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应急准备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灾害应急准备分析.docx(8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自然灾害应急准备分析一、自然灾害卫生应急的分期分析根据自然灾害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结合不同阶段不同的工作任务重点,本指南将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划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灾害应急准备期、灾害应急响应期和灾后评估总结期。灾害应急准备期通常是灾害发生前的一段时期。这段时期的主要工作以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准备为主,包括识别区域内主要自然灾害人群健康风险,收集积累相关基础资料,完善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和卫生应急计划等制度文件,做好自然灾害卫生应急技术、人员和物资准备工作等。灾害应急响应期通常是指灾害发生后的一段时期,早期以开展现场紧急医学救援为主要任务,为灾区提供医疗救治和伤员转运。同时灾后卫生防疫工作应该以开展
2、灾区公共卫生风险评估、恢复灾区传染病报告系统、关注灾区重大传染病疫情预警,做好开展灾害现场卫生应急工作准备等为主。随着时间推移,由于灾区紧急医学救援的需求逐渐降低,灾区居民逐步脱离险境,陆续进入临时集中安置区域生活。此时,灾区卫生应急工作将以疾病防控和卫生防疫为主,包括持续开展公共卫生风险评估、疾病预防和控制、公共卫生风险源控制和公共卫生服务恢复等。灾后评估总结期通常是指灾区卫生应急响应工作结束,外援救灾防病力量撤离受灾地区,灾区疾病防控和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恢复到以当地疾控机构等卫生部门为主的阶段。该时期主要工作任务应该包括总结本次灾害事件卫生应急准备和响应阶段的经验教训,评估灾害卫生应急工作效
3、果,针对特定灾害和特定区域的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提出改进建议等。二、自然灾害总结与评估分析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响应结束后,各级疾控机构应该尽快组织开展总结评估,认真分析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中的经验教训和存在的问题,评估各项卫生防病措施的效果和优缺点,不断改进和完善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准备计划和应急响应程序,提高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准备和应对能力。灾后总结评估通常应该在应急响应结束后立即开展,并尽可能要求所有参与救灾防病的人员参加。评估组织者可以根据灾害卫生应急响应的工作流程,对各项灾后卫生防病措施进行资料分析和整理,提出评估框架和评估提纲。评估可以从组织协调、人员派遣、后勤保障、防控措
4、施效果等诸多方面进行。评估的核心是通过现场救灾防病工作经验发现问题,并根据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计划,其中改进计划一定要包括改进的责任人、时限和督导改进部门,确保改进工作得到落实。三、自然灾害应急响应方案自然灾害重点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作为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准备和响应的重要工作内容,原则上应该贯穿于灾害卫生应急的全过程,持续开展。不同的时间开展自然灾害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的议题会略有不同,评估目的、收集数据、评估时间要求和评估方法等环节也会有所区别。原则上,接到灾害预警信息后,或每年特定时间根据灾害预测信息,各级疾控机构可定期开展特定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点传染病事件风
5、险评估。通过文件查阅、系统数据分析等方式,可参考本地区特定灾害人群健康脆弱性评估结果,对区域内可能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事件可能带来的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风险开展评估。自然灾害事件发生后,建议疾控机构在灾后48小时启动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快速风险评估工作,通过文献查阅、系统数据收集和舆情信息检索等方式,收集灾害类型、受灾范围、受灾地区近五年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受灾地区重点传染病疫情特征、免疫规划覆盖情况、人群脆弱性、卫生应急能力状况和卫生资源等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进行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评估,主要是根据现有资料和既往经验评估出灾区传染病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风险等级,有
6、条件可以绘制灾区风险地图,从而提出指导性的建议措施。灾害应急响应期,在灾后快速评估的基础上,结合受灾地区监测数据、现场调查、现场检测、当地已采取的灾后卫生防疫措施等信息,根据灾害风险评估的实际需要开展趋势性风险评估和/或专题风险评估,采用专家会商法、德尔菲法(De1.phi),风险矩阵法、分析流程图和层次分析法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方法,对灾区可能发生的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整体情况或者某个传染病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风险评估,通过对发生的可能性及后果严重性的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得出风险等级,并结合灾区现有的卫生资源和卫生应急能力,提出灾后卫生应急策略和措施。灾害应急响应期结束,考虑到自然灾害对传
7、染病发病的影响在时间上存在滞后性,因此应在受灾地区持续开展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工作,直至自然灾害导致的公共卫生风险被完全管控。四、自然灾害应急准备分析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准备应该突出自然灾害公共卫生风险管理的理念,坚持依法、科学、规范地开展各项防灾减灾备灾工作,强调以科学评估为导向,以预案方案为基础,以能力提升为核心,以队伍建设为重点,加强推进疾控机构灾害卫生应急技术、人员和物资准备,全面提升灾害卫生应急能力。五、健康宣教和风险沟通方案灾后各级疾控机构应该根据需要针对灾害发生的特点、灾区可能发生的健康风险及灾区健康宣教需求评估结果制定灾区健康宣教工作方案。宣教内容应该包括诸如外伤自
8、救常识、传染病预防、食品卫生、饮用水卫生、环境卫生、个人卫生和心理健康等。宣教形式应该既包括电视、广播、报纸、印刷品等传统方式,也可以引入手机、网络、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配合社区/村卫生人员或志愿者进行入户宣教材料分发和面对面普及防治知识等多种形式,全面提高群众自我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灾后评估总结期,还应该组织专业人员对灾区健康宣教效果进行评价。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领域的风险沟通应该贯穿整个灾害过程中。灾害应急准备期,首先要预警和分析不同灾害时期可能出现的各种健康问题,通过情境分析制定沟通预案。在灾害应急响应期,及时向公众、社会和利益相关者以及相关部门通报、传达公共卫生问题和有关疾病的流行情况
9、、个人风险、预防措施、使公众能及时认识到疾病风险,防治知识并采取适当行动。灾区应急响应结束后,灾区各级疾控机构应该根据需要介绍相应的卫生防病行动信息,强调及时传递相关疫情、措施、策略,包括公众的个人防治措施细节,而且回答公众的疑问。六、自然灾害的公共卫生影响分析(一)人群伤亡严重,医疗服务需求增加自然灾害事件由于其突然性和破坏性,往往可能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导致大批人员出现出血、骨折、烧伤、脏器损伤、窒息等伤损情况,灾后伤员若不能得到及时救护,便有死亡、伤残、留有严重后遗症的危险。因此,医疗救援的急迫性不言而喻。此外,灾害发生后灾区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生活条件急剧下降,可能带来
10、一系列卫生问题。首先,高血压、冠心病以及贫血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容易复发或加重;其次,与食品卫生、饮水卫生和环境卫生密切相关的传染病和食物中毒容易发生并流行;第三,年老体弱者,儿童和慢性病患者如得不到早期、及时的救治,则会加重病情和增加死亡人数。由于短时间出现大量伤病人员,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急剧增加。同时,由于灾害导致基本卫生设施的破坏,基本卫生服务能力受损,远不能满足灾区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1、2灾害可能导致传染病暴发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灾害可能导致自然环境的极大破坏甚至造成水体污染,从而使灾区居民生活环境急剧恶化。洪涝灾害有可能导致灾区的粪便、垃圾以及畜禽尸体污染范围扩大,灾区居民饮食、
11、饮水卫生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此外,病媒生物和宿主动物的活动变化以及灾区居民集中安置所带来的影响,均可能导致灾后易发生某些传染病的暴发流行。有时传染病暴发造成的死亡人数甚至大大超过始发灾难。从历史上看,霍乱、伤寒、痢疾和甲型、戊型肝炎都曾经因洪涝灾害引起过大流行。(二)饮水卫生安全问题突出灾害期间,尤其是洪涝灾害期间,供水设施遭到严重破坏,饮用水水源污染严重。洪水将大量人畜粪便、垃圾、动物尸体冲入水中,使分散式供水水源及地面水水源受到严重的生物性污染。同时天气炎热、水温较高,水中有机物加速分解,产生腐败恶臭。灾区居民垃圾、人畜粪便的无序排放,则会加重水源的污染。以分散式供水和就近取水为主的灾区居
12、民用水方式,使得灾区的饮水卫生管理变得更为复杂,安全饮用水难以保障,由此可能引发经水传播的传染病暴发流行。1998年洪水过后,孟加拉西部曾发生16000多人的大规模霍乱流行。3.2.2食品卫生安全问题凸显首先,灾害可能使食物生产、储备、运输、分配系统等环节受到破坏,食物供给来源和渠道复杂,污染环节增多。第二,灾害导致粪便、生产生活垃圾、有毒化工产品(如农药、鼠药、重金属等)污染田间作物、仓储中的原料、食品生产经营场所和设备、甚至成品食物,食品污染途径增多。第三,灾区燃料缺乏、烹调用具少,造成食物的加热消毒困难。第四,灾区的食品卫生监督、管理体系受到破坏,难以保证卫生要求。第五,灾区卫生设施差,
13、灾区居民不能经常洗手,加重了食物污染的可能。(三)传染病病原媒介及宿主动物发生变化灾害可能使虫媒及宿主动物栖息地或孳生条件发生改变,导致密度上升。灾害发生后,某些宿主动物的栖息地会被淹没,通常会发生迁徙流动,使宿主动物分布范围、数量或种群发生变化,从而易将某些动物源性传染病传给人类。此外,灾后还可能导致病媒生物、宿主动物与人接触机会增加,从而引起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或虫媒传染病暴发或流行。以洪涝灾害为例,洪水可造成血吸虫疫区钉螺面积扩大,血吸虫疫情随之回升;洪灾地区滞水面积增大,蚊子孳生地扩大,疟疾、乙脑等蚊媒传播疾病的感染机率也会加大。(四)人群居住生活条件和人员活动等发生变化灾区居民的集中安置
14、和人群迁移,增大了疾病流行和群体性疾病暴发的风险。灾害发生后,灾区居民临时集中安置情况较多。临时安置点卫生条件差,居住拥挤,导致呼吸道传染病易发生流行,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接触性皮炎等接触性疾病也因人群密集而多发。此外,灾区居民大量转移及救灾人群大量进入灾区,常引起流感、麻疹等传染病流行。研究表明,灾区居民机体免疫力普遍下降,也会导致传染病发生的可能性增加。其主要原因有:灾害在很大程度上造成灾区居民食物供给不足,营养不良;人群受灾后心情焦虑,情绪不安,精神紧张和心理压抑,影响机体的免疫调节功能;参与抗灾救灾的民众劳动强度大、精神紧张,易导致身体疲劳,抵抗力下降。1998年尼加拉瓜遭受米奇飓风后的一个月内,急性呼吸道感染报告病例增加了4倍。此外,洪涝灾害期间,灾区居民和救灾人员直接接触疫水的机会增多,在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等传染病、寄生虫病的疫区,可导致感染发病增加。资料整理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