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驱动让学习真实发生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问题驱动让学习真实发生论文.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问题驱动,让学习真实发生摘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借助学生的问题推进课堂,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形成、探究能力的提升,这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教学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策略一课中,围绕例题引发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习向纵深推进。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问题驱动策略课前思考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第一课时,通过“王大伯用22根木条围长方形,如何围长方形面积最大这一情境,让学生了解列举的策略,掌握并能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常规教学中,教师一般会引导学生从条件入手逐步分析,体会22根木条的总长就是长方形的
2、周长,利用周长得到一长一宽的和,通过列举,得出长、宽和为11的所有情况,算出每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最终确定面积最大的是哪一个。通常在这一环节教学结束时,老师会告诉学生这叫“一一列举”,就是新学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然而,这看似流畅、亳无漏洞的设计背后,隐藏的是学生诸多的疑问:为什么要学一一列举、什么时候需要一一列举,等等。笔者认为,尝试以学生的问题为驱动,利用例题素材,充分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才能让学习真实发生。课堂实践板块一:提供素材,自主研究,理出“真问题。师:同学们自己读读题,读懂了什么?有问题吗?学生陷入思考中。师:来,把你的想法记录在学习单上。思考通过例题的直接呈现,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3、。学生在各自的学习空间里,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不拘泥于形式和结果,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全程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板块二:呈现问题,引发矛盾,产生“真需要。师:现在咱们来展示下自己的学习单。瞧,有的同学有了解题思路,有的同学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师:孩子们首先看看这些问题,都提到了什么?(出示图2)生:长和宽,面积,22根1米长的木条。师:看来,不理解题中的条件成了我们的问题。有能理解的吗?把你的想法跟大家交流下。生L题目要求怎样围长方形的面积最大,所以只有知道了长方形的长和宽才能求出面积。生2:题目没给长和宽,我要怎么知道呢?生3:题目中的“22根木条和长方形有什么关系?生L题目中说“用22根1
4、米长的木条围长方形,所有长方形的周长就是22米。生3:我还是不太懂。生L看我画的图。能看懂吗?生3:我懂了,22根1米长的木条总长就是22米,用这些木条围长方形,所以长方形的周长就是22米。生2:我也懂了,就是根据周长22米,先求出长和宽各是多少。但是我想知道这一个面积是最大的吗?生1:这是我画的图,周长22米的长方形,我就想起来这一种,所有我就记下了,我也不知道这个是不是面积最大的。师:我喜欢实话实说的孩子。这里还有几个同学也是把自己想到的一种长方形记录下来的,我们一起看看,你们有什么想说的?(生5:现在已经出现三种答案了,不可能都对。生6:长10米宽1米的长方形面积是10平方米;长9米宽2
5、米的长方形面积是18平方米;长6米宽5米的长方形面积是30平方米。师:你是觉得不应该只画出长方形,还要算出面积对吗?生6:对,因为需要找到面积最大的长方形,所以应该根据长和宽把面积算出来。生7:虽然在这些答案中长6米、宽5米的长方形面积是最大的,但是我觉得这个时候就说这是面积最大的长方形,好像理由不够充分。生8:我也觉得只写出一个答案就说面积最大,不合适。师:你们同意刚才几位同学的想法吗?学生都在纷纷点头。生9:我写出理由了。要想面积最大,就要长和宽的差最小,和是11的组合中,6和5最接近,所以6和5的乘积就最大。生10:为什么差最小的积最大?师:怎么办,你的说法有同学不明白?生9:其实我也把
6、其他几种长方形的面积都算了,然后通过比较得出这一种面积是最大的。生IL周长22米的长方形一共有几种呢?师:为什么想到这个问题?生11:我觉得应该把周长22米的长方形都找到,把面积都算出来,然后通过比较找到那个面积最大的。其他同学都频频点头,纷纷说:对,应该把所以的结果都列出来,才有说服力。思考问题呈现后,学生展开了激烈地讨论和交流。从学习单上的问题开始,但并不局限于这几个问题。而是在一次次地讨论争辩中再提问、再质疑。通过交流解题思路,发现一个结果不足以说明“这就是面积最大的”的结论,只有把所有结果都列出来才更具说服力。学生对于“一一列举这个策略产生了真需要。老师课堂中的“三言两语成就了学生的“
7、唇枪舌剑,思辨的课堂由此产生。板块三:甄别归纳,反躬自省,进行真学习。师:大家说的要把所有结果都列出来的方法,就叫“一一列举。谁用了一一列举的方法?给大家介绍下。师:关于他们的介绍,你有什么想说的?生1:他们把和为11的五种方法都列出来了。师:你们也觉得和11的就这五种方法吗?为什么?生2:就是把和是11的所有情况,按顺序一一列出。从长10宽1的开始,长每次减少1米,宽每次增加1米,直到长和宽最接近为止,因为再继续就和前面重复了。师:你们都同意吗?生3:同意。不过我觉得后两位同学的过程更完整,因为他们把每一种长方形的面积都算出来了。生4:我觉得第三种的书写更简便。师:你们的观点我也赞同。看来仅
8、仅把长和宽都列举出来还不够,还需要算出面积,再进行比较。经过前面的讨论、分析,现在你们对这道题有解题思路了吗?谁能说一说?生5:第一步求出一长一宽的和,第二步列举出长和宽的不同情况,第三步算出每一种长方形的面积,最后得出结论。师:在列举长和宽的不同情况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生6:列举时要有序,这样才能把所有的情况都找到。师:这一题的解题过程也与以往的不同,以往的解题写出算式即可,这一题呢?生7:这一题最好用列表的方法解答,这样一目了然,更简便。至此,一一列举的策略学生已经完全理解,再出示表格让学生完成,水到渠成。师:现在请同学们用一一列举的方法,利用表格的形式完成此题。把书上的表格填写完整。学
9、生快速完成了表格,得出了结论。思考课程进行到这里,学生好似拨开云雾见天日。“一一列举”的策略也已了然于心。但笔者认为,离通透还欠一点火候。学生能否在回看自己课始的学习单上呈现出的解题思路找出问题呢?能够反躬自省才显通透。于是有了下面的推进。师:通过讨论、交流,现在我们已经理清思路、掌握了解题的方法。我们再回看自己的学习单,能自己分析之前的问题在哪吗?生L我当时画的长方形周长不是22米,所以错了。生2:我当时列举出的长方形周长是44米并不是22米,没用22除以2,所以也错了。为了让学生自己感受到“一一列举”策略的价值,本节课从始至终都用问题引领。当例题直接抛给学生时,第一次聚焦的问题是求面积得先
10、知道长和宽。在探讨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要根据条件先得到长与宽的和。然后在呈现不同的答案时,第二次聚焦的问题是“只写出一组长和宽不能说明这就是面积最大的长方形”。在探讨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只有把所有符合条件的长宽组合都列举出来才可以。最后,通过不同形式的列举,学生第三次问题聚焦用什么形式最清晰最简洁”。最终得出结论,使用“一一列举”的策略,采用表格记录的方式更合适。每一次问题的聚焦,都是学生思维的成长;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让学生感受策略的必要;在不断地提问、思辨中,学生策略的意识悄然形成,最终掌握。关注学生的真实问题,以问题为引领,驱动学生的学习真实发生,这理应成为我们的课堂该有的模样。参考文献张静.学会有序思考体验策略价值一一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设计与思考J.新课程(小学),2019(7).2葛群兵.用“一一列举”法解决问题要讲究策略一一对“解决问题的策略术后练习题的教学反思.小学教学参考0.009(2008):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