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理论及其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知行为理论及其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认知行为理论及其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社会工作理论及其应用认知行为理论及其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认知治疗和行为治疗源自于不同的理论脉络。行为治疗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其经典的理论基础为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行为治疗聚焦于改变偶发事件和行为,并认为行为包含认知,认知作为后果,是被诱发的,可以通过改变行为来改变他们。而认知理论则关注在想什么、怎么感觉和怎么行动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思维决定了我们的情绪,情绪进一步决定行为。认知行为治疗则是两者整合的结果,聚焦于改变伴随行为的想法和感受,但并不把两者看作改变行为前的准备。虽然认知治疗和行为治疗已从不同的理论脉络进入社会工作领域,但认知行为治
2、疗作为两者整合的一种治疗程序则被更广泛的运用于社会工作领域,并成为社会工作理论的一个重要脉络和治疗方法。一、认知行为理论的主要观点认知行为治疗涵盖了众多实践模式,其理论脉络也略有不同,理论概念亦是多种多样,包括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贝克的认知治疗、艾利斯的理性情绪治疗等。限于篇幅,本节重点介绍与认知行为理论密切相关的理论概念,主要包括认知的三个层次和ABC情绪理论框架。1 .认知的三个层面认知包括各种心理现象和活动过程,如意识、知识、智力、思维、想象、规划、创意、理性、推论、概念化、分类、归属、象征化、幻想、梦想等,也包括知觉、记忆和注意等
3、高级心理活动。正因为认知牵连甚广,并对人类处理信息和构建生活起重要作用,所以从认知的角度介入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认知学派认为,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三者中,认知在情绪和行为之间起中介和协调作用。认知对行为的解读直接影响个体是否采取行动。KUehIWein认为,认知包含三个层面:最表面的自动思维、更为深层次的条件性假设和最深层次的图式或核心信念。自动思维是个体没有经过选择和思考而在大脑中自动出现的想法、感受和观念。它的出现往往是无意识的、迅速的、不可察觉的。个人错误的想法、非理性的思考以及错误的认知等都可能存在于无法察觉的、无意识的自动思维中。因此,在心理障碍中,自动思维往往是负面的、不正确的、错误的
4、、非理性的、扭曲的。这种错误的认知包括专断的推论、选择性抽象、过分概括化、夸大和贬低、个体化。图式指的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主要涉及个体如何看待他们对人、世界、事件和环境的信念和假设。图式决定了个人在做信息选择和决策时的偏好和倾向。每个图式都有一个存在于思想中且和信念系统有关的强情绪因子,并决定了个体如何根据信念而采取行动。图式是从别人那里获得的,且获得的时间不同,其重要性取决于这个人的重要性。图式一旦形成,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图式或潜在的认知结构影响受助者对经历的看法,并在思维上形成混乱的基础。2 .ABC情绪理论艾利斯提出了一个认知的“ABC情绪理论框架”,A代表真实发生的事件,B代
5、表个人对事件的认知,C代表情绪反应或情绪结果。ABC理论认为,并不是真实发生的事件(八)决定了情绪反应(C),而是个人对事件的认知(B)导致了情绪反应(C)。该理论认为个人对事件的认知起着重要的中介和协调作用,人们如何看待事件决定其情绪反应和随之而来的行为。如果个人对事件的发生有正确的认识,那么他的情绪和行为将是正常的,反之则会出现错误的情绪和行为。根据ABC理论,在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干预时,首先需要处理个人对事件的认知(B,尤其是错误认知),从而形成新的认知和信念,这样才会出现新的情绪反应或结果。因此,治疗者应致力于改变受助者对事件的错误认知,纠正功能失调的思维,并从更深层次揭示隐藏在其背后的
6、潜在图式。二、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1.认知行为理论的实践原则实践原则建立在前述概念框架的基础上,认知行为治疗着重于改变认知和行为,在此之前需要澄清和辨识出造成偏差行为或扭曲认知的前导因素,以新的认识方式去思考和应对,从而化解问题行为。在治疗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往往扮演着陪伴者和教育者的角色。(1)界定服务对象问题的原则。服务对象的问题不是固有的。根据认知行为理论,服务对象的问题是由错误认知或偏差行为引起的。问题的产生并不是服务对象本身的问题,需要从其认知和行为出发,探寻问题所在。另外,社会学习理论指出,服务对象的问题及行为都是学习得来的,所以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和纠正行为和问题。问题的外
7、在性与内在性。在认知行为理论看来,服务对象的问题既是外在行为层面的问题,也是内在认知层面的结果。一方面,个人习得的错误行为习惯可能引起他们产生错误的认知,从而造成错误的行为模式。另一方面,习惯性思维也可能造成个人产生错误的认知,以致其无法作出正确的行为。因此,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社会工作者不仅需要修正服务对象错误的行为习惯,还要纠正其错误的认知。服务对象及其处境的差异性。每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都是不同的,产生偏差行为和错误认知的环境也是多种多样的。社会工作者在界定和评估服务对象的问题时,需要谨慎核查其环境的差异性与独特性,在评估其问题的基础上提供针对性与个体化服务。(2)在社会工作实务中运用认知理
8、论的原则。尊重个人的自主决定和信念。认知行为理论认为,个人的认知和生活形态是通过正确解读外在环境而有效自我调适建构起来的。认知行为理论是自我修正和自我改变的结果,社会工作者往往起到的是陪伴者和教育者的角色,修正和改变认知的关键仍在于服务对象个人。因此,社会工作者要尊重服务对象的自主决定和信念,在必要时加以引导和教育,从而起到改变认知和信念系统的目的。帮助服务对象改变错误的认知、建立正确的认知。认知行为理论认为,产生问题的根源是由事件发生引起的错误认知,而错误认知导致了偏差行为。因此,认知行为治疗的关键在于改变错误的认知、建立正确的认知。社会工作者应帮助服务对象自助、自立,在治疗过程中起到良好的
9、指导和教育作用,使服务对象形成正确的认知,从而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成为自己的咨询者和帮助者,以能够自我调节情绪和认知,达到控制自己行为的目的。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并鼓励服务对象形成积极的态度,实现“助人自助”的目标。认知行为治疗的关键在于形成正确的认知图式,以实现自我调节情绪,作出正确行为的目的。为此,社会工作者须在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的基础上,积极鼓励服务对象形成良好的态度和正确的认知。只要形成正确的认知图式,服务对象就能够自我调节,独自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实现“助人自助”的目标。(3)关于助人自助的原则。改变错误的认知或不切实际的期待以及其他偏颇和不理性的信念。这是认知行为治
10、疗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工作者在服务过程中需要着重关注的要点。修正不理性的自我对话。社会工作者应扮演好陪伴者和教育者的角色,及时指出和修正服务对象不理性的自我对话,并积极引导服务对象反思自己的不理性的自我对话,从而起到纠正和改变错误认知的作用。加强解决问题和决策的能力。从广义上讲,解决问题和决策的能力也属于认知范畴。社会工作者不仅要纠正服务对象的非理性信念及对事件的错误看法,还要加强其解决问题及自我决策的能力。加强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根据认知行为理论,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是由认知发起的。要求社会工作者要从强化认知的角度出发,加强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2 ,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助人过
11、程根据认知行为理论,要使服务对象发生改变,不仅需要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过程中协助他自我了解和自我管理,而且还要社会工作者提供外在监督,使服务对象在自我控制和外在监督的双重监管下改变自我。专业的助人过程一般包含以下三个方面:JC漳晓认为阳黑KeeIU如引瞿Mi信:行R51M囚11,N合T作多工声由方与N干!!;*”位於鸵抱、弟席,咯夕.帝编以及。.若布美WS*鱼胴认知谷加口看堵知1为的住纳人过&*mg任Hr韭关系是开层另的企一争社台工作古应与*努为兼釜仃契约IBS*热限UGI林,廉努计划奈命月誉承质)分占内寄助/$81倚色社会工作者要用确自a源邑,在助人议程中,咕们住住的:挪育加1角区。杜含工作W帮
12、助修分对象识别、更独汕检蛉自己ar理住信念、脩堵、认知及行为从而促箱为的康麦动卜,社会工仁乜拉马人伴的角色,社会工作*山与朋务对象一起保讨算思塘方式、导我应本惨吴认知亚方丈和第酩并普勒M习蹲正i的行为方St3 .助人的策略及步骤根据认知行为理论,社会工作者首先应关注服务对象的错误认知、情绪及思维方式,其次引导、强化和教授其学习正确的行为,最后加强自我决策与自我管理的能力,实现助人自助的目标。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不正确的、扭曲的思维方式或想法,确认它们是如何导致负面情绪和不良行为的。(2)要求受助人自我监控自己的错误思维方式或者进行自我对话。(3)探索受助人错误思维方式与潜在感觉或信念之间的关系。(4)尝试运用不同的、具有正面功能的、正常的思维方式。(5)检验受助人新建立的自我、世界和未来的基本假定在调整行为和适应环境上的有效性。4 .结案和跟进在结案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首先需要与服务对象说明服务终结,并与服务对象协商结案以后的若干改变行为的目标,促使服务对象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如果有必要的话,社会工作者可以进行跟踪访问与实时追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