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原来很精彩——评《大明状元》《大清状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举原来很精彩——评《大明状元》《大清状元》.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科举原来很彩_评大明状元大W状元笔者原本对科举制度所知寥寥,更谈不上什么兴趣。但一个偶然的机会,读了齐鲁书社出版的大明状元大清状元(王离京著)两书之后,却有了一种不忍释卷的感觉,不由由衷感叹:古代的很多状元进士们原来很可爱,科举制度原来很精彩!大明状元大清状元的写作体例,是对明清两代科举产生的全部状元(对个别缺乏史料记载的状元,则以同科一位著名进士代之,状元做存目式介绍)按科举考试科别逐人予以介绍,每人独立成篇。可以说,这是两部全景式介绍明清科举制度的读本。以这样的方式解说科举制度的读物是比较少见的。跟一般的历史读物不同,大明状元大清状元不是资料式、索引式的人物介绍,而是以作家的视角、文学的笔
2、法、现代的叙事方式、幽默活泼的语言,对明清状元进士们的人生际遇、科举趣闻、从政经历等等进行了有趣生动的演绎。其间,自然地揉进了对科举制度、古代官制、行政体制等方面知识的介绍。同时,对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著名的历史人物以及状元进士们的官场成败等有一些精彩独到的见解和评价,这更是一般历史读物所不能企及的。读过大明状元大清状元之后,感觉这两部书有以下几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弘扬正能量曾经以为,封建官僚多为欺压百姓、搜刮民脂民膏的贪官污吏。但大明状元大清状元告诉我们,事情并不完全是这个样子的。在明清的状元进士当中,虽然有严嵩、周延儒、于敏中、徐郁这类奸臣贪官,但那只是少数,并不是这个群体的主流。在这个
3、群体之中,好人好官还是占多数的。他们中间,不乏忧国忧民、廉洁奉公、一身正气、无私无畏的忠臣义士。比如忠忱报国、“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比如铁骨铮铮、百折不挠的“官二代”杨慎,比如敢于坚持原则、反对皇家强拆”的商辂,比如敢对慈禧修建形象工程说不、堪称中国石油工业鼻祖的曹鸿勋,比如夙夜在公以身殉职、从而被万民敬仰的好知府王仁堪等等,数不胜数。这些状元进士们,大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践行者。他们在勤奋敬业、恪尽职守的同时,十分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其人格之高尚令人敬仰。比如宁折不弯、以“让墙诗”故事流传后世的忠孝状元舒芬,比如拾金不昧、宁可延误考期也要找到失主的彭教,比如两袖清风、宁可让夫人摆地
4、摊也不取不义之财的张元怀,比如尽心侍奉父母、孝心感天动地的史大成,比如抗日战争期间任凭侵略者威逼利诱、坚决不做汉奸的末代状元刘春霖等等。从他们的身上,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力量。这些状元进士们的身上发生过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艰辛求学故事。像明代的刘俨、唐皋、刘理顺,清代的刘子壮等状元,都是埋头苦学二十几年、甚至是三十多年,方才功成名就。拼搏奋斗十几年的金榜题名者,更是大有人在。他们那种矢志不渝、永不言弃的进取精神,读来不由让人为之动容。要做成一件事情,没有一种精神、一份恒心,是很难取得成功的。抛开其它因素不谈,这些状元进士潜心求学的坚持和毅力,应该可以当做青年学子们的励志榜样。
5、二、展示生动立体的科举制度因为读这两部书的关系,笔者翻阅了一些关于科举制度的资料。发现,长期以来,关于科举制度一直以负面评价居多。近年来,正面评价渐渐有了一些,但声音不够响亮、力度也不到位。大明状元大清状元虽然不是专门的学术著作,但却从另外的角度,告诉了我们一个不一样的、生动立体的科举制度。结合明清状元进士们生平事迹的描述,作者巧妙地揉进了古代科举制度、包括古代官制相关知识的介绍。比如科举制度的体制、分级考试的做法、监督制约措施、以及官吏任用机制等等。而这种介绍,是寓于一个个有趣的科举故事之中的。比如对于古代科举考场有关情况的介绍,见于明代天顺七年考场重大火灾事故的讲述中。明清一些制约科场舞弊
6、的制度规定,则结合当时的一些重大科举弊案顺势带出。于是,“贡院”“号舍”“乡试”“会试”“入闱”“誉录”“正科”“恩科”等科举考试术语,读来便不再生涩枯燥,而变得活泼生动起来。科举制度纵然存在着一些这样那样的弊端,比如僵化封闭官本位等等。但我们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不能脱离这些事件和人物所处的历史环境,更不能以如今的眼光和价值观去衡量和苛求古人。科举制度在普及教化、倡导公平竞争精神、增强社会活力、促进尊重教育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通过科举制度,也确实选拔出了一大批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张居正、王阳明、罗洪先、申时行、翁同稣、张之洞、曾国藩、梁诗正等这些如雷贯耳的历史名人,就是他们中间
7、的杰出代表。三、别具一格的历史视点撰写历史人物的事迹,自然无法避免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更何况,作为历史知名人物,明清很多状元进士原本就是一些历史事件的始作俑者或者是重要参与者。在大明状元大清状元中,对于相关的历史事件,作者不是泛泛而谈,或者人云亦云,而是有自己精辟独到的见解点评。看得出,这都是作者独立思考所擦燃的思想火花。这一点,是这两部书与一般历史读物的又一个不同之处。作者认为,一些历史人物的性格,往往决定了一些历史事件的走向。对于张居正的宦海沉浮、是非成败,作者从他的性格心理方面,进行了一番分析评价。至于翁同稣与李鸿章之间的纠葛,作者更是形象地写道:出于个人恩怨,对于翁同稣这样的名臣
8、来说,也有“凡是李鸿章拥护的,我就反对;凡是李鸿章反对的,我就拥护“,甚至不惜损害国家利益的小肚鸡肠。很少从人性的角度分析问题,是很多历史读物的通病。而赞颂人性光芒、鞭笞人性劣根的笔触在大明状元大清状元中却比比皆是。对于李自成造反、太平天国起事这样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作者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这其中既有“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合理性、正当性成分在,但在他们造反成事之后,却难逃跟当初逼他们造反的贪官污吏沦落为同类、甚至比他们更坏的宿命。用作者的话说,这也许就是历史的局限、时代的局限、认识的局限吧。四、职场打拼的有益借鉴从两书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长期供职于行政管理岗位。这样的工作
9、经历,使作者对官员的仕途成败,有一种天然的职业敏感。对于状元进士们官场沉浮的评论,可以说是大明状元大清状元最为有趣之所在,通俗幽默又充满人生智慧,颇具菜根谭之风韵。作者认为,有些很有才的状元进士之所以仕途屡屡受阻,不少是出于性格原因,不能简单地归结于官场黑暗腐败。永不妥协的性格可以赞美,但却不能简单效仿,尤其是对于公职人员而言。作为公职人员,免不了要同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包括上下级、同事、服务对象等等。如果一根筋认死理,同谁也商量不成事,那自然很难在官场上混。作者的类似评论,几乎随处都可见,精当而发人深思。在谈及明代状元申时行之所以比他的前任张居正下场好的时候,作者这样说:“这位申状元,其实是
10、一个比较适应体制的明白人而已。”而张居正之所以身后遭到清算,是由于他性格过于张扬、太把自己当回事儿。作者又这样评价明代状元李旻:“业务比较熟练,是个事务型、执行型的干部。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就是他的领导才能和开拓创新意识不足,所以,他没有担任过重要岗位的领导J这样的评论,读来自然让人有所启迪。通过明清状元进士们仕途成败的评论,作者大约是想让读者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学会一些生存的本领和技巧。作者的意思是,在权势面前,虽然不可一味依附献媚、谨小慎微不敢担当,但也不必锋芒太露、过于出头。对于普通人来讲,如果不能改变环境,那就要想办法去适应它。学会适当忍让、以退为进、养精蓄锐,未尝不是一种有效的处事方
11、式。五、风趣幽默的语言风格在阅读大明状元大清状元过程中,我常常会不由自主地笑出声来一语言的风趣幽默,是这两部书的又一大亮点。“开门状元坐了过山车”“一头肥猪引发的背叛”“状元名字成了二皮脸”“官二代的骨头也够硬”“状元夫人摆地摊”“状元也有一担挑”“又见状元双黄蛋”“河豚不能胡乱吃”“北漂状元萧锦忠”“当了状元做丈人”,光从书中各篇的这些小标题看,读者基本就可以想象出这两部书的语言风格。明代著名才子唐伯虎(唐寅),因为考试作弊被取消了所有功名资格。作者对此如此评论:“有人说他是自此看破红尘淡泊功名,不再涉足科场。又不对了,其实他是有了严重的不良行为记录,没法再去应考了。做人以诚信为本,参加国家
12、考试的时候可不能瞎胡来,这是唐伯虎留给我们的教训。”“文品高未必等于人品优,人品劣也不等于没有才。才高品劣的人一旦有了机会和市场,耍奸使坏的技术含量,比常人就要高出很多,危害也就更大。这也提醒我们,防止有才的坏人上台当政,是一件更难也更重要的事情。”这是作者对于严嵩的评论。对于一些流行的俗语和网络热语,作者也能信手拈来,应用裕如。比如评论一个在考场上胡作非为的考生时,作者这样写:“大家都搞不懂这人为啥这么牛,难道他爸是李刚吗?”这样的语言风格,很适合当今的年轻人阅读。另外,这两部书中的每篇故事,篇幅都不长,大都在两千字以内,读完一篇也就需要几分钟,并且各篇之间基本没有前因后果的限制。在快餐化阅读大行其道的当下,是不是作者也考虑了这方面的因素,不得而知。人无完人,书也一样。大明状元大清状元尽管总体不错,但也是有一些瑕疵的。比如过于讲究篇幅整齐统一,限制了一些篇目内容的展开;有的人物事迹不够饱满立体;对有些历史事件只是一笔带过、缺乏深入剖析;有些语言文字还可再加精雕细刻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