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输血严重危害预案.docx

上传人:p** 文档编号:92543 上传时间:2022-12-2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预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预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预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预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预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预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预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预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预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预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控制输血严重危害预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控制输血严重危害预案1制定目的建立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有效预防与处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防止输血传染疾病的进一步传播和追溯疾病源,减少与预防血液输注无效。2适用范围全院临床输血科室3主要内容3.1定义:输血严重危害(SeriousHazardsofTransfusion,SHOT)包括输血传染病、输血不良反应和输注无效。3.2输血危害控制措施:3.2 .1血液:临床用血来源于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采供血机构,不自行采血,自体输血除外。3.3 .2输血器:输注血液一律使用一次性带过滤装置的符合国家标准的输血器。3.2.3医护人员:3.2.3.1 培训:监测输血的医务人员需经过培训,能识

2、别潜在的输血不良反应症状。3.2.3.2 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提倡科学合理用血和自体输血。3.2.3.3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患者输血前应做好经血传播疾病项目(肝功能、乙肝两对半、抗-HCV、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等)的检测,并保存相关原始资料。32.34对输血前经血传播疾病检测项目(肝功能、乙肝两对半、抗-HCV、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等)为阳性结果的患者,主治医生应及时告知患者和亲属或监护人。检测结果和对患者的谈话内容、时间、患者或其亲属签名等应记录在病历中。3.2.3.5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临床用血发血单(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准确无误后方可输血。3.2.3

3、.6密切观察输血过程,及时发现输血不良反应,并积极进行抢救处理。3.2.4输血科:3.2.4.1血液入库、发放和输血过程中应认真核查血液标签、血液外观、血袋封口及包装等,严格执行输血相关操作规程。3.2.4.2贮血冰箱内严禁存放其他物品,每周消毒一次,冰箱内空气培养每月一次。3.2.4.3输血前必须做不规则抗体筛查实验。3.2.44献血员和受血者标本依法至少保存7天,以便出现输血反应时重新进行检测。3.2.4.5加强医院消毒与清洁管理,明确规定消毒与清洁的区域,保持工作区域卫生符合国家相应要求。3.2. 4.6一次性使用输血器具等物品使用后及时按医疗废物管理规定消毒焚毁。3.3输血不良反应的识

4、别与处理:处理输血不良反应,首先查明原因,明确诊断。一旦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路,并完整地保存未输完的血液和输血器材待查。3.3. 1非溶血性发热反应3.3.1.1症状:发热反应多发生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1-2小时内,往往先有发冷或寒战,继之出现高热,体温可高达38oC-41oC,可伴有皮肤潮红、头痛、恶心、呕吐、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一般不伴有血压下降。发热持续时间不等,轻者持续1-2小时即可缓解,缓解后体温逐渐降至正常。3.3.1.2处理3.3.1.2.1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器,以生理盐水保持静脉通路通畅。331.2.2立即对症处理,保暖、解热、镇静。3.3.1.2.3

5、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每15-30min测体温、血压一次。3.3.1.2.4若患者仍需输血,应改输白细胞红细胞或洗涤红细胞。3.3.1.2.5将输血器、剩余血连同贮血袋一并送检。3.3.1.3如停止输血并经对症处理2h后,病情未缓解甚至加重者,应考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及时抢救,处理程序见3.4o3.3.2过敏反应3.3.2.1症状:过敏反应大多发生在输血后期或即将结束输血时。3.3.2.1.1轻度反应:输血后出现皮肤瘙痒,局部或全身出现尊麻疹.3.3.2.1.2中度反应:出现血管神经性水肿,多见于颜面部,表现为眼睑、口唇高度水肿,也可发生喉头水肿,表现为呼吸困难,两肺可闻及哮鸣音。3.3.2.1

6、.3重度反应:发生过敏性休克3.3.2.2处理根据过敏反应程度给予对症处理3.3.2.2.1轻度过敏反应:减慢输血速度,给予抗过敏药物,用药后症状缓解可继续输血。3.3.2.2.2中、重度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通知医生,根据医嘱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0.5-1毫升或静脉滴注地塞米松等抗过敏药物。3.3.2.2.3呼吸困难者给予氧气吸入,严重喉头水肿者行气管切开。3.3.2.2.4循环衰竭者给予抗休克治疗3.3.2.2.5监测生命体征变化。3.3.3溶血反应3.3.3.1症状:典型症状是输入10-15ml血液时,即可出现头部胀痛,面部潮红,恶心、呕吐,心前区压迫感,四肢麻木,腰背部剧痛等反

7、应,随进展患者会出现黄疸、血红蛋白尿,同时伴有寒战、高热、呼吸困难、发给和血压下降,甚至急性肾衰竭、高钾血症、酸中毒,严重者可致死亡。麻醉中的手术患者唯一的早期征象是伤口渗血和低血压。3.3.3.2处理3.3.3.2.1立即停止输血,通知医生,更换输液器,以生理盐水保持静脉通路通畅。33.322保持呼吸道通畅,高浓度面罩吸氧。3.3.3.2.3遵医嘱迅速给予补充血容量、应用升压药、碱化尿液等药物治疗。3.3.3.2.4双侧腰部封闭,肾区热敷,保护肾脏3.3.3.2.5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尿量变化,发生急性肾衰行透析治疗。3.3.3.2.6DIC的防治。3332.7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立即通知输

8、血科,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3.3.4细菌污染3. 3.4.1症状:一般在输注开始后迅速出现症状,也可延迟至数小时后发生。表现为突起高热寒战和低血压。3.3. 4.2处理1.1 .4.2.1尽早联合用大剂量、强效、广谱抗生素。3.3 .4.2.2加强支持疗法。3.3.4.2.3及时采取抗休克、防治DlC与急性肾功能衰竭措施。3.3.5输血科的查证处理出现以上输血不良反应输血科需进行以下查证处理:3.3.5.1查看床旁和实验室记录,核对临床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排除患者或者血源错误。3.3.52对原血液标本进行血型、不完全抗体及交叉配血试验复检,抽取剩余血

9、液送输血科重新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3.3.5.3怀疑溶血反应3.3.5.3.1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3.3.5.3.2另外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含量、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33.53.3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必要时重复检查。3.3.5.3.4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3.3.5.4怀疑由细菌污染引起的输血反应3.3.5.4.1观察血袋剩余血液的物理性状:如有无浑浊、膜状物、絮状物、气泡、溶血、红细胞变暗紫色、血凝块等,有上述情况之一均提示有细菌污染的可能。3.3.5.

10、4.2取血袋剩余血液直接涂片或离心后涂片镜检,找污染细菌(阴性不能排除细菌污染)。3.3.5.4.3取血袋剩余液和患者血液,进行细菌培养鉴定。3.3.5.4.4对输血者进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如中性粒细胞与输血前相比明显增多,对诊断有帮助。3.3.6上报处理:3.3.6.1受血者如发生疑难的严重输血不良反应,经治医师应请示上级医师并及时报告医务科,由医务科协调各临床科室对受血者进行联合诊治。3.3.6.2输血完毕,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主管医生及时通过医疗安全事件上报系统上报。3.4输血传染疾病3.4.1 经血传播疾病的等级、调查和报告3.4.1.1当出现或怀疑输血感染病例时,经治医师应及时向本科

11、室主任或负责人报告,并及时书面报告医务科、医院感染管理科和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3.4.1.2医务科接到报告后,组织医院感染管理科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处理分析,查找原因,并做好相关资料的登记,采取有效控制措施。3.4.1.3医务科写出调查报告,认真总结经验,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同时及时上报枣庄市中心血站处理。3.4.1.4患者在接受输血治疗一段时期内出现输血传染病症状,如病毒性肝炎、艾滋病、梅毒等,除向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报告外,还应向枣庄市中心血站书面报告。3.4.1.5对可能因输血感染疾病产生医疗纠纷或法律诉讼,应保存好相关资料,与相关部门协调积极应对。3.4.2处理办法:3.4.2.1输血传

12、染疾病发生者,从采供血机构和用血机构追溯传染源头。3.4.2.2核查相关献血者资料及相同受血者感染情况。3.4.2.3检查受血者输血前传染病指标检查情况。3.424传染病的上报:按传染病信息上报管理规范执行。3. 5血液输注无效血液输注无效在临床上主要指血小板输注无效(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转上级医院治疗)。3.5. 1预防5.1.1输注H1.A配合的血小板3.5.1.2用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选择捐献者血小板3.5.1.3输注随机单采的血小板3.5.1.4去除浓缩血小板中的白细胞3. 5.1.5紫外线照射血小板制品3.5.1.6酸处理血小板3.5. 1.7其他,如大剂量免疫球蛋白的应用、免疫抑制

13、剂的应用及血浆置换等。3.6. 2处理3.7. 2.1非免疫因素引起的血小板输注无效3.8. 2.1.1发热、感染、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大出血等原因引起的通畅采用加大血小板输注剂量。3.9. 2.1.2使用两性霉素B的患者在给药2小时以上再输注血小板可减轻无效输注。3.10. 2.1.3脾亢进患者可以通过缩短学校输注间隔时间提高止血效果。3.11. 2.2免疫因素引起的血小板输注无效3.5.2.2.1做血小板抗体和H1.A抗体筛选:如存在血小板抗体进行血小板配型,输注相应血小板抗原阴性的单采血小板;如H1.A阳性进行H1.A配型,输注H1.A相合单采血小板。3.5.2.2.2去除血小板中的白细胞,预防新的H1.A抗体产生3.5.2.2.3输注经紫外线照射后的血小板3.5.2.2.4输注喳琳处理的洗涤血小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检验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