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苏洵《管仲论》阅读训练(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苏洵《管仲论》阅读训练(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文言文:苏洵管仲论阅读训练(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J子曰:“莺仲布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萄冬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日:“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站,管氏亦有反站。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节选自论语)材料二: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
2、不日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日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紫桓公之千尽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间,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
3、五伯莫盛于桓、文,文公之才,不过桓公,其臣又皆不及仲。文公死晋袭文公之余威得为诸侯之盟主者百有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桓公之薨也,一乱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节选自苏洵管仲论)【注】公子纠:齐桓公之兄长,齐桓公与之争位,最终杀了他。管仲曾是公子纠的家臣。谅:小小的诚信。自经:自缢。归:藏钱的府库。摄:兼任。竖刁、易牙、开方:齐桓公的三位宠臣。文:指晋文公,春秋五霸之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4、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文公死A晋B袭C文公之余D威E得为诸侯之盟F主G者H百有余年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相,在材料一中的意思是辅佐,与“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一句中的“相”词义相同。B.被发左衽,指头发披散,衣襟向左开,文中代指华夏将沦为文明未开化的夷狄之族。C.弹冠而相庆,含贬义,指“三子”在管仲死后为自己将得到齐桓公的重用而相互庆贺。D.手足,文中借代举动,与成语“情同手足”“手足之情”中的“手足”词义不相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子贡从一臣不事二主的立场怀疑管仲是个仁者,而孔子则从造福天下
5、百姓的角度肯定了管仲的历史功绩,言外之意认为他有大仁。B.孔子认为管仲“器小”,批评他不俭,家有“三归”且“官事不摄”;还批评他不知礼,在有些生活享受上甚至超越了齐桓公。C.苏洵认为,从源头上考量齐国的成败,成功起于鲍叔而不是管仲,衰败则起于管仲而不是受齐桓公宠幸的竖刁、易牙等三个奸臣。D.同为春秋霸主,晋文公之才没超过齐桓公,手下大臣又不如管仲,然而在两人死后,晋、齐两国的国运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结果。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4分)译文:(2)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4分)译文:14
6、 .同为批评管仲,孔子与苏洵的批评目的却不相同,请简要说明。(3分)【答案解析】10. AEH11. A【解析】“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一句中的“相”意思是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12. B【解析】“超越了齐桓公理解错误,应为“堪比齐桓公”或“与齐桓公平起平坐13. (1)管仲辅佐桓公,(使他)称霸于诸侯,(并且)完全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如今还享受着他的恩赐。(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1分;“霸诸侯”省略句式称霸于诸侯或在诸侯中称霸;“匡”匡正,匡护;“赐”恩惠,恩赐。以上三点每译对一点给1分。共4分)(2)齐桓公耳朵中从来没停止过音乐,眼睛中也从来没断过美女,然而如果没有这三
7、个人的话,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14. (1)表明儒家的节俭和礼制主张。(2)讽谏大宋朝廷须重视对后备人才的选拔、培养。【参考译文】材料一:子贡问道:“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桓公杀了公子纠,(他)没能为公子纠殉死,反而又辅佐齐桓公。”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使他)称霸于诸侯,(并且)完全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如今还享受着他的恩赐。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也要披头散发,衣襟向左开了。哪像普通男女那样为了小节小信,在沟渠中上吊自杀也没有什么人知道他们。”孔子说:“管仲这个人的器量真是狭小呀!”有人说:“管仲节俭吗?”孔子说:“他有三处藏金库,家中的管事也没有兼职,怎么谈得上节俭呢?”“既然如此,那么管仲
8、知礼吗?“孔子回答:“国君大门口设立照壁,管仲在大门口也设立照壁;国君同别国国君会晤时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设备,管仲也有这样的设备。如说管仲知礼,那么还有谁不知礼呢?”材料二:功业的成就,并不是成就在成就这一日,必然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祸乱的发生,不是发作于它发作的这一天,也一定会有它的起因和先兆。因此,齐国的安定强盛,我不说是由于管仲,而说是由于鲍叔;等到它发生祸乱,我不说是由于竖刁、易牙、开方,而说是由于管仲。为什么呢?竖刁、易牙、开方这三人,他们固然是使国家动乱的人,只是那个重用他们的人,正是齐桓公。而使齐桓公重用这三个人的人,正是管仲!管仲病危时,齐桓公询问他宰相人选。正当这个时候,我认为
9、管仲将推荐天下贤人来回答齐桓公,但是他的话竟然不过说竖刁、易牙、开方这三个人没有人之常情,不能亲近罢了。唉!管仲以为齐桓公果真会不用这三个人吗?管仲和齐桓公相处多年了,也该知道齐桓公的为人了吧?齐桓公耳朵中从来没停止过音乐,眼睛中也从来没断过美女,然而如果没有这三个人的话,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他在他最初即位时不重用他们的原因,只是因为有管仲在朝廷上罢了。一旦没了管仲,那么这三人就可以弹冠相庆了。管仲以为自己临终前的遗言就能用来束缚住齐桓公的手脚了吗?齐国不担心有这三人,而是担心没有管仲;若有管仲在朝,那么这三人只不过是三个普通人罢了。唉!管仲可以说是不懂得治国之本的人啊!(如果他)趁齐桓公询问之时,推荐天下的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即使管仲死了,齐国也不是没有管仲这样的人。春秋五霸中没有比齐桓公、晋文公再强盛的人了,晋文公的才能,没有超过齐桓公,他手下的大臣也都比不上管仲。晋文公死后,晋国延续了晋文公的余威,能成为诸侯的盟主之国,达一百多年。为什么呢?它的君主虽不英明,但是还有老成持重的大臣在朝廷上。齐桓公死后,齐国一次内乱就不可收拾,这没有什么可困惑的,因为它仅仅依靠一个管仲,而管仲却已经死了。国家因一个人而兴盛,又因一个人而灭亡;贤能的人不会为自己的死而感到悲伤,而是忧虑自己国家的衰败,因此一定要再有贤人(接替自己),然后才可以安心死去。那个管仲,凭什么就这样死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