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双文本阅读:春秋笔法(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双文本阅读:春秋笔法(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文言文双文本阅读:春秋笔法(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子日:“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乌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约其文辞而指博。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日“子”:践士之会注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日“天王狩于河阳二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弟子受春秋孔子日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材料二:呜呼,
2、天下之恶梁久矣!自后唐以来,皆以为的也。至予论次五代,独不伪梁,议者或讥予大失春秋之旨,以谓“梁负大恶,当加诛绝,而反进之,是奖篡也,非春秋之志也二予应之日:“是春秋之志尔。鲁桓公弑隐公而自立者,宣公弑子赤而自立者,郑厉公逐世子忽而自立者,卫公孙剽逐其君衍而自立者,圣人于春秋,皆不绝其为君。此予所以不伪梁者,用春秋之法也。”“然则春秋亦奖篡乎?”日:“惟不绝四者之为君,于此见春秋之意也。圣人之于春秋,用意深,故能劝戒切,为言信,然后善恶明。夫欲著其罪于后世,在乎不没若斐。其实尝为君矣,书其为君。其实篡也,书其募。各传其实,而使后世信之,则四君之罪,不可得而掩尔。使为君者不得掩其恶,然后人知恶名
3、不可逃,则为恶者庶乎其息矣。是谓用意深而劝戒切,为言信而善恶明也。桀、纣,不待贬其王,而万世所共恶者也。春秋于大恶之君不诛绝之者,不害其褒善贬恶之旨也,惟不没其实以著其罪,而信乎后世,与其为君而不得掩其恶,以息人之为恶。能知春秋之此意,然后知予不伪梁之旨也。”(节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梁本纪二)【注】践土之会:即践土之盟,春秋时期晋文公为确立霸主地位而举行的会盟。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弟子受A春秋B孔子日C后世知D丘者以春秋E而F罪丘者亦G以春秋。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
4、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因,根据,按照,与过秦论中“因遗策”的“因”词义不同。B.绳,按一定的标准去衡量,与劝学中“木直中绳”的“绳”词义不同。C.伪,非正统的,非法的,与苏武传中“单于壮其节”中“壮”用法相同。D.其实,它的事实,与六国论中“其实百倍”的“其实”都是古今异义词。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春秋是孔子以鲁国历史为基础,尊奉周王室为正统,借鉴商的旧例,承续夏、商、周的法统编订的。B.孔子在编撰春秋时,用词及内容选择非常严谨,以至于让弟子们感觉都不能改动一字一词。C.自梁建立以来,就有很多史书记载了梁通过篡位得来政权的历史,而且世人认为梁罪大
5、恶极,不应承认。D.春秋虽然也称鲁桓公、鲁宣公、郑厉公、卫公孙剽四人为“君”,但并没有掩饰他们的过错。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译文:(2)用意深,故能劝戒切,为言信,然后善恶明。译文:14 .后人把孔子编撰春秋的叙述手法称为“春秋笔法”,其主要特点:不埋没事实,为尊者讳耻,寓褒贬于叙事之中。请结合材料举例说明。(3分)【答案解析】10. BCE解析:“弟子受春秋”结构完整,作状语,B处断开;“日”后面引出孔子说的话,故在C处断开;“知丘者以春秋”“罪丘者亦以春秋”为并列结构,“而”表转折,与“罪丘者”联系紧密,故在E处断开。命题
6、意图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11. C解析:C项,“皆以为伪也”的“伪”是形容词,“壮”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豪壮。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文言实词的辨析能力。12. C解析:C项,“自梁建立以来,就有很多史书记载了梁通过篡位得来政权的历史”错,文中无据,且不承认它的政权也是在“后唐以来二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关犍信息的理解、分析能力。13. 答案:(1)我的主张不能实行,我将凭借什么让我的思想在后世显现呢?(“不行”“何以”“自见于后世”,每点1分.句意1分)(2)因为用意深刻,所以才能劝诫恳切,所说的诚信真实,然后才能使人善恶分明。(“故”“切”“明”,每点1分,句意1分)命
7、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以及翻译能力。14. 答案:“四君”历史上曾做过国君,春秋就称他们为“君二晋文公在践土会盟,实际上是召周天子入会,春秋中避讳说“天王狩于河阳二吴、楚之君自称为王,在春秋中仍贬称为子爵。(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迁移运用的能力。(亮点题)【参考译文】材料一:孔子说:“不行啊,不行!君子最担忧的就是死后没有留下好的名声。我的主张不能实行,我将凭借什么让我的思想在后世显现呢?”于是就根据鲁国的史书作了春秋,上起鲁隐公元年,下止鲁哀公十四年,共包括鲁国十二个国君。以鲁国为中心记述,尊奉周王室为正统,以殷商的旧例为借鉴,推而上承夏、商、周的法统。全书文
8、辞简约而旨意广博。所以吴、楚的国君自称为王的,在春秋中仍贬称为子爵;晋文公在践土与诸侯会盟,实际上是召周天子入会的,而春秋中却避讳说“周天子巡狩来到河阳”。依此类推,春秋就是用这一标准来衡量当时的人物、事件的。贬损的意义,在于后来的君主推崇并推广开来。春秋的义法通行,天下那些乱臣奸贼就都害怕起来了。孔子担任官职审案时,文辞上如果有需要和别人商量的,从不肯擅专独行。到了他编撰春秋时,认为该记录下来的就记录下来,该删减的就删减,即使像子夏这样(长于文采)的弟子都不能改动一字一词。弟子们听孔子讲春秋时,孔子说:“后世要了解我孔丘需要凭借春秋,而要责怪我孔丘也要凭借春秋材料二:唉,天下人痛恨梁的统治已
9、经很久了!自后唐以来,都把它称为伪朝。到我写五代史,独不把梁作为伪朝,有人讥笑我失掉春秋的宗旨,说什么“梁罪大恶极,应当口诛笔伐,却反而加以肯定,是褒奖篡夺,不符合孔子春秋的大义二我回答说:“这是符合春秋大义的。鲁桓公弑隐公而自立,宣公弑子赤而自立,郑厉公赶走世子忽而自立,卫公孙剽赶走国君衔而自立,孔圣人在春秋一书里都称他们为君。这就是我之所以不称伪梁的原因了,是依照春秋的惯例而这样做的。”“那么春秋也奖励臣下篡权吗?我回答说:“只要看到称前四者为君,就可知孔子春秋用意之深了。孔子作春秋,因为用意深刻,所以才能劝诫恳切,所说的诚信真实,然后才能使人善恶分明。想要在后代使他们的罪恶显著,就在于不掩饰真实情况。他们实际上曾是君主,就记载他们是君主。他们实际上是篡位,就记载他们是篡位。分别记载他们的真实情况,才能使后人相信,那么四君之罪,就不可能掩盖了。使为国君的人不能掩盖他的罪恶,然后使后人知道恶名不可逃,那么为恶的人就会改正恶习了。这就是春秋用意之深而劝诫真切,为的是尊重事实使善恶自明啊。桀、纣,用不着贬他们的王号,却是人们万世都厌恶的人。春秋对于罪恶的君主照实写出,并不影响其褒善贬恶的宗旨,只要将其罪恶事实写出来,为后代所相信,记载他们曾作为君主而不能掩盖他们的罪恶,这样就可劝诫恶人改正错误。知道了春秋的这种用意,也就知道我写书不称伪梁的用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