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监测培训5.ppt

上传人:p** 文档编号:943608 上传时间:2024-05-06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16.1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变形监测培训5.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变形监测培训5.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变形监测培训5.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变形监测培训5.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变形监测培训5.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变形监测培训5.ppt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变形监测培训5.ppt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变形监测培训5.ppt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变形监测培训5.ppt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变形监测培训5.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变形监测培训5.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变形监测培训5.ppt(30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7.1.5围护结构桩(墙)体变形3)每一深度的正反两读数的绝对值宜相同,当读数有异常时应及时补测。7.1.5围护结构桩(墙)体变形测点埋设及观测测点埋设及观测7.1.5围护结构桩(墙)体变形7.1.5.3数据处理及分析1)数据处理 首先必须设定好基准点,围护桩桩体变形观测的基准点一般设在测斜管的底部。当被测桩体产生变形时,测斜管轴线产生挠度,用测斜仪确定测斜管轴线各段的倾角,便可计算出桩体的水平位移。设基准点为O点,坐标为(X0,Y0),于是测斜管轴线各测点的平面坐标由下列两式确定:7.1.5围护结构桩(墙)体变形jixijixijfLXLXX1100sin测斜观测分析计算图LLLxiLLji

2、yijiyijfLYLYY1100sin 式中 测点序号,=1,2,;测斜仪标距或测点间距(m);测斜仪率定常数;X方向第 段正、反测应变读数差之半;Y方向第 段正、反测应变读数差之半;为消除量测装置零漂移引起的误差,每一测段两个方向的倾角都应进行正、反两次量测,即 ;2_ixixxi2_iyiyyi7.1.5.47.1.5.4数据处理数据处理iLfxiyi7.1.5围护结构桩(墙)体变形 当 或 0时,表示向X轴或Y轴正向倾斜,当 或 0时,表示向X轴或Y轴负向倾斜,由上式可计算出测斜管轴线各测点水平位置,比较不同测次各测点水平坐标,便可知道桩体的水平位移量。xiyi7.1.5.4、数据处理

3、xiyi7.1.5围护结构桩(墙)体变形7.1.6支撑轴力、锚杆(索)拉力7.1.6.1监测范围1)监测点宜设置在支撑内力较大或在整个支撑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杆件上;2)每道支撑的内力监测点不应少于3个,各道支撑的监测点位置宜在竖向保持一致;3)钢支撑的监测截面根据测试仪器宜布置在支撑长度的1/3部位或支撑的端头。钢筋混凝土支撑的监测截面宜布置在支撑长度的1/3部位;4)每个监测点截面内传感器的设置数量及布置应满足不同传感器测试要求。7.1.6支撑轴力、锚杆(索)拉力7.1.6.2监测方法1)轴力计采用FLJ型各种规格的轴力计,采用振弦式频率读数仪进行读数,监测精度达到1.0%FS,并记录温度。

4、2)锚杆(索)测力计安装好并锚杆施工完成后,进行锚杆预应力张拉,这时要记录锚杆轴力计上的初始荷载,同时要根据张拉千斤顶的读数对轴力计的结果进行校核。量测时,同一批锚杆尽量在相同的时间或温度下量测,每次读数均应记录温度测量结果。7.1.6支撑轴力、锚杆(索)拉力测点埋设及观测测点埋设及观测7.1.6支撑轴力、锚杆(索)拉力7.1.6.3数据处理及分析 轴力计的工作原理是:当轴力计受轴向力时,引起弹性钢弦的张力变化,改变了钢弦的振动频率,通过频率仪测得钢弦的频率变化,即可测出所受作用力的大小。一般计算公式如下:P=KF+bT+B 式中:P一支撑轴力(kN)K一轴力计的标定系数(kNF)F一轴力计输

5、出频7.1.6支撑轴力、锚杆(索)拉力7.1.6.3数据处理及分析率模数实时测量值相对于基准值的变化量(F)b一轴力计的温度修正系数(kN)T一轴力计的温度实时测量值相对于基准值的变化量()B一轴力计的计算修正值(kN)注:频率模数F=f210-37.1.6支撑轴力、锚杆(索)拉力7.1.7围护墙内力、围檩内力及侧土压力7.1.7.1监测范围1)监测点应布置在受力、土质条件变化较大或有代表性的部位;2)平面布置上基坑每边不宜少于2个测点。在竖向布置上,测点间距宜为25m,测点下部宜密;3)土压力盒应紧贴围护墙布置,宜预设在围护墙的迎土面一侧。4)钢筋应力计布设在明挖基坑围护结构桩体主筋位置。主

6、要监测基坑开挖后围护桩钢筋拉、压应力变化 7.1.7围护墙内力、围檩内力及侧土压力7.1.7.2监测方法1)采用钢筋计和频率读数仪进行测读,测精度达到1.0%FS,并记录温度。2)监测及数据采集技术要求在基坑开挖前测试23次稳定值,取平均值作为计算应力变化的初始值。量测时尽量在相同的时间或温度下量测,每次读数均应记录温度测量结果,按设计量测频率进行数据采集。7.1.7围护墙内力、围檩内力及侧土压力测点埋设及观测测点埋设及观测7.1.7围护墙内力、围檩内力及侧土压力7.1.7.3数据处理及分析 数据处理及分析与支撑轴力数据处理及分析相同。(二)地下工程施工变形监测序号监测项目测试方法和仪表测试精

7、度备注1洞内、外观察现场观察、地质罗盘2衬砌前净空变化隧道净空变化测定仪(收敛计、隧道激光断面仪、全站仪)0.1mm全站仪采用非接触观测法3拱顶下沉水准测量的方法,水准仪、钢尺1mm4地表下沉、隆起水准测量的方法,水准仪、塔尺1mm浅埋隧道必测(H02b)5二次衬砌后净空变化隧道净空变化测定仪(收敛计)0.01mm6沉降缝两侧底板不均匀沉降三等水准测量1mm沉降缝两侧底板(或仰拱填充层面)沉降7围岩压力、钢格栅压力压力盒、钢筋计0.001MPa注:H0隧道埋深;b隧道最大开挖宽度。7.2.17.2.1监测项目监测项目地表监测区域45/224m重要监测段50m主要监测段主要监测段100m一般监测

8、段一般监测段重点监测重点监测重点监测 地表沉降(隆起)监测方法与基坑地表监测、埋点方法相同。7.2.2拱顶沉降、衬砌净空收敛7.2.2.17.2.2.1测点布设方法测点布设方法 拱顶下沉测点及周边收敛测点每10m布置一个断面,尽量与地表沉降测点相互对应,以便进行比对分析,监测断面尽量靠近开挖工作面,一般设在开挖面2m范围内,如遇核心土长度较大时,可在其端部设置。将拱顶沉降监测点在隧道开挖时焊接在拱架上,收敛测点采用反光贴片待其喷射砼稳固后采取初始值。7.2.2拱顶沉降、衬砌净空收敛7.2.2.27.2.2.2监测方法监测方法 拱顶沉降观测方法采用精密水准测量方法,基点和附近水准点联测取得初始高

9、程,观测时各项限差宜严格控制,每测点读数高差不宜超过0.3mm,对不在水准路线上的观测点,一个测站不宜超过3个,如超过时,应重读后视点读数,以作核对。沉降首次观测应对测点进行连续两次观测,两次高程之差应小于1.0mm,取平均值作为初始值;7.2.2拱顶沉降、衬砌净空收敛1)收敛量测方法:初次量测在钢尺上选择一个适当孔位,将钢尺套在尺架的固定螺杆上。孔位的选择应能使得钢尺张紧时支架与百分表(或数显表)顶端接触且读数在025mm的范围内。拧紧钢尺压紧螺帽,并记下钢尺孔位读数。7.2.2拱顶沉降、衬砌净空收敛1 1)收敛量测方法:)收敛量测方法:再次量测,按前次钢尺孔位,将钢尺固定在支架的螺杆上,按

10、上述相同程序操作,测得观测值Rn。按下式计算净空变化值:Un=Rn-Rn-1 Un第n次量测的净空变形值 Rn第n次量测时的观测值 Rn-1第n-1次量测时的观测值7.2.2拱顶沉降、衬砌净空收敛7.2.3盾构管片沉降、净空收敛7.2.3.17.2.3.1管片收敛监测管片收敛监测1)在隧道拼装完成的管片(管片脱出盾构机70米后)上布设管片变形监测点,在变形监测点布设后测得各点的初始值,在盾构机推进时定期观测管片变形监测。2)管片变形监测点的布设:监测点布设在上下左右的隧道壁上,测点间距为10环。用红油漆在测点位置做好标记。将高精度手持测距仪安放于测点位置上分别进行上下、左右的成对测量,为了提高

11、测量精度,每对测点间连续观测两次,其平均值作为本次观测值。7.2.3盾构管片沉降、净空收敛7.2.3.17.2.3.1管片的沉降监测管片的沉降监测3)隧道沉降测量时,观测点的标志可设置在衬砌环连接螺丝上,既不易破坏又便于观测。水准基点布设在始发井的底台上。每隔10环设置一个沉降观测点,通过稳定的工作点来测定观测点的沉降,而工作点再应用水准基点来作检测。7.2.3盾构管片沉降、净空收敛沉沉降降监监测测点环环片片Hn-3Hn-1Hn-4Hn-2环片(三)建(构)筑物的变形监测7.3.17.3.1监测项目监测项目:7.3.1.1高层建筑物的监测主要就是对建筑物(构筑物)以及地基所产生的沉降、倾斜、裂

12、缝、位移等变形现象进行监测。7.3.1.2高层建筑物变形监测一般分为施工阶段和运营(使用)阶段,在施工阶段,基础开挖,建筑物受地下水位升降、荷载的作用,会使其产生高程上的位移现象;基础完工后,随着施工进展,7.3.1监测项目 荷重不断增加,基础也产生下沉现象,对它的观测称沉降观测。竣工后,在运营阶段,往往持续若干年,沉降现象方能停止。7.3.1.3沉降观测应从基础施工开始,直至运营后沉降稳定为止。7.3.2沉降监测7.3.2.17.3.2.1基准点布设基准点布设 基准点布设与基坑和地下工程监测布点原则一致,具体要求如下:1)沉降基准点必须坚固稳定且便于长期保存;2)为了对沉降基准点进行联测,沉降基准点埋设三个,以保证沉降观测成果的正确性;3)沉降基准点与观测点的距离不宜太远,以保证足够的观测精度;7.3.2.1基准点布设4)沉降基准点须埋设在建筑物的压力传播范围以外,距离新建建筑物基坑边线不小于15米。同时为了防止沉降基准点受到冻胀的影响,沉降基准点的埋设深度不小于1.5米,以保证沉降基准点的稳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测绘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