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故都的秋.docx

上传人:p** 文档编号:1002677 上传时间:2024-06-1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9.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5 故都的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5 故都的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5 故都的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5 故都的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5 故都的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2.5 故都的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2.5 故都的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2.5 故都的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2.5 故都的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2.5 故都的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5 故都的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5 故都的秋.docx(10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厘清课文描写的主要景况,体会精当巧妙的选材、组材特点和疏密有致的结构美。2 .感受作者笔下景物的特点,领悟课文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体会景物描写中所融入的作者的主观感受和对美执著追求的情趣。3 .揣摩、品味精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明白流畅、简洁清丽的语言特点。教学重点1 .厘清课文描写的主要景况,体会文章的结构美。2 .领悟课文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学习作者精致细腻而又朴素自然的语言风格。教学难点体会景物描写中所融入的作者的主观感受和对美执著追求的情趣。教学方法1 .诵读法以多样化的诵读贯穿始终,在诵读中感知作者笔下秋天“清.静”“悲凉”的特点,体

2、会作者情感。2 .语感教学法带领学生细读本文,探究作家所写景物的深层意蕴,通过对文章语言的“增”“删”“换”“调”等方式,读出作者语言的精妙之处。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课前准备1 .朗读课文,积累本课中的生字词。2 .查找关于作者郁达夫的相关资料。3 .查找资料,了解陶然亭、钓鱼台、西山、玉泉、潭柘寺这几个景点的由来与历史。二、复习导入自古文人多悲秋,在我们学习过的古诗文中,有不少是描写秋天、表现离别之情的诗作,同学们能说一说吗?“一切景语皆情语”,正如郁达夫所说“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同样的秋天,在不同文人的笔下有着不同的特点,今天我就一起走进散文家郁达夫笔下的秋天,感受文章的结

3、构美、画面美、意境美和语言美。三、说秋图1.读题点拨: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回答本文题目中包含哪几个关键词?明确:故都一一指的是老北京,也就是北平。“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走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秋一一饱尝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2.抓住线索:北国的秋有哪些特点?明确:清、静、悲凉一一奠定了全文的基调和底色3.找图前奏:请同学们阅读3-11节,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笔下的几幅秋景图。(提示:要划分段落层次,并且包含关键词“秋”)明确:庭院秋景一一3节秋槐落蕊一一4节秋蝉残鸣一一5节闲话秋雨6到10节胜日秋果一一11节四、品秋味1.赏析美图:这几幅图中,作者是如何表现“清、静、

4、悲凉”的特点的呢?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分析,最好能够联系学习过的古诗词谈谈意境。明确:(1)庭院秋景明确: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色彩一一碧绿、蓝色、白色一一清、纯净声音驯鸽的飞声安静秋草一一历经沧桑联系诗句,品味意境: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范仲淹苏幕遮)。(2)秋槐落蕊明确: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落蕊一一曾经绽放、曾经繁华,如今凋落一一悲凉声音也没有一一静丝纹一一细腻、清闲关键词:落寞、深沉一一悲凉联系诗句,品味意境: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已亥杂诗)(3)秋蝉残鸣明确: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

5、分析。衰弱的残声、嘶叫一一经历了盛夏的旺盛时期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他们的啼唱一一衬托秋天的“静”联系诗句,品味意境: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蝉本身也是古典诗词中一个重要的意象,“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柳永雨霖铃)(4)闲话秋雨明确: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秋雨的特点:奇、有味、更像样悠闲的都市人:清、静联系诗句,品味意境: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柳永八声甘州)(5)胜日秋果:明确: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色彩一一淡绿、微黄、红英文的

6、作用一一清秋的佳日联系诗句,品味意境: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2.分析完这五幅秋景图,同学们能回答老师刚才的问题了吗?为什么作者不写名胜古迹,而要详写这些景色呢?明确:名胜古迹中作者所欣赏的也是一些平常的自然景观,而这几幅秋景图中的景物取材于大自然,甚至随处可见,所以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更能表现秋的色、秋的声、秋的味,也反映了作者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审美品味。板书设计庭院秋景图一色秋槐落蕊图一形北国之秋南国之秋清、净、悲凉I文眼J秋蝉残鸣图一声闲话秋雨图一味、胜日秋果图一实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第二课时一、悟秋思1 .上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了郁达夫笔下的五幅秋景图,请大家自读课文

7、,想一想这些秋景图透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体验?明确:庭院秋景、秋槐落蕊、秋蝉残鸣:从植物的衰败到动物的衰弱,作者感受到的是深沉,他所创作的是一曲献给秋天的悲凉的颂歌。闲话秋雨、胜日秋果:从秋雨到秋果,我们也能感受到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和赞美之情,这些情感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正所谓融情于景、情景交融。2 .故都的秋景可谓丰富多彩,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上述秋景来写呢?试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明确:作者所写的秋景的“清、静、悲凉”,他所写的秋色是冷色,秋形是使人觉得有点儿落寞的,秋声是衰弱的残声,秋味是都市闲人雨后话秋凉的情韵,秋实也是淡绿或微黄,而不是红熟了的时候。之所以这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从客

8、观方面来讲,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从主观方面来讲,也有三个因素: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因此,上述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就决定了作家会选什么样的景来抒什么样的情。背景资料: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

9、文学创作活动。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并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

10、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他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这段时期在创作上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二、赏秋语1 .郁达夫散文的美,不仅仅是意象和意境的美,更美在语言。请同学们细读文本,找一找自己最欣赏的语句,并说说理由。提示:可以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明确:参考语句(1)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妒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四组对比性的比喻句,从四个角度精当地写出了

11、南国与北国之秋的差异。第一组从“酒”的角度写味道的足与不足;第二组从“饭”的角度写质的实在与不实在,馍当然是吃一口是一口;第三组从“菜”的角度写味道的浓与不浓。前三组正好是一桌菜,构思可谓独特。第四组是从格调着眼,骆驼比之黄犬,可谓“大气大派”,“骆驼”之喻形象地渲染出北国之秋豪放而不矜持。(2)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以名花和美酒喻秋,旨在说明“秋”不是一种高贵的事物,“秋”不过是大自然普普通通的一种季节更替。“名花”总是具有一种高贵典雅的气质和姿态,其开放时总是处于一种很柔和、很内敛的状态;美酒呢,首先是不能太“烈。当然也不能大口大口

12、地喝,而应以品为主,“品”到半醉便是恰到好处。作者认为秋不是名花,也不是美酒,正是说“秋”是普通的花、普通的酒。秋是开放在原野的野花,开放时是那样的泼辣和肆无忌惮一一花的色香味赤裸裸地展示无遗;秋是北方的白干老酒,烈辣十足,像“二锅头”,要端起大碗,一饮而尽,大醉之后,还喊着痛快痛快一一喝这样的酒才过瘾。因此,要想饱尝这野花白干酒似的秋,必须处于一种“全开全醉”的状态,这样才能领略真正的秋。而北国的秋,那才是秋味十足的秋。(3)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场景描写,雨后,夕阳西下,石桥投下了歪斜的影子,桥头的树底立着一个(或几个)叼着烟管

13、的都市闲人。通过“斜桥影”给我们暗示了夕阳的存在,夕阳增添了秋天的清冷和悲凉。(4)“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从内容上看,由“阵”而“层”写出了秋雨的量小。“层”字表现秋雨的形象性方面是“阵”字所没有的,“一阵秋雨一阵凉”的平仄是“平仄平仄平仄平:“一层秋雨一层凉”的平仄是“仄平平仄仄平平”。后者更符合近体诗的平仄规律,所以韵律更好。2,细细品味下列两组语句,说说修改前后的不同表达效果。(1)原文: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修改: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静、悲凉。(2)原文:秋天,这北

14、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修改:我愿用三分之二的寿命留住这北国的秋天。明确:1.原句,三个“来得”,平易朴实又有赞不绝口的情味,不仅具有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而且写出了作者内心那种有点饥渴、迫不及待地喜爱北国“秋味”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的秋无限向往之情。2 .原句,作者愿以“寿命的三分之二”去换得秋色的“三分之一的零头”,这是以生命为喻体,与秋色的本体比较,指出本体胜过喻体一一秋色胜于生命。通过这一“强喻”修辞,隽永、新奇的意境便突兀崛起。同时,在句子结构上,长短相间,节奏和谐,抑扬有致,给读者以美的艺术享受。“北国的秋天”放在句首,更强调了作

15、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之情。三、明秋意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第12节,思考这一节采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明确:议论,说明悲秋是人类的共性,一个转折又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热爱。3 .课文最后两节作家采用了什么手法?明确:第13节,承接上文,呼应开头,同时采用了一组鲜明的对比,说明北国之秋味烈、味深、味浓、味久,南国之秋味润、味浅、味淡、味短。最后一节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和向往之情。4 .让我们回到文章的题目,老师如果将题目改为“北平的秋”行不行?为什么?明确:“故都”二字意味着北平不再是垂拱天下的政治中心,亦非京都繁华之地,但还是拥有数百年辉煌的历史文化的旧都。用这两个字更典雅、更有诗意、更饱含作者的情感,符合作者的审美取向。同时与“秋”字结合,暗含一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的境界。课文小结:“一枝一叶总关情”,郁达夫爱故都之秋爱得如此深切,愿意以寿折秋,那正是因为他是用整个生命去爱秋,用整个身心去拥抱秋,用自己的灵魂去品尝秋,把自己的血与肉融入了墨汁,饱蘸着自己的情和爱去书写秋,这才品出了深蕴其中的不为外人所道的妙味,才有了这篇秋味十足的至美之文。板书设计情景交融、移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