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训练:苏轼《论取郜大鼎于宋》(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

上传人:p** 文档编号:1028064 上传时间:2024-06-15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3.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阅读训练:苏轼《论取郜大鼎于宋》(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文言文阅读训练:苏轼《论取郜大鼎于宋》(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文言文阅读训练:苏轼《论取郜大鼎于宋》(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言文阅读训练:苏轼《论取郜大鼎于宋》(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阅读训练:苏轼《论取郜大鼎于宋》(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文言文阅读训练:苏轼论取部大鼎于宋(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T4题。材料一: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举三代全盛之法,以治侥幸苟且之风,而用之于至正而已矣。三代之盛时,天子秉至公之义,而制诸侯之予夺,故勇者无所加乎怯,弱者无所畏乎强,匹夫怀璧而千乘之君莫之最取焉。此王道之所由兴也。周衰,诸侯相关,而强有力者制其予夺,邦、莒、膝、薛之君,惴惴焉保其首领之不暇,而齐、晋、秦、楚有吞诸侯之心。孔子慨然叹曰:“久矣,诸侯之恣行也,后世将有王者作而不遇焉,命也。”故春秋之法,皆所以待后世王者之作而举行之也。钟鼎龟玉,夫子之所以分诸侯,使诸侯相传而世守也。桓二年:“取部大鼎于宋。赤事,纳于太

2、庙。”且夫鼎也,不幸使齐挈而有之,是齐鼎也,是百传而不易,未可知也。仲尼日不然。是鼎也,何为而在鲁之太庙?曰,取之宋。宋安得之?曰,取之部,故书曰部鼎。部之得是鼎也,得之天子。宋以不义取之,而又以与鲁也。后世有王者作,举春秋之法而行之,鲁将归之宋,宋将归之部,而后已也。昔者子路问孔子所以为政之先?子曰:“必也,正名乎!”故春秋之法尤谨于声名至于一鼎之微而不敢忽焉圣人之用意盖深杷此。美尻区位之鲁无故而得器,是召天下之争也。楚王求鼎于周,王曰:“周不爱鼎,恐天下以器仇楚也鼎入宋而为宋,入鲁而为鲁,安知夫秦、晋、齐、楚之不动其心哉!故书曰部鼎,明鲁之不得有以寒天下之争也。(节选自苏轼论取都大鼎于宋)

3、材料二: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生焉。”上大夫壶遂日:“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日: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佟枣,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节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10.材料一面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故A春秋之法B尤谨C于正名D至

4、于一鼎之微E而不敢忽焉F圣人之用G意盖深H如此。I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归,指使回归,“却匈奴七百余里”的“却”指使退却,两者用法相同。B.戊申,是干支纪日,与登泰山记“戊申晦”中的“戊申”纪法相同。C.让,指责备,与论语侍坐“为国以礼,其言不让”中的“让”词义不同。D.仪表,指准则、法式,与现在说的“仪表堂堂”中的“仪表”不一样。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代兴盛之时,天子秉持道义,控制给予和剥夺;周衰弱后,强大有实力的诸侯控制了给予和剥夺,于是小国惴惴而大国有吞并之心。B.苏轼认为,春秋记载“取部大鼎于宋”,

5、除记述历史事件外,还包含对宋、鲁等国行为的批判和对后世君王按春秋规则行事的期待。C.小小的鲁国无故得到重器,可能会招来别人的争夺,当年楚王要求周天子赐鼎,周天子就是以“恐天下以器仇楚”为理由拒绝的。D.司马迁创作史记,是继承先人遗志,对易和春秋的内容进一步阐发,同时推究诗书礼乐中的规律。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钟鼎龟玉,夫子之所以分诸侯,使诸侯相传而世守也。译文:(2)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译文:14 .根据材料,概括孔子编撰春秋的背景。(3分)【答案解析】10. BDF11. ;解析:C让,辞让、拒绝12. D13. (1)钟鼎

6、和龟玉(之类的器物),是孔夫子用来划分诸侯级别,使诸侯传承并且世代坚守的国家重器啊。(夫子、所以、相传世守各1分,语意通顺1分)(2)孔子说:“我与其用空洞的说教记载我的主张,不如在叙述历史事件中显现得深刻、透彻、明显。”(空言、见、深切著明各1分,语意通顺1分)14. 周道衰废;诸侯相争(迟行);已道不行。【参考译文】材料一:春秋这部著作呢?是为了举用三代最昌盛时期的治国方略,以治理当时的侥幸苟且的社会风气,最后让国家归附于正道上来。三代最昌盛的时期,因为天子秉持最公道的正义,而能够控制诸侯的给予和剥夺,所以强势的人不敢凌驾天子的怯懦,弱势的人也不会畏惧天子的强大,老百姓怀揣宝玉而有一千乘战

7、车的国君也不敢强取,这都是治理国家正确方法的原由而兴起来的。周朝衰败的时候,和诸侯有很大的关系,让那些强势有实力的诸侯控制了给予和剥夺,邦、莒、滕、薛这些国家的国君,整天惴惴不安忙着保护自己的生命而没有闲暇,而齐、晋、秦、楚这些大国却都有吞并这些诸侯国的野心。所以孔子感慨叹息道:“时间太久了,这些诸侯任意的行为,后世即便有君王兴起出现也是没有机会的,这都是命数啊J所以春秋里的法则,都是期待后世的君王有所作为而施行的啊。这些钟鼎龟玉,是孔夫子用来划分诸侯级别,使诸侯传承并且世代遵守的国家重器啊。鲁桓公二年:“鲁桓公从宋国取得原属郡国的传国大鼎,在戊申日,放进了太庙。”像传国大鼎这样的国家重器,如

8、果很不幸让齐国举起来并拥有它,就叫做齐鼎了,后世传百代也不会更改的,是可想而知的。孔子却说不是这样的。这个传国大鼎,为何会在鲁国的太庙?回答说,从宋国取得的。宋国哪里来的,是从部国取来的,所以鼎上文字是部鼎。部国是怎么得来这个鼎的呢?是来自周天子赐给的。宋国采取不义的手段取得的,而后又给了鲁国。后世如果有君王兴起出现,按照春秋的规则而施行法令,那么鲁国要归属于宋国,宋国将要归属于部国,最后只有这样的结果。以前的人子路曾经问孔子什么是执政的首要?孔子说:“必定是先正名分啊!”所以春秋里的倡导的规则,在正名分方面特别的谨慎,即便是对于一个鼎这样的小事也是不敢忽略的,圣人就是这样用意深刻的。以小小鲁

9、国的实力无故而得到传国的重器,这是要招来天下的争抢啊。楚王曾经向周天子要求赐鼎,周天子告诉他说:“周王室并不是爱惜鼎,而是恐怕天下人因为鼎为重器而仇视楚啊。”鼎到了宋国就是宋国的,到了鲁国就是鲁国的,怎么就知道秦、晋、齐、楚等国就不会动心呢!因此写部鼎,表明鲁国不拥有此鼎来阻止天下人争夺。材料二:太史公说:“先父曾说过这样的话:自从周从去世后,经历了五百年而有孔子;孔子去世后,到现在又是五百年了,有人能够继承清明之世,整理易传,接续春秋,推考诗书礼乐的精义吗?他的用意在这里吧!用意就在这里吧!小子我怎么敢辞让呢。“上大夫壶遂曾问道:“过去孔子为什么要述作春秋呢?”太史公回答说:“我听董仲舒先生说过:周朝王道衰败废弛,孔子担任鲁国司寇,诸侯嫉害他,大夫排斥他。孔子知道自己的主张没有人采用,自己提倡的王道没有人施行,于是将自己对人、事的褒贬寄寓于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记述中,想以此作为天下人的是非标准。孔子贬斥昏庸无道的天子,斥责胡作非为的诸侯,声讨祸国乱政的大夫,是要达成王事而已。孔子说:我与其用空洞的说教记载我的主张,不如在叙述历史事件中显现得深刻、透彻、明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历史 > 古代文学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