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碳源对一体化厌氧氨氧化反应器脱氮性能的影响.docx

上传人:p** 文档编号:93739 上传时间:2022-12-2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机碳源对一体化厌氧氨氧化反应器脱氮性能的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有机碳源对一体化厌氧氨氧化反应器脱氮性能的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有机碳源对一体化厌氧氨氧化反应器脱氮性能的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有机碳源对一体化厌氧氨氧化反应器脱氮性能的影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有机碳源对一体化厌氧氨氧化反应器脱氮性能的影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有机碳源对一体化厌氧氨氧化反应器脱氮性能的影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有机碳源对一体化厌氧氨氧化反应器脱氮性能的影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有机碳源对一体化厌氧氨氧化反应器脱氮性能的影响.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有机碳源对一体化厌氧氨氧化反应器脱氮性能的影响.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有机碳源对一体化厌氧氨氧化反应器脱氮性能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机碳源对一体化厌氧氨氧化反应器脱氮性能的影响.docx(9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有机碳源对一体化厌氧氨氧化反应器脱氮性能的影响试验通过在进水中投加有机碳源(白糖),研究有机碳源对一体化厌氧氨氧化反应器脱氮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说明:进水COD浓度对一体化厌氧氮氧化反应器脱氮性能产生明显的影响。当进水中COD浓度约为50mg1.时,即可导致系统总氮去除率大幅度下降,出水总氮去除率由不添加COD的87.8%降至76%,氨氮去除率由不添加COD的98.8%降至85%;当进水CoD浓度上升至约IOOnIg/1.时,出水总氮的去除率由不添加COD的87.8%降至69%,氨氮去除率由不添加COD的98.8%降至77%;当进水COD浓度约为100mg1.时,并将调节槽曝气量由原来的041

2、.min增至0.61.min,系统出水水质明显得到优化,总氮去除率恢复到未投加COD时的水平。有效地控制一体化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内有机碳源的量,能明显地提高系统的脱氮效果。以PlanctomycetesCandidatusBrodaciaCa.KUenenia、Ca.Anammoxoglobus和Ca.Jettenia为代表的一类细菌能够在缺氧环境中以氨氮及亚硝态氮为底物,并将其转化为氮气。基于厌氧氨氧化细菌所开发的厌氧氨氧化工艺包括二段式厌氧氨氧化工艺和一体化厌氧氨氧化工艺,由于实际污水中不可防止地存在着有机碳源,故而有机碳源对厌氧氨氧化工艺的影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说明,有机碳源对二段

3、式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具有一定的影响,过高浓度有机碳源的存在将严重抑制厌氧氨氧化菌的活性及厌氧氨氧化过程的开展,从而降低了厌氧氨氧化工艺的脱氮性能。而有机碳源对一体化厌氧氨氧化工艺影响的研究甚少,因此研究有机碳源对一体化厌氧氨氧化工艺的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试验通过采用一体化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研究不同有机碳源浓度下对其脱氮性能的影响及其机理,从而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参考。1材料与方法1.1 试验装置本试验装置采用上流式厌氧氨氧化反应器(见图1),主体构造由有机玻璃制作而成,其主要包括主反应器、调节槽、温控系统和气体收集系统等。图1一体化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示意图1 .配水桶;2.调节槽;3.反应器主

4、体;4.外循环水控制系统;5.集气装置;6.PH传送器;7.鼓风机;8.折流板;9.微孔曝气头;10.PH传感器;I1.搅拌机;12.酸液桶;13.外层保湿夹层;14.取样口;15.转子流量计;16.溢流管;17.出水管;P1.进水泵;P2.循环泵;P3.酸液投加泵其中,主反应器尺寸为9cm义9cmX74cm(长X宽义高),有效容积为5.51;调节槽内径举二12.5皿、高革=20cm0主反应器侧面设置4个取样口,主反应器内设置污泥折流板,防止污泥随着上升水流或反应产生的气体排出反应器,同时起到泥水分离的作用;主反应器外层设置保温夹层,由温控系统为反应器持续提供保温循环水,循环水从反应器底部进入

5、夹层,再从反应器顶部返回温控系统。反应器运行时,进水泵将配水桶废水打入调节池中,调节池内设置PH在线传感器、搅拌机,系统出水于顶部出水口溢流而出。1.2接种污泥及试验用水本试验接种污泥中,短程硝化污泥为好氧活性污泥经驯化而来,活性污泥取自*理工大学雁山校区污水处理膜反应池(CMBR)活性污泥;厌氧氮氧化污泥取自实验室已培养的厌氧氨氧化污泥。试验采用人工模拟废水,其组分如下:(NH4)2SO4、KH2P04、NaHC03按照所需配水的浓度投加,CaC122H20为0.113g1.MgS047H20为0.lg1.,微量元素I为0.5m1.1.,微量元素II为lm1.1.,营养元素I和营养元素II主

6、要组成及浓度参照Zhang等的文献投加。1.3反应器启动一体化厌氧氨氧化反应器中的污泥由已完成驯化的短程硝化污泥及厌氧氨氧化污泥开展混合而成。试验采用0.4mol1.硫酸、0.5mol1.碳酸氢钠/碳酸钠调节反应器内PH值在7.57.6范围,试验进水的总氮负荷设定为0.3gN(1.d)左右,保温循环水控制系统内水温大约为321,调节曝气量为041.min0本试验采用在人工配水中投加白糖的方式增加废水的COD浓度,为了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至少收集反应器稳定运行15d以上的数据。本试验共分为三个阶段,进水水质情况见表1。完成上述三阶段试验后,开展二批次验证试验。每个验证试验分别运行72h,每隔8

7、h取样测定反应器出水水质状况。验证试验一:进水的化学需氧量(COD)浓度设为100mg1.,在进水中补充亚硝态氮50mg1.,观察增加亚硝态氮后,反应器出水各项氮素指标的变化情况,以验证存在CoD时,反硝化反应对一体化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影响。验证试验二:此试验继验证试验一开展,进水的COD浓度设为IOOnIg/1.,同时将调节槽曝气量增至061.min,观察反应器出水各项氮素指标的变化情况,以验证存在COD时,异养菌在此过程中对一体化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影响。1. 4分析指标及方法PH值采用型号为JENCO6010便携式PH仪开展测定;溶解氧(DO)采用型号为HQ30D便携式溶解氧分析仪开展测定

8、;COD、总氮(TN)、硝态氮、亚硝态氮和氨氮均采用国家标准方法开展测定。2结果与讨论1.1 有机碳源对一体化厌氧氨氧化反应器脱氮性能的影响试验运行共计21d,3个试验阶段的反应器进出水水质变化情况见图2至图5。由图2可见,在第一阶段中,进水不添加COD,反应器运行条件与稳定运行时保持一致,进水的氨氮浓度约为255.7mg1.,出水的氨氮浓度约为3.Omg/1.,氨氮的去除率高达98.8%;在第二阶段中,进水氨氮浓度约为258.lmg1.,进水投加COD约为50mg1.,投加COD后,出水氨氮浓度快速上升,并最终维持在34mg1.左右,氨氮的去除率降至85%左右;在第三阶段中,进水氨氮浓度约为

9、254.9mg1.,将进水COD浓度提升至100mg1.,出水的氨氮浓度也迅速升高至58mg1.,氨氮的去除率仅为77%o由图3可见,试验过程中进水的亚硝态氮浓度维持在1.52Omg/1.,3个阶段出水的亚硝态氮浓度均在02mg1.之间波动,但总体维持在1.OIng/1.左右,说明COD浓度的变化对出水的亚硝态氮浓度并没有造成太明显的影响。由图4可见,试验过程中出水的硝态氮浓度与进水的CoD浓度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在第一阶段中,进水的CoD浓度为OnIg/1.,出水的硝态氮浓度约为28mg1.,ATN/ANO-3约为8.2,与理论值接近;在第二阶段中,进水COD浓度为50mg1.,出水硝态氮浓

10、度约为25mg1.,ATN/ANOT约为8.2,反应器运行情况与第一阶段较为接近;在第三阶段中,将进水的COD浓度提升至100mg1.时,出水硝态氮浓度则迅速降低至20.5mg1.,ATN/AN0-3上升至9.1。分析原因认为:硝态氮浓度的变化可能是由于反应器内本身处于相对厌氧的环境,增加CoD浓度之后,增强了内源反硝化反应,促进了硝态氮的消耗。由图5可见,试验过程中随着进水COD浓度的增加,反应器出水的TN浓度逐渐升高,TN去除率呈下降趋势。在第一阶段中,进水TN浓度约为257.9mg1.左右,出水TN浓度约为32mg1.左右,TN去除率约为87.8%;在第二阶段中,进水TN浓度约为2602

11、mg1.,出水TN浓度上升至60mg1.,TN去除率降低至76%;在第三阶段中,进水TN浓度约为257.3mg1.,出水TN浓度则上升至80mg1.,TN去除率下降至69%o通过比照图2和图5可以看出:出水TN浓度的变化趋势与氨氮浓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说明出水氨氮浓度的上升是出水TN浓度上升的主要原因。在进水COD浓度上升的情况下,出水氨氮、TN浓度也随之升高,可能的原因主要有:反硝化消耗了系统内的亚硝态氮。由于反应器内处于一个相对缺氧的环境,COD浓度的增加使得反硝化作用增强,消耗了部分的亚硝酸盐与硝酸盐,导致厌氧氨氧化阶段可供利用的底物减少,最终导致氨氮的去除率进一步降低;异养菌消耗了系

12、统内的溶解氧。由于反应器中尚存部分异养菌,进水中增加的CoD浓度给异养菌提供了养料,异养菌的作用消耗部分溶解氧,致使短程硝化过程受到抑制,氨氮转化率降低。1.2 有机碳源对一体化厌氧氨氧化反应器脱氮性能影响的机理2. 2.1验证试验一验证试验一是在上述3个阶段后开展,试验开始前,反应器出水水质情况见图5,验证试验一开始后反应器进出水水质变化情况见图6至图9。由图6可见,进水的氨氮浓度约为252.8mg1.,随着试验的开展,出水的氨氮浓度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从开始时的58mg1.逐渐降至34mg1.,氨氮的去除率从77%逐渐升至86%。由图7可见,进水的亚硝态浓度约为50.6mg1.,随着试验

13、的开展,出水的亚硝态氮浓度则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从开始时的0.9mg1.逐渐升至20mg1.左右。由此说明,在进水中补充亚硝态氮将有利于氨氮的进一步去除,进而确定反硝化过程是增加CoD后氨氮去除率下降的原因之一,该过程消耗了系统内部的亚硝态氮,进而限制了厌氧氨氧化过程的开展。由图8可见,与第三阶段进水未添加亚硝酸盐的运行情况相比,验证试验一出水硝态氮浓度明显升高,从开始时的20mg1.升至27mg1.左右,接近第一阶段水平。由图9可见,总氮的去除情况相对稳定,由于进水中添加了亚硝态氮,进水总氮浓度升高到了304mg1.,出水的总氮浓度与未添加亚硝态氮之前差异不大,均在80mg1.左右,但出水总

14、氮的去除率从原来的69%升至73%左右。2. 2.2验证试验二验证试验二在验证试验一后继续运行,调节槽曝气量由原来的0.41.min上升至0.61.min,但进水中不再补充亚硝态氮。验证试验二反应器进出水水质变化情况见图10至图13o由图10可见,进水氨氮浓度约为2536mg1.,随着试验的开展,出水氨氮浓度快速下降,反应器运行40h后,氨氮浓度降低至2.8mg1.,之后一直稳定在2mg1.,氨氮去除率从86%迅速升至98.9%o由图11可见,进水的亚硝态氮浓度约为1.7mg1.,增加曝气量后,出水的亚硝态氮浓度迅速降低,由原来的20mg1.迅速降至3.8g1.,并趋于稳定。由图12可见,进水

15、的硝态氮浓度约为08mg1.,增加曝气量后,出水的硝态氮浓度变化幅度不大,基本稳定在28mg1.,ATN/ANO-3约为8.0,基本接近于理论值。由图13可见,进水的总氮浓度约256lmg1.,增加曝气量后,出水的总氮浓度随着反应的开展迅速降低,并最终稳定在34mg1.,总氮去除率从73%迅速升至86.5%,反应器运行效果基本恢复到未添加COD时的水平。由此可见,进水添加CoD促进传统反硝化以及异养菌消耗溶解氧,是一体化厌氧氨氧化反应器脱氮性能下降的原因,其中异养菌消耗溶解氧,进而造成反应器内溶解氧缺陷,抑制了短程硝化过程的开展,是反应器恶化的主要原因。在进水中补充亚硝态氮能够改善反应器的运行

16、情况,但效果不佳,出水的氨氮浓度仍到达34mg1.左右,反应器总氮的去除率仅为73%o在调节槽中增加曝气量后,出水的氨氮浓度迅速下降至3mg1.,总氮去除率上升至86%,与未添加COD时的脱氮性能基本一致。综上所述,一体化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对高浓度CoD较为敏感。当进水COD浓度约为50mg1.时,即可导致系统总氮去除效果大幅度降低,当将进水COD浓度提高至100mg1.时,出水总氮去除率仅为69%o造成反应器出水总氮去除率下降的原因主要是:投加CoD后,反应器内异养菌活性增强,部分异养菌降解CoD而消耗溶解氧,导致亚硝化过程溶解氧缺失,抑制了亚硝化过程的开展,进而抑制了厌氧氨氧化过程的开展,从而造成出水氨氮浓度上升。此外,由于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 > 自然科学论文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