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解析法拉奇的提问艺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解析法拉奇的提问艺术.docx(11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关于解析法拉奇的提问艺术摘要:法拉奇是享誉世界的伟大记者,以采访世界政坛风云人物而闻名。她的作品,一直是国际新闻界研究和学习采写技巧的范本。在这里,我们就针对法拉奇的提问艺术和技巧进行了详尽、细致的研究,深入分析、总结了包括紧逼、挑逗等独特的提问方式在内的艺术技巧,最后还针对她对基辛格的采访,进行了全面集中的分析。关键词:法拉奇;采访提问;艺术技巧法拉奇,意大利著名女记者,以专访世界各国风云人物著称。在她有限的记者生涯里,先后采访了三十多个风云世界的人物,更被誉为“世界政坛采访之母”。她的每一次采访,都能为后来的新闻人提供出令人神往的范本,这其中的关键之处,就在于她带有浓重个人色彩的提问方式。
2、下面就让我们来深入分析一下“法拉奇式”的提问,来共同领会其中的魅力和精髓。一、法拉奇采访中的常用艺术手法(一)别具一格引开场法拉奇的采访,都带着强烈的个人标签。而这其中,首先要提到的,就是她每次都精心准备、因人而设的独特开场。“抓住核心问题,开门见山,切中要害是法拉奇的一贯风格。”1每次采访前,她都会用很长的时间去精细准备,然后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拟定出一个符合对方的采访基调,绝不打无准备之仗。因此她总能在采访伊始,就提出切合采访对象文化背景、知识修养、思想状况的一些直中要害且不同凡响的开场问题。这种开场她不仅喜欢,而且非常擅长。不仅迅速的打开了气氛,还因为其开门见山、单刀直入,“迫使对方做出
3、防御性的反应,揭下人物面具J2例如她在采访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时,事先早就知道他是独裁者,于是开场就说:“你是伊朗的新沙皇”。而在面对巴勒斯坦抵抗运动首领阿拉法特时,因为对方当时给世人感觉总是“神秘莫测”的,于是就以“人们常常谈论你,然而对你却一无所知”3进行了开场。不仅陈述了事实,还犀利地点出了矛盾,其功力委实令人折服。(二)迂回设套索真需虽然法拉奇喜欢“开门见山”的开场,但在其后面的提问过程里,却更多地走迂回路线,并且总爱随时随地地给对方设下陷阱。这也成为了她采访提问的一大特色之处。的确,很多问题如果直接去问,并不一定就能得到真实的答案。况且她想要挖掘的,往往都是这些大人物们不愿意透露给世人
4、的内容。这就在无形之中,把那些表面看似风平浪静的采访,都演变成了一场场“探讨事实真相”的斗争。而她,面对强大的对手,始终会以一种毫不松懈的姿态,层层堵截,步步围剿每当遇到不愿意回答问题的采访对象,法拉奇都会有多种解决方案,迫使对方开口。例如,先“提出一个现实中并不存在的问题,然后诱导对方就此发表见解J4如在采访不愿意对边境问题发表见解的阿拉法特时,她就先提出了:“(假设约旦和黎巴嫩决定签订和平协议)面临这种局面,你们将会怎么办?”的假想性问题。这种假设开头,后续问题层层包抄逼近的迂回“作战”方式,也为采访界树立了无数优秀范本。反问作答,也是法拉奇惯用的迂回“作战”方式之一。它在后发制人方面的表
5、现,无疑是相当出色的。如在面对利比亚统治者卡扎菲时,她就先针对他的状况,提出了一系列使之应接不暇的反问句,“你禁止了很多事情,为什么禁止不了个人崇拜?”“既然人民那样爱戴你,你为什么还要住在军营呢?”等等,这些问题毫不留情的把卡扎菲在利比亚“名为搞革命,实则进行军事独裁”的事实昭告于天下。而她在提问最后使用的巧妙收尾,更是有力的实现了后发制人。法拉奇:“你信不信真主?”卡扎菲:“当然信,你为什么问我这个问题?”法拉奇:“因为我以为你就是真主!”(三)紧追逼问破防线在“法拉奇式”采访中,最被人津津乐道,也是特点最鲜明的一点,就是她那时刻咄咄逼人、尖锐犀利的发问状态。这不仅构成了她最与众不同的个人
6、采访风格,也成为了她多年来倍受争议的原因之一。要知道,她每次面对的都是怎样的政坛精锐,面对记者的提问,他们比谁都知道该如何应对。而法拉奇,恰恰就是那样一个深谙他们心理,比谁都知道该如何对付他们的人。面对他们的虚与委蛇、闪烁其词,她紧追不舍的发问经常把对方逼到不得不回答的境地。这令全世界为之赞叹,同时也让那些大人物们感到恐惧和不安。仿佛她是和这些伟人脚下成千上万的民众们站在一起,是他们的代言人和利益维护者。她始终都以那样一种平等而独立的姿态,与这些大人物们恒久的对视着。再回到她对阿拉法特的那次采访。当面对对方明确的拒绝回答时,她不但没有放弃,反而还针对“巴勒斯坦是否对约旦宣战”和“巴勒斯坦的边境
7、在哪里”等关键性问题,分别进行了多次反复的提问。最终迫使对方在避无可避中,就边境问题发表了见解。而1975年,她在葡萄牙采访马里奥?苏萨累斯时,对其避而不答的问题:“仅仅是共产党人,还是共产党人和军队一起发动了这次攻势?”竟然连续重复提问了5次,大有不达目的不罢休之势,最后迫使对方就此问题做出了回答。法拉奇是一个真正拥有着越挫越勇、百折不挠精神的人,其心理和气场上的强大,绝对是不可复制的模本。(四)挑逗引诱击正题法拉奇认为,“访问活动可以说是一部恋爱故事,也好象是一种性的交往。要把对方剥得精光,自己也全身心地投入去进行战斗J5因此,“挑逗”和“引诱”的提问方式,也常常被她贯穿于平时的采访中。她
8、喜欢把采访比作做爱。认为这过程中除了比智勇、拼口才,还需要引诱对方,让其在不知不觉中被她牵引着,一步一步卸掉身上的所有防备和伪装。她不喜欢用翻译,因为觉得那是在两个正在做爱的人中间加一个陌生人的身体,让人感到别扭,不够亲近无碍。而她本人除了意大利语之外,还会说英语、法语、西班牙语,正好为她这一习惯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也使得她每次的“挑逗”,都能按她的想法和语气发挥出最佳的、不打折扣的效果。法拉奇是一个非常善于捕捉各种细节的人,从被采访者下意识的各种动作、停顿、细微的表情中,都能揣度出最适合的提问。采访基辛格的时候,她就曾在观察、过招之后确定了激将法的方针,成功“挑逗”起对方的好胜之心,令其头脑发
9、热来不及思考,继而将掩于心底的东西脱口而出。等到对方的“外套”被一一剥下,她就如己所愿地挖掘到最真实的、也是她最想看到的内容(有关基辛格的这部分采访后文将详细说明)。(五)争论雄辩碎伪衣在法拉奇的诸多采访中,我们都能看到一个据理力争,强硬雄辩的女子形象。那是因为在她的采访里,无论面对的对手是谁,她都会是整体走向的牵引者和指挥者,绝不允许自己处于弱势和下风。因此,在提问的过程中,就常常会和对方就各自的立场和观点发生激烈的争论。而难能可贵的是,她从来不会回避矛盾,甚至还会故意“不断挖掘采访对象的矛盾之处,并以尖锐的问题适当的刺激对方,使采访演变成一场场冲突J6矛盾对她来说,一直是友非敌。这也正是她
10、能获得其他记者难以得到的信息的“杀手铜”。所以很多人会认为,她的采访与其说是采访,倒不如说是吵架。而且吵得精彩,吵得令许多墨守成规、按套路出牌的记者,只能一旁望洋兴叹了。在她采访伊朗国王巴列维时,双方曾就专制民主问题发生激烈争论。交锋中,法拉奇用其敏捷的思维、犀利的言辞,将巴列维假民主的外衣一一剥去,最终使其真专制的面目暴露在世人面前。她不畏强权,“挑战权利,拒绝谄媚是法拉奇采访生涯最大特点J7也正因如此,造就了她最独特的“海盗式”提问方式。二、艺术手法在具体采访中的应用体现法拉奇的提问,看似随性而出,实则是她多年来丰富的知识积淀,和每次“出征”前认真“备考”的结果。这里面也不乏世人熟知的典型
11、案例。下面就让我们从令基辛格懊悔不已的采访入手,全面分析、体会一下法拉奇提问的艺术和魅力所在。众所周知,法拉奇一生中,采访过数十位活跃在当时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这其中也包括声称过“不接受单独采访”的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她不但破了他的先例,还出色的完成了任务。这件事,甚至让基辛格在时隔数年之后,回忆起来仍会痛心疾首,并认为接受她的采访,是他“一生中最愚蠢的事情”:“早安,法拉奇小姐!”是日,基辛格和法拉奇一起走进一间陈设华丽的书房,招呼之后,竟似乎忘记了她的存在,伏案阅读起一份文件来。他这样做很不礼貌,似乎想给对方一个下马威。而后居然又坐在比沙发高的安乐椅上,居高临下的先一步发问。他当时不知
12、道,下面的问答,将会带给他怎样的难堪。而需要权势来壮胆,这常常是懦弱者的表现。他这自认为聪明的做法,但却让法拉奇有机会把他的弱点挖掘了出来。于是,先从美国和越南和平谈判的日期谈起,她问到了基辛格为什么会受到越南两方的谴责,是否准备单独与河内签约实现和平等等。打算用话题诱导,由浅入深地攻入内部核心。而基辛格,当然不会正面发表观点。他只说他们想实现和平,只是阮文绍不予配合罢了。法拉奇明白,这样下去多说无用。于是迅速地转换了思路,假设开路,建立新的战场。“基辛格博士,如果我把手枪对准你的太阳穴,令您在阮文绍和黎德寿之间选择一个人共进晚餐那您选择谁?”这是个有失恭敬的问题,意在探寻美国政府在北越和南越
13、的选择上有何新的考虑。8在没有得到对方的回答的情况下,她又把问题进行了细化分解:“我想您会更乐意和黎德寿共进晚餐吧。”“您喜欢黎德寿吗?”这表面上看似转移了话题,实际上紧追不舍。此时的基辛格,也不得不对黎德寿进行了一番评价。言语中表达的,都是对这个东方对手由衷的钦佩之情。“那跟阮文绍的关系,你也作同样的评价吗?”法拉奇紧追不舍。“我过去跟阮文绍的关系也很好过去”此时基辛格的回答,已明显能看出他同两者亲密度的差异了。可是法拉奇并没有因此松懈下来,反而又加紧直追,抛出了下一个诱导性问题:“南越人说你们相处时不像朋友,你想说的正与此想反吗?”“我们现在和过去都有自己的观点,也无需强求一致,我们说,我
14、和阮文绍像盟友那样互相对待。”此时,法拉奇已经问出了自己想要的结果。在这段堪称典范的采访中,法拉奇运用了多种提问技巧。先是假设引路,合理推导,然后迂回包围,层层逼近,最终迫使基辛格对越南问题发表了见解。法拉奇是一个非常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的人。而在没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之前,也绝不会停下脚步。在询问起有关越南战事的问题时,基辛格就曾因为担心泄密而发出过警告,拒绝再谈论越南。可法拉奇仅仅是换了个角度,从美国民众质疑他们“放弃对南越支持,是对河内共产主义的投降”入手,继续开始了提问,不觉间使问题又更深了一步。基辛格觉得无可招架,于是再次发出警告:“我们的所作所为不是投降让我们谈论除了越南以外的其他事
15、情吧J法拉奇不但没有放弃,反而以守为攻,在貌似气氛缓和的情况下,把话题迅速从“和平”问题上拉回到正题:“基辛格博士,那么关于越南战争你有什么要对我说的?我觉得你从来没有反对过越南战争啊。”一句话顿时就使问题深入了一大步,不觉间已将对方逼到了墙角而基辛格的灾难并没有到此就结束。其后,他居然还在法拉奇的各种近似挑逗的提问中虚荣心膨胀,口无遮拦地说出“自己总是单枪匹马地行事”的话来。这让美国舆论为之哗然,尼克松也气歪了鼻子。在这次世人熟知的采访案例中,法拉奇充分调动着智慧。“直接”里夹杂着“迂回”,“挑逗”中伴随着“引诱”,“陷阱”后紧跟着“逼问”,细致中托衬着从容。每一个问题都在看似无意中步步紧逼
16、,相互独立又配合默契,让对手在不知不觉中完全没有了招架的能力。如果想要她停下前进的步伐、改变进攻的节奏,那就只会把自己引向更加难堪的境地,一如悔不当初的基辛格。此后,基辛格的名声无奈的和法拉奇的采访内容联系在了一起。他始终都觉得,这是他“一生中与媒体打交道的灾难性的一次二三、法拉奇采访提问中的精神光辉“有人说你是中国的赫鲁晓夫”“如果把手枪对准你的太阳穴你会选择谁?”前一个问题是对准邓小平,后一个问题是逼问基辛格。在中国,没有人能够想象得到,这是从一个普通的记者口中说出的话。没有独立的人格,强大的内心,缺少平等观念和自尊意识的人,是决不敢提出这样的问题的。有媒体曾经对法拉奇作出过这样的评价:她的采访就是“一出有情节的戏剧而她自己就在其中扮演着昂首阔步的角色。她的所有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