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证有效性.docx

上传人:p** 文档编号:910340 上传时间:2024-04-02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5.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证有效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证有效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证有效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证有效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证有效性.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证有效性课文原文:舜发于联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解读:第一段中,“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属于事实的列举;举例完毕,用一个“故”字带出了依据这些事例形成的想法。这是归纳法的运用。用“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2、”来衡量,前面的事例都是吻合的,这些人都是肩负“大任”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在这些人的经历中也是有的。事例与观点看来是匹配的。但是,有几个问题:1 .并非所有肩负“大任”者都有特别苦难的经历,譬如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等等;2 .绝大部分承受极大苦难的社会底层民众,尽管被“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但上天并未赋予其“大任”;3 .如果广义地理解“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亦即只要人生中有坎坷苦痛的经历都可算数,那么几乎所有人都是如此,但只有极少数人被上天托付“大任”;4 .本文是就政治

3、举例,倘若从科学发现、艺术创造、思想探索等角度去观察,则会发现,上天赋予“大任”的、推动人类对世界获得深刻认识的人,如牛顿、康德,未必需要经受太大的人生磨难。这样想来,“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未必是上天将要赋予,大任,的信号。可见本段的举例论证确实不严密。但是,观点未被有效论证,不代表观点不正确,更不代表观点不具建设性。事实上,这段话被后世许多人引为座右铭,这意味着它所表达的意见为许多人所接受。为什么一个未必成立的观点会被许多人接受呢?这是因为:第一,这段话描述了人生过程中的苦难,由于人生中坎坷和痛苦在所难免,这种带着悲剧感的描述,能够激发几乎所有人情感上的共鸣

4、。第二,这段话把苦难视为上天赋予使命的信号,可以带给人们鼓舞一一从理论上说,只要人还未死,人生就是有机会的,因此人们可以借孟子的这段话耐受苦难,给自己希望。人只有怀着希望才能降低苦难带来的剧烈的心理痛苦,即使这个希望是渺茫虚幻的。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是:多数人接受某一观点,未必跟逻辑有关,而跟情感偏好、心理需要有很大关系。顺便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是片面的观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其内在原理是基于人(其他生物也有)本能的应激反应一一越急迫的危机越能激发应激反应。但是很明显,生命的目的是安乐而非忧患;从国家的层面看,长治久安的基础是合理而稳定的体制制度和运行机制,只有忧患意识是远远不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课件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