也时有所见。有“武术之乡”之誉的河北沧州,就曾流传自成门派的太祖拳。山东和东北一些地方也有以太祖命名的拳法,民国初年流寓关东的山东福山籍武术家程东
2、阁(庆春),就有一套秘不传人的“太祖八斩”,先父马凤图生前就非常喜欢他这套“八斩”,认为这是货真价实的古典武艺精粹。先父还讲过,清末,沧州东南的太祖拳家们每当拉场子练拳,总要先挂起一条棍来祭奠一番,称之为“挂棍”,受祭拜者就是艺祖赵匡胤。这种桂棍”的习俗别的地方也有,只是不搞祭莫仪式,于是“挂棍”便成了拉场子习武的代称。太祖拳以外,号为宋太祖所传的九龙棍、蟠龙棍一类棍套,旧时代流传甚广,南北皆有。据我所见,太祖拳的名目曾出现于明代几部涉及武术的兵书中,其中以戚继光纪效新书卷14拳经捷要篇的记述最为大家所熟悉。拳经写道:“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又有六步拳、猴拳、拳,名势各有所称,而实大
3、同小异。”对这段表述原本十分清楚的文字,有人曾有一番别出心裁的解说,说,“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应该是“宋太祖时有三十二势长拳”,原文脱落了一个“时”字。经此一字之补,原文意思大变,宋太祖对三十二势长拳的创始权便被剥夺了。其实这是缺乏文献根据的,正是古人所批评的“增字解经”。首先,宋太祖传拳之说并不仅见于纪效新书,略早于戚继光并曾向戚继光传授枪法的唐顺之,在其武编中也曾提到赵太祖长拳”,并且说:“赵太祖长拳多用腿。”略晚于戚继光的另一位军事著作家何良臣,在他的兵学著作阵记卷2中也分明写到:“宋太祖之三十六势长拳。”还有,明人王沂续文献通考(卷166)在论列明代各家拳法名目时,排在第一位的就是
4、“赵家拳”,其附注云:“赵太祖神拳。”其次,拳经三十二势中还提到过宋太祖所传的拳势,这就是至今在某些民间拳术中犹可获见的“探马势”,图势与谱词是:“探马传自太祖,诸势可降可变。进攻退闪弱生强,接短拳之至善。”戚继光将“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列为“古今拳家”的第一家,这里又明言“探马势”是宋太祖所传,那么,我们有理由认为“探马势”正是戚继光采自太祖三十二势中的一个势子。这说明在明代,民间确有被认为是宋太祖所传的拳术,而这种拳术受到唐顺之、戚继光等名家青睐。明代传习的宋太祖长拳具体内容如何,今天已难以考知。尽管今天仍有太祖拳流传民间,毕竟时间经过了数百年,又经过几十年来新编“长拳”对民间武术的排挤和
5、影响,如无可靠凭据,我们不好确认今天的太祖拳就是明代的宋太祖长拳。唐顺之在武编卷前五拳中说:“赵太祖长拳多用腿。”又说:“赵太祖长拳山东专习,江南亦多习之J此外,他还多次谈到“探马”的用法,说:“凡打法行招多从探马起:似乎“探马”是一个有着多种变法的招势,这与戚继光所说“诸势可降可变”意思基本相合。我们推测,探马势是明代太祖长拳中的精华,正由于此,戚继光拳经不仅吸收了它,而且在拳经序言中单独提到过“二十四弃探马”,又在三十二势的“丘刘势”中提到过“探马”,原词是:“挪更拳法探马均,打人一着命尽!”探马势又可接“丘刘势”的变化而发。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得出这样几点认识:明代,民间流传着被唐顺之、戚
6、继光等确认为宋太祖所传的拳术,主要传习地是山东,江南也有练者。明代民间拳术分成长拳、短打两大类,宋太祖所传的拳属于长拳类,这是各家记载一致的。宋太祖长拳多用腿。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中的“探马势”采自宋太祖的拳术,“探马”很可能是宋太祖长拳中的代表性招势,明代颇为流行,后世影响也较大,现在还能从劈挂拳等传统拳术中见到遗存。明代民间所传的宋太祖长拳,到底是不是宋太祖创编或传授的,这个问题不好作确定的回答。明代距北宋已有三百多年,好事者假托太祖以高标门户的可能性不是没有的。但是,在没有得到可靠材料之前,我们也不能率然否定宋太祖传拳的可能性,毕竟唐顺之、戚继光都是一代杰出人物,唐顺之又是明代以博综淹贯闻
7、名的大学者,他们的记载应有可信的一面。另据唐豪先生中国武艺图籍考所著录的陈氏拳械谱载,清初河南温县陈氏所传习的拳术中,有个“太祖下南塘拳”。“南塘”应是“南唐”之讹。宋太祖下南唐的故事,明清时代在民间广为流传,现在还能见到清人好古主人的小说赵太祖三下南唐、无名氏的鼓词三下南唐等,那么温县陈氏传的“太祖下南唐拳”应该是民间故事影响下形成的拳套,与宋太祖本人并不相干。当然,这也反映了宋太祖在民间武术界影响之大。除拳术以外,民间还有以宋太祖命名的棍术流传,而宋太祖擅长棍法的说法出现甚早,从现有资料看,比太祖拳出现要早得多。水浒传第一回“楔子”中就说宋太祖“一条杆棒等身齐,打四百座军州都姓赵。”水浒传的成书年代学术界尚无定论,但它的部分内容早在南宋时就已形成,这是没有问题的。宋太祖凭一条杆棒打天下的说法,肯定在宋代就已经有了。宋人话本中有飞龙记,一般认为它就是明人小说飞龙传的前身。飞龙传是专讲宋太祖发迹的长篇章回小说,书中的宋太祖善于用棍,打遍天下豪杰。在南宋罗炜的醉翁谈录中,话本飞龙记被列为“杆棒类”,可以推知,飞龙记所描述的宋太祖,必是手执杆棒的好汉。此外,“等身杆棒”或等身铁棒”这样的兵器术语,多见于五代和北宋,如发现于敦煌的五代庐山远公话里,就有“手执一等身铁棒”的句子。这些都使我们相信,宋太祖杆棒打天下的说法在宋代就已经流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