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自评报告撰写体例、主要验收指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自评报告撰写体例、主要验收指标.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自评三告撰写体例一、实验区基本情况包括实验区的设立时间,保护范围(核心区、重点区及辐射区),文化生态环境(对文化形态的恰当定义),主要保护内容,总体规划中各阶段建设目标等。二、建设措施与成效(一)总体规划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城乡建设规划、生态保护等专门规划衔接情况。(二)承担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的机构履职情况。包括政策配套和制度建设、工作机构和工作机制建设等情况。(三)保护方式与保护措施落实情况。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传承人保护工作,重点区域保护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验设施建设,宣传、展示、展演和传播活动等情况。(四)建设资金投入使用
2、情况。(五)对照总体规划逐项列明落实情况。(六)其他情况。三、创新性与可推广经验(一)实验区建设的创新性(包括结合重大国家战略,助力乡村振兴、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衔接、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等)。(二)建设中的典型经验。四、存在问题与整改措施(一)存在问题。(二)整改措施。五、自评估结论对照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后,得出自评结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主要验收指标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内容对应指标一、基本情况实验区基本情况包括实验区名称、总体规划通过时间、实验区总面积、行政区划范围、人口总量、民族构成及脱贫县(村)数量、脱贫户数量等。自然地理概况包括实验区内的国家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自
3、然保护区等名称及数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认定等。其他文化资源与文化生态概况包括文物保护单位、中国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域旅游示范区等。二、工作保障机制总体规划及实施情况包括总体规划与当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门规划衔接、实验区建设管理机制、总体规划实施进度等。与实验区配套的地方性法规和文件包括配套的地方性法规和文件、配套的地方性法规和文件的执行状况等。建设周期及目标包括总体规划的建设周期、落实建设目标情况等。实验区组织管理制度建设包括工作机制建设
4、、工作机构建设、专家制度建设、社会参与制度建设等。人才队伍保障包括实验区建设专职人员情况、志愿者队伍情况等。实验区建设资金使用管理包括实验区建设资金结构、中央资金使用情况、地方配套资金情况、其他渠道资金情况等。档案管理包括实验区建设档案的建立、档案的管理使用等。三、建设成效传承体验设施包括综合性、专题性非遗馆和非遗传承体验中心、传承所(点)建设数量、配置、活动等。整体性保护包括物质文化遗产、自然生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关系,社区、社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关系,实验区空间区域的整体性保护,实验区良好社会环境的建设等。项目保护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状况、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及四级名录体系建设、项目记录、项目保护成效等。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包括代表性传承人状况、对代表性传承人的支持措施、代表性传承人传承工作及履行义务的情况、代表性传承人的奖励与监督机制等。传承传播工作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教材、进社区等教育传承活动,民俗节庆活动、展示展演活动,理论研究成果及出版、媒体展示等。数字化及数据库建设包括数字化保护、数据库基础设施和设备、数据库管理机制等。四、创新性与可推广性创新性包括结合重大国家战略,助力乡村振兴、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衔接、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等。可推广性建设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