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满汉服制变革及民族融合.docx

上传人:p** 文档编号:922439 上传时间:2024-04-07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9.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代满汉服制变革及民族融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清代满汉服制变革及民族融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清代满汉服制变革及民族融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清代满汉服制变革及民族融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清代满汉服制变革及民族融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代满汉服制变革及民族融合.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尚燧死!段廊泯蝙蛤摘要:满族入关后,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同时缓和汉族人民的反抗,在“断发易服”的前提下,允许存在一定的满汉服制的双轨制,同时其服饰形制必然会受到汉族宫廷原有的服饰形制和先进的纺织、印染、刺绣等技术的影响,从而呈现出民族融合的趋势。关键词:清代;满族;汉族;服制;融合服饰是在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与其生存环境、政治制度、生产生活方式、审美取向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服饰形制一旦形成,被全民族广泛接受之后,会产生一定的惯性。如果通过外部力量强行改变,必然会引起极大的反抗。满清入关后,作为新的统治者,利用政治、军事力量要求汉族人民“断发易服”,同时由于其官方服饰体系尚不健全

2、,加之纺织、印染、刺绣等技术的落后,必然又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吸收汉族原有的服装形制和技术,从而在这一过程中体现出民族融合的趋势。一、满汉服饰传统简述1 .满族传统服饰简述入关前,满族的主要服饰面料为毛皮和纺织品。纺织品多非产自本地,主要通过战争掠夺和边境贸易获得。因为长期居住在寒冷地区,且主要从事渔猎游牧的生产生活方式,因此崇尚窄裤、小袖、短袍、马褂。发饰风俗崇尚半剃半留,结发为辫,方便骑马狩猎。2 .汉族传统服饰简述汉族的主要服饰面料为纺织品,包括棉织品和丝织品。其中棉织品多为平民使用,丝织品多为贵族使用。因为长期居住在中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且主要从事农耕的生产生产方式,因此崇尚宽袍大袖。由于

3、汉民族长期拥有稳定的统治和完备的官僚系统,形成了丰富的宫廷服饰和官服体制。同时,受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影响,成年后,无论男女均有蓄发的习惯。二、清代汉族服饰传统的保留与变革入关之前,满族主要聚居在东北地区,其服制与关内汉人之间有较大的差别。入关后,依靠政权和武力在汉族人民之间推行满族服制。在此过程中,遭到了汉族人民激烈的反抗。1 .断发易服据清太宗实录稿本卷十四记载,后金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召集诸王贝勒,借“金熙宗废弃女真服饰,改服汉人服饰”的历史,告诫各级官员,并下令:“凡汉人官民男女,穿戴要全照满洲式样,男人不许穿宽衣大袖,女人不许梳头缠足。”1据清世祖实录卷十七记载,清军

4、入关(1644年)后,颁布“剃发令”,规定“自今布告之后,京师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尽行剃发。若规避惜发,巧辞予辩,严惩不贷。”2据满清稗史记载,1645年,清军占领江南,再次颁布“剃发令”,规定“自今布告之后,京城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尽行剃发,若规避惜发,巧辞争辩,决不轻贷。”3甚至满清稗史中出现了“闻是时檄下各县,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语,令雍发匠负担游行于市,见蓄发者执而剃之,稍一抵抗,即杀而悬其头于担之竿上,以示众。嗣后剃发担有一柱矗立若旗杆然者,犹其遗制”这样骇人听闻的记载。就刚刚入关、取得政权的满族统治者而言,作为一个在人数上不占优势的少数

5、民族,想要统治人数众多的汉族聚居区,“断发易服”可以说是一个推进民族融合、尽快确立其统治地位的重要手段。但是就长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汉族人而言,原有的服装和穿戴形制可谓积习已久,沿用至今。尤其是“断发”这一条,与汉族人传统上认为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观点完全背道而驰。因此试图直接通过行政诏令而让全民都遵从满族形制的方式可以说是非常粗暴的。如果说在清军入关之前,皇太极下令汉人完全遵从满人的穿戴,尚且可行的话,在入关后,多尔衮等满清贵族还想要在短时间之内强行将汉人的服装和穿戴形制完全改变,显然是不太现实的。各地层出不穷的反抗斗争也证明了这一点。2 .十从十不从面对汉人激烈的反抗,清廷

6、产生了后来广为流传的所谓“十从十不从”政策。这一政策并未见于正史,而是见于清末民初天嘏所著的满清外史。金之俊原为明朝大臣,后来投降清政府时向当时因为顺治帝年幼而实际掌权的多尔衮提出了“十从十不从”的条件,即“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阳从阴不从,官从吏不从,老从少不从,儒从而释道不从,娼从而优伶不从,仕官从而婚姻不从,国号从而官号不从,税役从而语言文字不从。”要求多尔衮必须答应这十条,否则绝不归降。在这十条中,前面八条都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服装形制的问题。正如金之俊在归降时说的那样,“兹事于满洲则无损,于汉人则甚愿”,这一政策对满清统治者和汉族人民而言都是一个在当前局面下的优化选择。在服装形制的改

7、革上,这一政策允许一定的变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满汉之间在断发易服这一问题上的矛盾。三、清代满族统治者服饰的汉化虽然清初统治者坚定地推动断发易服,但是满族作为统治阶层,在一统中原之后,其服饰形制必然会受到汉族宫廷原有的服饰形制和先进的纺织、印染、刺绣等技术的影响。1 .宫廷服饰就宫廷服饰而言,明代的宫廷服饰对清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入关之后,满清作为新的统治者,必须要尽快建章立制,确立其统治的合法性,而宫廷服饰作悬一个重要的政治符号,更是首当其冲。总体来说,清代的宫廷服饰保留了满族传统服饰的基本式样,以长袍、箭袖和批领为基本形制,同时大量吸收了汉族宫廷服饰的元素和纺织绣染技术。皇帝冠服是其中

8、最典型的代表之一。明代的皇帝冠服对清代有很大的影响,具体的表现不胜枚举,比如:皇帝冠服分为礼服、吉服、常服和行服四种,冬夏各置一套;多处绣有代表皇权的龙纹,辅以传统花卉、吉祥文字等常见辅纹;主体服饰颜色采用明黄色;采用传统的“十二章纹”作为皇帝冠服的特殊装饰等。2 .补服补服是明清两代文武百官的重要官服,从形式和内容上都是对前朝的继承,同时在承袭中又有一些变化,但总体来说大同小异。补子有的直接绣在官服之上,有的则先单独绣在某一个布料上,再缝制在官服之上,其中明代的官服更多采用前者,而清代官服更多采用后者。补子用鸟禽代表文官,用猛兽代表武官,其中明代的文官补子多为一对鸟禽,而清代的为单只,武官补

9、子则均为一只猛兽。皇室宗亲用圆形补子,各级官员用方形补子,清代还进一步扩大了圆形补子的适用范围。明代官服为团领衫,前胸补子是完整的一块,清服是对襟褂,前胸的补子是由两块拼接而成。总体来说清代的补子在制作工艺上要更难一些。3 .江南地区先进技术的影响虽然在服装形制上,满清统治者努力保留本民族特点,但是在纺织、印染、刺绣等工艺上,都受到江南地区先进技术的影响。清代在江宁、苏州和杭州三处设立了专办宫廷御用和官用各类纺织品的织造局,通过招揽能工巧匠,将汉族原有的先进技术应用在既有的服装形制之中,这其中不可避免地就会将汉族的审美取向和文化内涵渗透进来。四、清代前期满汉两族的服饰变革所反映的民族融合服装和

10、穿戴形制代表着一个民族深层的文化基因,如果通过武力手段强行改变,即使暂时获得了表面上的配合,在深层文化基因上也很难得到认同。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的汉族男子都断发易服,少量坚持不愿配合的,有的被处死,有的逃亡海外,有的遁入空门。但是到了民国初年,张勋复辟之时组织的“辫子军”甚至是以剪掉辫子为耻辱的。从中我们管窥民族文化心理的发展过程及其强大的惯性。另外,虽然没有政治推动力,先进文化对落后文化还会表现出一定的吸引力和向心力。满族入关后,作为一个长期的游猎民族,在服装形制和相关技术上都相对较为落后。成为统治者之后,会表现出对既有形制和技术的吸收和融合。参考文献:1辽宁大学历史系整理,清太宗实录稿本,辽宁:辽宁大学历史系,19782觉罗勒德洪等,清世祖实录,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53陆保璇辑,汪庆祺、汪德轩校订满清稗史,(台湾)文海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历史 > 中国史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