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审美变化中的自我(教案).docx

上传人:p** 文档编号:1018332 上传时间:2024-06-1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3.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4审美变化中的自我(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4审美变化中的自我(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4审美变化中的自我(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4审美变化中的自我(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4审美变化中的自我(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4审美变化中的自我(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审美变化中的自我(教案).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课题:审美改变中的自我总课时编号:04课时:1课时备课时间:上课时间:教材分析:通过学问的讲解和详细美术作品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西方美术史上审美风气的改变,以及美术作品的不同审美取向;美术家自己的审美观念和社会审美观念之间不断塑造、调整、选择、更新的关系;培育开放、多元的审美心态,学会敬重不同的审美风格和艺术成就。课堂讲授和学生自己的视察思索相结合,依据教材内容有所侧重。留意从图片本身动身,便于学生得出较为直观的结论,而不倾向于历史学问的传授。主要运用对比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必要时联系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说明问题。教学目标:一、学问与技能:通过学问讲解与美术作品分析、解读,使学

2、生了解中西美术史上审美风尚和艺术家审美情趣(即“自我”)的历史改变,理解社会审美风尚与艺术家审美情趣之间的关系。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分析、比较、探讨的活动,让他们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老师作适当提示、补充和归纳。三、情感与价值观:树立多元化的艺术观念,培育开放、包涵的审美心态和意识;激励学生形成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和“自我”意识。教学重点:中西审美风尚和艺术家审美情趣的历史改变;美术的多元性。教学难点:社会审美风尚变迁的缘由及社会审美风尚与艺术家审美情趣之间的关系教学打算:老师:教材、电子图片、多媒体教学设备学生:教材、教学过程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A、利用不同年头霍元甲的音

3、乐导入B、出示图片:中山装、军装、西服、牛仔服、休闲装。1.提问,举手回答:你喜爱哪一种服装?假如你穿,会选哪一种?(46个学生回答。)分组探讨2.依据状况进一步提问:a.为什么喜爱?b.为什么没有人喜爱中山装?C.你觉得现在的人(或你的父辈、祖父辈)会选哪一种?为什么?说明讲解:中山装曾经是流行的服装;由于时代的改变,人们对服装的审美要求发生了改变。,其实不仅是服装,随着时代的改变,美术的审美标准也会产生改变,可以说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社会审美标准。三、讲授新课二、新授A、审美改变中的中国古代花鸟画1.出示图片果熟来禽图。什么是没骨画:在中国画绘画技法中,用墨线勾出轮廓线称为骨法,所谓的“

4、骨”指的就是墨线;不用墨笔勾出勾出轮廓线,而是完全用墨或色渲染成,就称为没骨法。用没骨法画出来的画就称为没骨画,也称为无骨画。古代山水、花鸟画都有用没骨技法进行绘画的,我们可称之为没骨山水画、没骨花鸟画。(说明社会审美风气对画家的影响。)分析回答问2.出示图片枯木竹石图。题提问:此图跟果熟来禽图有什么不同?(说明、讲解:画得不细致,很随意,这是文人们特别喜爱的风格,在历史上流行了很长的时间。)分组探讨四、实践提高3.进一步比较枯木竹石图(吴镇)、黄甲图(徐渭)、玉壶春色图(金农)、三千年牢固(吴昌硕)。提问:它们跟果熟来禽图相比有什么区分?后两幅作品的“市俗气”表现在什么地方?谁能对这种改变的

5、缘由进行简洁的分析?(金农所在的扬州和吴昌硕所在的上海都是当时的商业中心,保藏者也大多是商人。)师:果熟来禽图所运用的“没骨法”虽然也是审美标准改变的产物,但跟以后的作品相比,显得很工致,几乎没有体现艺术家的特性和情感;苏轼、吴镇、徐渭的作品体现出更多的个人情感和性格;金农和吴昌硕的作品也具有剧烈的个人特征,而且出现了世俗的气息(在民间观念里,桃子是长寿的象征)。三、分组探讨比较内容:风格和造型特征;1.分组:第一组:“拉奥孔”;两件关于“拉奥孔”的作品是要说明不同时期、不同美术家对同一题材的不同处理方式。老师可以找出古希腊神话中拉奥孔的故事讲给学生听,以增加趣味性。我们从这组群像的写实技巧上

6、看,作者是深谙人体解剖学问的,他们对人在表现苦痛时的动作,对巨蛇缠身的情景做了细心的设计和美的构想。雕塑拉奥孔是典型的古典风格,比例和解剖结构都特别严格、清楚。而格列柯的拉奥孔却是变形的,人物被拉长,并且处于一个不现实的,甚至可以说是诡异的空间。背后的风景加强了悲剧的气氛,好像整个世界都是凄惨的。很明显,主观心情的因素增多了。其次组:“静物”;古罗马的有桃子的静物画是一幅壁画(当时还没有观赏了解即兴探讨油画),其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创建一种空间幻觉。虽然当时创建空间幻觉的方法还不很成熟,但我们还是能够体会到画家的这样一种努力。塞尚的有苹果和桃子的静物不是创建空间幻觉,而是要体现自己的独特风格。他

7、更关切的是平面问题,也即画面的“结构”。画面没有多少立体感,但可以看到直线、曲线、大小椭圆形、矩形、三角形的组合。莫兰迪的静物有一种神奇和孤独的意味。教材所说的这些作品所体现出来的不同“自我”,可以粗略地理解为对绘画和世界的不同看法,甚至就是画面的独特风格。塞尚是法国画家,莫兰迪是意大利画家;这两位20世纪的画家体现出显明的个人风格。第三组:“自画像”前面的课文中已经涉及到自画像这个类型。但本课中的自画像是要说明表现风格的不同。丢勒的自画像比较客观地描绘了自己的样子。凡高的自画像已经有很大的主观成分,笔触奔放,色调剧烈夸张。毕加索就更自由了。它们之间的区分体现了审美意识的改变。1、比较内容:a

8、创作年头;b、风格和造型特征;2 .将小组探讨看法向全班汇报,全班进行探讨,老师进行相关的讲解和补充。(可以适当补充拉奥孔的故事,引发学生爱好。)3 .延长探讨:在这三组作品中,你最喜爱哪一幅?最不喜爱哪一幅?为什么?4 .延长探讨:完成“思索与沟通”,有没有曾经不喜爱后来喜爱某一件作品的状况?谈谈个人的看法。四、即兴探讨1.出示图片:两幅“阳台”。五、课堂总结提问:两件作品有何差异?2 .出示图片:两幅“餐桌”。提问:它们分别是什么时候的?风格有何不同?3 .四件作品依据时间依次排列起来看,有什么总的倾向?事实上把它们依据时间依次排列起来,就会发觉这是一个渐渐走向平面化的过程,马蒂斯的餐后的果物是一个总结,其中基本上没有空间感。五、总结美术作品具有各种不同的风格面貌和审美特色,它们之间没有高下对错之分,但都受到特定时期审美风尚的影响。板书设计审美改变中的自我一、审美改变中的中国古代花鸟画二、分组探讨三、即兴探讨课后反思:通过学习,可以看出本课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亲密相关,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生活阅历来理解教材,学生通过几组服饰对比,对当今社会审美风尚做了初步了解。本课的图片材料较多,通过作品对比,学生对画面细致视察,然后得出一些大致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小语种语言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