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登泰山记》教学案例统编版必修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登泰山记》教学案例统编版必修上册.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2登泰山记教学案例统编版必修上册登泰山记教学案例学习目标1.思维发展与提升:自主合作探究,反复朗读,整体感知,理通思路。2 .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描写自然景物的手法,提升对自然美的感悟力。3 .文化传承与理解:领略五岳之尊的雄奇壮丽,培养学生对人生“不断攀登以历绝美”的感悟,理解文人在山水自然中安放心灵的文化传统。课前学习任务1 .搜集并整理“赋”与“记”文体的特点与区别,查阅姚鼐生平及本文写作背景,列出姚鼐生平经历简表。2 .阅读全文,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3 .快速阅读全文,梳理文章思路,完成下面表格。段落内容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课上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国庆假期将至,泰安中学
2、高一学生朱小纯想沿着当年姚鼐的路线登泰山,请同学们为他设计出国庆二日游的路线图。【学习任务二】假如要你拍摄这段泰山观日出的小视频,请根据文章内容,撰写一段解说词。要求:解说中要有对日出景色的基本介绍,解说得有诗情画意。【学习任务三】冬天登山已不多见,选择除夕之日观日出更是罕见,在万家团聚共度佳节之日,作者乘风冒雪,一步步走上冰滑的石阶,于泰山之巅翘首迎接红日喷薄而出,同学们从中能感悟到作者怎样的情怀呢?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推荐的学习资源1 .徐志摩泰山日出2 .电视音乐风光片泰山3 .徐志摩的泰山日出同学们好,我是来自河北安国中学的王倩老师。今天我将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第七单元的课文,第七单元的
3、单元主题是自然情怀。下面就让我们从一位登山家说起,记者曾采访英国著名登山家乔治马洛里:为何想要攀登珠穆朗玛峰?乔治回答:因为山就在那里!多么简单而又纯粹的回答!因为山就在那里,2018年69岁的夏伯渝老人成为我国第一位依靠假肢登上珠穆朗玛峰的人;因为山就在那里,1774年的除夕,姚鼐与挚友乘风冒雪,同登泰山。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追寻最美的风景,去体会作者别样的情怀!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思维发展与提升:自主合作探究,反复朗读,整体感知,理通思路。2 .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描写自然景物的手法,提升对自然美的感悟力。3 .文化传承与理解:领略五岳之尊的雄奇壮丽,培养学生对人生”不断攀登
4、以历绝美”的感悟,理解文人在山水自然中安放心灵的文化传统。通过预习,同学们都完成了对文章思路的梳理,下面同学们可以参考以下表格来修改,并且完善自己的答案在第一段中,作者主要是介绍了泰山,及其最高峰一一日观峰的位置;第二段介绍了登泰山的经过;第三段描写泰山观日出;第四段介绍泰山的名胜古迹,即人文景观;第五段介绍泰山冬季的景色,即自然景观。【学习任务一】沿作者路线,设计国庆二日游路线图。梳理了课文的思路,同学们对本课已经有了整体的感知,下面我们来完成第一个任务。国庆假期将至,高一学生朱小淳,想沿着遥奈当年的路线登泰山,请同学们为他设计出,国庆二日游的路线图。同学们按下暂停键,来完成这个路线图的设计
5、,好,相信同学们已经设计出了完美的路线图。在第一天,从泰安城出发,由南麓登山,沿着中谷进入,再沿着西谷到达山顶,观赏泰山晚霞夕照。第二天,5点起身,在日观亭看日出,上午游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下午返回途中观看道中石刻以及泰山松。下面就让我们追随作者的脚步,一起来欣赏泰山美景。在第二段中,作者经过艰难跋涉,到达山顶后,看到了怎样的风光呢?请同学们找出相关语句,跟随老师一起大声诵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徒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作者用落日、青山流水、白雪、城郭组成一幅瑰丽的风景画,你能用散文化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吗?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来描述这一画面。皑皑的白雪覆
6、盖着座座青山,明亮的雪光照亮南面的天空,远处古老的泰安城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中,汶水和徂徒山相依,山水如画,俯瞰半山腰上,云雾环绕,宛如轻柔的腰带。这幅晚霞夕照图可谓是尺幅千里,呼之欲出,令人心旷神怡。那么,作者又是如何描绘这幅画面的呢?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来思考这一问题。负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作者不说白雪覆盖苍山,而说苍山背负白雪,赋予苍山以生命,新颖传神。半山居雾若带然,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半山腰雾气环绕,像腰带一般。苍山负雪,这里又化静为动,青山背负冰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动感。下面请同学们重点诵读第三段,这一段写了泰山日出的5幅画面,请同学们概括画面内容,并从以下角度鉴赏Q聪明的同学们不
7、难发现,在这一段当中,有5个表示时间的词语,分别是待日出、稍见、须臾、日上、回视。那么作者按照这样的顺序,依次为我们描绘了坐带日出图、云雾弥漫图、云天一线图、壮观日出图以及诸峰回视图,这五幅画面,其中既有日出前、日出时,又有日出后,那么作者又是如何描绘这5幅画面的呢?从写作的视角上看,有俯视:足下皆云漫、半山居雾若带;有仰视:极天云一线一色、须臾成五彩;从动静的角度上看,有动态: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成之;有静态: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此外从修辞的角度上看,有比喻: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作者把雪山比作樗蒲,同时还有拟人: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山峰好像弯腰鞠躬的样
8、子,写出了泰山的高耸雄伟。从色彩搭配的角度上看,作者写到了红色的旭日、皑皑的白雪以及五彩的云霞。我们会发现,这5幅画面层次清晰,手法多样,写出了泰山日出的壮美瑰丽,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视频。【学习任务二】撰写泰山观日出解说词。看完这段视频,我们来完成第二个任务。假如要你拍摄这段泰山观日出的小视频,请根据文章内容,撰写一段解说词。要求:解说中要有对日出景色的基本介绍,解说得有诗情画意。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来完成对解说词的撰写。同学们的解说令人心动,老师也禁不住,想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下面我来给同学们展示一段范例。晨登日观峰,海水黄金熔,凌晨破晓,举目东方,晨曦渐露,脚下云雾漫漫,耳畔松涛阵阵
9、;放眼远眺,山峰隐现,搏戏争赌,天边云淡异色,瞬间云霞五彩;旭日渐出,红光摇荡,喷薄四射,群峰皆被浸染,大地一片光明。同学们会发现,夕阳图画面宁静,色彩柔和,充满了柔和之美,而日出图色泽炽烈,生机勃勃,充满了阳刚之美。聪慧的同学们,下面让我们深入文本,静悟深思,思考作者在何时、在何天气下又是如何登上泰山的呢?时间:是月丁未(编者注:丁未的下一天,戊申,即后文“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就是除夕的前一天。天气:乘风雪,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大风扬积雪击面,雪与人膝齐。那么这样的天气可以说是风雪交加。登山的路途:崖限当道,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可以说是充满了艰险,
10、一路上作者是: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可以说是山高路远。【学习任务三】感悟到作者情怀。冬天登山已不多见,选择除夕之日观日出更是罕见,在万家团聚共度佳节之日,作者乘风冒雪,一步步走上冰滑的石阶,于泰山之巅翘首迎接红日喷薄而出,同学们从中能感悟到作者怎样的情怀呢?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请同学们再次按下暂停键,来思考这一问题,好,书香组同学的答案是“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自古以来,泰山以及五岳之尊的雄奇壮丽,吸引了历代众多的文人雅士,二百多年后我们读此文,仍然可以感受到作者那颗热爱祖国、热爱名山大川的心。尔雅组同学的答案是
11、王安石在游褒禅山后感慨“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毛主席也曾说“无限风光在险峰”,若想探寻最美的风景,若想登临人生的至高境界,风雪交加又何妨?那壮美的泰山日出,正是对作者无惧风雪,艰难攀登的最好奖赏,登上泰山之巅,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赤壁赋,下面我们结合创作背景,对比苏轼“夜游赤壁”,与姚鼐“登山临雪”的目的有何异同?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来深入思考这一问题,精心对比之后,同学们一定都有了深刻的思考,非常棒。不同点:苏轼被贬黄州,仕途坎坷,人生低谷,夜游赤壁。他把悲喜之情与超然物外的人生之理,融入到赤壁“水月”中,实现了乐观豁达的精神突围。姚鼐养亲辞官,仕途尽头,人生路口,登山临雪,把赞美之情与攀登以历绝美的人生之理,融入苍山“风雪”中,实现了超然洒脱的心灵安放。二者的相同点都是融“情理”于山水中,自古以来,文人雅士都有在自然山水中抒发情怀的传统。登山临水,是心灵的远游。在山水自然中安顿身心,能够获得情感的慰藉、灵魂的诗意和精神的超越。好我们本节课的作业是1.写一段冬季雪景片段,具体生动地写出景物特征,不少于300字。2.以小组为单位,搜集与泰山有关的成语、诗句、名人故事、石刻等,制作以“泰山文化”为主题的手抄报。我们本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