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乡村教育振兴专项工作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市乡村教育振兴专项工作实施方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XX市乡村教育振兴专项工作实施方案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高乡村教育质量,提升基本教育公共服务优质均衡水平,根据XX省建设全国乡村教育振兴先行区专项工作方案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1.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围绕打造乡村振兴“XX样板”奋斗目标,将教育融入乡村振兴整体战略进行统筹规划,坚持乡村振兴教育先行,突出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探索创新乡村教育振兴的有效路径,以教育振兴聚人气、汇人心、强人才。2.工作目标。“十四五”末,实现乡村
2、中小学校(含幼儿园,下同)规划布局优化、办学条件优良、教师素质优秀、校园环境优美、教育水平优质,群众满意度达到较高水平,乡村教育服务引领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基本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城乡一体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二、主要任务任务一:乡村学校布局优化及管理体制改革工程1.实施乡村学校优化布局推进行动。将乡村学校布局调整作为XX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重点项目,按照“科学评估、应留必留、先建后撤、积极稳妥”的原则,采取“撤、并、建、留、改”等多种方式,开展学校撤并工作,依据乡村学生生源变动趋势,在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优化乡村学校布局规划,稳妥撤并办学质量低、生
3、源持续萎缩的小规模学校或教学点,合理布局乡村中小学校、幼儿园。2 .实施乡村学校办学条件改善行动。一是高标准落实中小学幼儿园“三年攻坚行动”,对照省定办学(办园)标准,按照教育投入优先向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的原则,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市、镇两级财政投入,补足学校办学条件短板;二是实施乡村学校标准化建设系列工程,全面改善镇街区驻地学校寄宿条件。科学规划农村寄宿制学校容量,满足学生特别是留守学生住校的实际需求;三是全面开展乡村学校办学条件摸底排查,按照“一校一案”原则,清查实验室、专用教室、运动场、图书、教室采光和照明、教学仪器、音体美器材等教学设施设备,优化乡村学校服务能力;四是实施乡村幼儿园
4、建设与提升工程,重点保障好教育教学设备、玩教具以及图书等设施设备,提升乡村幼儿园办园条件。3 .实施乡村学校管理体制改进行动。一是优化改革管理,充分赋予教育行政部门在学校布局调整中的自主权限,推动管理体制由“管学校”向“管学区”转变,重点推进学区制管理改革,统筹学区内资源配置、教学管理、教育评价等工作;二是实施区域内城乡学校捆绑发展,全面推动集团化办学,创新管理模式,提升教育联动效能;三是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努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通过资源配置、政策扶持、制度建设,切实解决乡村教育资源不足、不均、不优的现实问题,有效缓解“乡村弱、城镇挤”的局面,实现城乡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四
5、是优化镇街区教育镇村一体化体制,增强学区内资源统筹调配和使用效益。任务二:乡村学校教育团队建设工程4 .实施乡村学校校长队伍素质提升行动。一是深化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职级制改革,规范校长选聘、职级评定、培养培训、后备人才制度,健全校长考核、监督和退出机制;二是突出政治素养和治校能力,优化学校领导班子结构,选优配强乡村学校校长(园长)队伍,进一步加强校长(园长)后备人才库建设,加大城乡学校校长交流力度;三是加大乡村优秀校长培育配备力度,严格校长任选条件,遴选一批城区年轻后备校长到乡村担任校长(副校长);四是实施好乡村校长(园长)培养工程,制定乡村校长培养计划,采取集中研修、专题培训、挂职锻炼等方式,
6、培养和培训一批品德高尚、信念坚定、理念先进、治校有方的乡村校长(园长)队伍;五是充分保障和落实乡村学校校长(园长)在经费使用、选人用人、教学教研等方面的自主权。5 .落实乡村学校教师“强师赋能”行动。一是深化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统筹城乡教师配置,安排新入职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推进城区教师到农村支教,进一步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推动优秀师资向乡村学校和幼儿园流动,建强乡村教师队伍,实现县域内师资的均衡配置。二是全面做好乡村教师的培养培育工作。邀请名师专家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组织教师寒暑期全员培训,开展骨干教师到教研院沉浸式挂职研训活动,增加教研员工作室成员乡村教师比例,开展“青椒”“深蓝”
7、系列活动,完善乡村教师培训体系。三是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落实惠及乡村教师的职称评聘、评先树优、激励保障等各项政策。加大对乡村青年教师的关心关爱,确保“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全面落实镇街区工作补贴政策,并向艰苦偏远镇街区教师倾斜;加大乡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力度,增强乡村教师岗位吸引力;支持县域内城区教师到农村支教,落实支教教师激励政策;依托社会公益组织,设立乡村教师关爱基金,资助乡村特困教师;实施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健全完善面向镇街区乡村的基层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在各级各类培训中乡村教师单设比例;在表彰奖励方面对乡村教师给予倾斜。任务三:乡村学校育人环境提升工程6 .落实乡村学校
8、党建统领铸魂行动。一是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压实教育工委和镇街区党(工)委责任,完善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工作例会、述职评议、督查调度等运行机制;二是积极推进乡村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探索党支部和党员星级管理办法;三是强化乡村中小学校“一支部一项目一品牌”建设,推进党支部,规范一过硬一先锋,分层分类提升;四是实施“党、团、队”思政共建,牢固树立全市“大思政”教育“一盘棋”思想,根据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群体特点,建立贯彻学生成长全过程的党团队一体化阶梯式培养新模式;五是打
9、造党团队“四共联建”工作法,坚持党建、团建、队建共同规划,党课、团课、队课共同推进,党员、团员、队员共同管理,党室、团室、队室资源共享,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六是建立XX市委常委联系学校制度,市委常委每年到联系学校上思政课或作形势政策报告不少于1次;七是建立领导干部听讲思政课制度,教体局党组成员每学期常态化开展思政课网上巡课,每学期至少到学校上1次思政课;各学校党组织书记及班子成员,每月至少听1节思政课,每学期至少为学生上1节思政课,积极营造党员干部队伍“人人讲政治、处处是课堂”的生动局面;八是实施教育“筑基”行动,全面铸牢全市中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7 .实施乡村学校全环境立
10、德树人提升行动。一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红色文化教育;二是认真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统筹推进中小学思政育人一体化建设,扎实开展思政课改革创新,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努力构建“三全育人”格局;三是强化美育育人功能,开设多样化、特色化艺术课程供学生选择,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艺术特长;四是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建立融合性、实效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落实劳动教育清单制度,加强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
11、设,全市所有乡村学校(幼儿园)建成一处劳动实践基地;五是鼓励“一校一策”加强学生生活实践、劳动技术和职业体验教育,中小学每学年设立劳动周;六是完善家校社共育机制,实现“城区+乡村”双向流动动态化资源调配,开展“城乡牵手,共沐书香”图书漂流活动,以城区学校、各类公益组织募捐图书与学区联盟共建的方式推进,为乡村边远学校送去高质量的图书,并对受捐学校“家校大阅读”负责人、阅读推广骨干教师及家长进行阅读指导培训,全面实现培养乡村儿童阅读习惯,激发阅读兴趣,提升乡村儿童阅读素养,创建书香家庭、书香XX;七是构建完善家校社“三位一体”教育体系,推进社区教育常态化,全面推动社区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
12、建设,实现城镇社区全覆盖,农村社区覆盖率超过70%;八是坚持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尤其是乡村学生的工作思路,按照XX市推进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指导意见,协调沟通科学馆、博物馆、院校机构、现代化企业等单位融入我市研学体验教育工作中;完善落实研学评价机制,争取一年内组织乡村学生至少进行1次研学实践活动;两年内有效突破,最终达到每学年每名乡村学生参与2次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切实开拓乡村学生视野,提升乡村学生综合素质。8,进行乡村学校教育数字化提升行动。一是依托全省首家互联网学校、高标准的教育大数据中心和人工智能体验中心,推动乡村教育优质发展;二是推进合作联盟共进校专递课堂、视频应用等常态化开展,评选专递课堂
13、名师、优质课;三是完善合作联盟共进校应用机制,组织13个城乡学校共同体,持续开展基于互联网的“城乡学校学生同上名校课堂”活动,通过同步课堂模式开展教学、教研等活动,共享县域内优质教学资源;四是推进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县域内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五是继续开展教师在线学习活动,组建学科专家团队,对乡村学校教师网络课程学习、研讨交流等线上研修进行帮扶指导,提升网络培训质量。举办教育信息化交流展示活动,提高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水平,全面提升乡村教师信息素养。任务四:乡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9 .实施乡村学校教学教研引领行动。一是健全“四向四式”服务模式,
14、即坚持需求导向,强化订单式服务;坚持问题导向,强化调研式服务;坚持目标导向,强化项目式服务;坚持结果导向,强化推介式服务;二是建立“双线双定”联系制度,全面落实省、市教研院定点联系乡村学校、市教研员帮扶乡村学校制度,根据乡村学校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教研需求,各学段学科教研员每学期到校指导,定期开展示范课、公开课以及同课异构等教学教研活动,发挥教研员在学科指导、教师培养、课程研发与实施等方面的优势,助力学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10 .实施城乡学校共同体协作发展工程。制定XX市关于推动义务教育学校建立合作共进联盟校的实施意见,形成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加强乡村学校与城区优质学校的联系。每一个共同体由一
15、所城区优质学校引领带动两到三所农村中心校,再由农村中心校向下延伸、辐射到一般学校、教学点,实现“三化五统一”。“三化”即共同体硬件建设一体化、师资交流常态化、教育科研网络化;“五统一”即共同体管理上统一组织、统一计划、统一研修、统一考核、统一奖惩。通过城区强校、名校引领,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把农村老百姓家门口的每所学校全部办成优质校。通过联合教研、经验输出、文化帮扶等措施,实质性参与、提升镇街区驻地学校教学研究、课程建设、管理改革、质量评价等工作。11 .扎实推进强课提质行动。一是全面落实省市强课提质有关文件要求,深入推进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改进行动,规范课堂教学行为;二是持续开展目
16、标叙写、评价任务设计与实施、融入教学的课堂评价系列活动,推进“三位一体学程优化”优质新课堂建设,打造基于课程标准的课堂;三是开展教坛新秀评选、课堂教学大赛、优质课例评选、学科教学能手评选等活动,提升课堂水平;四是开展“校-学区(联盟校)-县域”三级教研,深入推动课堂转型;五是普通高中持续优化基于校情的课堂模式实践,义务教育学校继续做好学科课堂达标活动。12 .开展乡村学校特色课程创设行动。一是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从乡村学校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区域特色开发区域课程、校本课程,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打造乡村办学特色;二是开展特色项目建设,乡村学校(幼儿园)形成特色课程“一校(园)一品”,积极推广乡村学校(幼儿园)特色精品示范课程,形成具有XX本地特色的乡村学校课程;三是大力推进乡村学校基于“互联网+”环境下教与学模式改革,加强以同步课堂应用模式为基础,融合专递课堂、名师网络课堂等模式在乡村学校的应用;四是指导乡村学校开发田园课程、田园游戏,开展耕读教育,组建具有XX特色或学区特色的文化、艺术、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