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冲击下的城市数字化运行: 对上海智慧城市建设的反思与未来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疫情冲击下的城市数字化运行: 对上海智慧城市建设的反思与未来建议.docx(18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疫情冲击下的城市数字化运行:对上海智慧城市建设的反思与未来建议2022年的3月末到5月末-上海-这座被戏称为“魔都”的中国现代化标杆城市,经历了自开埠以来史无前例、刻骨铭心的一段全城“静默”的日子。2500万市民,年不分老幼、籍不论中外,不管居于陋室还是豪宅,皆被困于家中,忙于团购抢菜、反复抗原核酸、定点下楼取物、亦或方舱隔离,特别时期的世事百态、人情冷暖、悲欢离合,已在所有参与者的见证与记录之下,深深印刻在了这座城市的记忆中。很多人都在问“Why”,“上海怎么了?”,“为什么会这样?:在疫情接近尾声、城市已开始“Restart”的时候,回顾过去的这段日子,本文尝试从“智慧城市建设与运营这个视
2、角进行一些回顾与思考的探讨。上海曾被评为中国乃至全球领先的智慧城市典范首先把时间回拨到1年半以前。2020年的11月17-18日,2020全球智慧城市大会上海分会场在上海白玉兰广场举办。彼时上轮的疫情刚告一段落,大会采用线上+线下的形式,设立巴塞罗那、上海、纽约三地会场,通过数字化手段对外分享大会盛况及成果。上海市的相关领导在致辞中表示: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高度重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对城市发展的引领作用,城市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数字经济活力迸发,数字基础设施完备。下一步,上海将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努力建设一座更具获得感、幸
3、福感和安全感的智慧城市。也正是在这届大会上,上海从全球350个城市中脱颖而出,获得最高殊荣世界智慧城市大奖,这是中国城市首次获得该奖项。与此同时,上海的“一网通力、”入选了2020联合国全球城市电子政务经典案例。UpCITIESFORUM1. Shanghai2. Seoul3. Barcelona4. Beijing5. NewYorkSmartCity #1 - ShanghaiPhotocredits:LaurentLIU(Flickr)到了今年初,英国著名分析公司JuniperResearch基ShanghaiistheeconomicandfinancialhubofChina.Ju
4、nipernotesthatShanghaiisuniqueinAsiabecauseitsmunicipalityoffersmoreandmoredigitizedservicestoitsresidents.ItisnowonderthatChinasgatewaytotheworldisalsothevanguardofsmartcitydevelopment.于其对全球50个智慧城市的研究结果,提出了前五名顶级城市,上海依然是榜首的第一名。其他四个城市依次是首尔、巴塞罗那、北京、纽约。JUniPerReSearCh在发布稿中特别提到,上海之所以在亚洲独一无二是因为其在如此大都市范围内
5、提供日益增多的数字化服务。作为中国的门户城市,同时也是全球智慧城市发展的先行者。高光与荣誉之后的疫情大考可是从过去的3个多月里,这座城市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现象,却又让人不禁有了一种“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错愕感,说好的“智慧城市”到底去哪儿了呢?从我们大量的观察中,可以梳理出一些不那么“智慧”的地方。一是城市感知与调控的基本功能过去就不完善,原本指望可以跳过一些发展阶段等待高度智能,结果问题在疫情中反而暴露出来。典型的例子就是交通灯的控制。国际很多城市很早就通过物理感应来自动调整街口交通灯转换时间,方便车辆通过。国内的城市大都是在每个街口控制箱手动调整,似乎只有阿里宣传在杭州实现了根据交通流量
6、实时调整红绿灯间隙转换。上海的大多数路口转换时长原本是按照车流繁忙与交通饱和来设计的。疫情中交通一下子冷清下来,但剩下的能上路的机动车电单车大多是火急火燎需要赶路送人送物资。因等不及而闯红灯成为常态,于是各种交通事故居然在空荡荡的道路上时有发生。实际上这个时候根本不需要智能摄像头通过边缘计算综合判断自动指令,只要在“城市交通大脑”统一把所有路口等待时间除以2或者更大参数即可,但显然这个都算不上“智慧交通的功能在上海实现不了。其他许多服务信息的发布也都无法实现“一键更新当大量核酸检测亭开始建成开放后,具体地点与开放时间的发布在各种应用中也会错误百出,让有需要的市民疲于奔命。大量城市垃圾,白色黑色
7、的,堆积在道路旁,小区边长久无法转运清理,城市的许多基本资源调度优化功能失灵到相当程度。二是作为智慧城市基础底座的系统缺乏真正的云能力。作为上海智慧城市的标志性系统,“随申办”、“健康云”等平台在本轮疫情前期的表现差强人意。当浦江两岸开启“鸳鸯锅”模式,分批次进行全员核酸检测时,大批市民突然发现“健康云无法打开,核酸码难以申请,导致检测现场大排长队。后续在对核酸码进行升级以后,又爆出系统崩塌,导致原本说好的“大决战”无疾而终。当然这些“BUG”后续都进行了及时修补,当然也可以托辞说系统设计原本并没有预计到会有如此大的并发访问量。但是作为一个智慧城市须臾不可中断的基础平台,是不是应该和水、电、气
8、一样,有相应的冗余备份、实时调度,乃至异地跨区域协调。更何况核酸码这样的相对低处理量应用,和火车春运开放查询抢票,近几年电商节日大促抢货相比应当已经低几个数量级了。三是作为智慧城市核心资源的数据资源无法有效治理,数据流动从线上回到线下,大数据用例除了运营商数据几乎没有。当三区划分开启,各居民小区进入静默之后,一夜之间,各种传统纸质票证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出门证、购物证、车辆通行证、复工证等等不一而足。按说我们已经有了智能手机,有了各种APP,各种二维码等,完全不再需要进入到信息化之前的纸质化时代,但是这些让人看不太懂的“手势”背后,其实却有着基础数据割裂的原因。就拿车辆通行证来说,如果采用数
9、字化的方式,看似简单,其实需要将背后的车辆数据、司机身份数据、司机健康数据,甚至行驶路线数据都整合在一起,而这些数据往往跨越多个部门、系统,更要命的是还必须是实时更新的。而且这些数据又根本不是基层的街道、居委所能够掌控的,因此在迫不及待中,只能祭出“纸质证件”这样的短(很)平(老)快(士)的方式了。甚至原本和疫情无关的许多环节也从数字屏幕变成了纸质文本,例如基地在上海的某航空公司除了要旅客在空中填防疫各种表格外,现在居然紧急出口座位也需要客户在特定纸质表格上手写签名了。此外,曾经被推崇一时的精准防控体现在静安区某奶茶店例子上,则是人工肉眼回看摄像头监控视频,通过识别来往人员的口罩戴否从而判定是
10、否密接,也是和大数据应用差得相当远的“小数据”案例。我们可以看到,除了运营商的人员流动位置数据,其他领域几乎没有大数据的影子。无论是核酸还是疫苗还是健康码,呈现出来了都是传统小数据工作方式。四是各种数字化应用大量失灵,许多在临时赶工赶时重建。除了与防疫有关的各种APP不断失灵、弃用、转换之外,平常各种电商应用也都要么失灵,要么需要在特定时间段内抢购,往往给出的也是“抱歉”信息。然后各群各团纷纷临时开发各自的团购程序与应用,用户体验很难保证。各种新型扫码呈码方式不断出现,许多应用的用户体验无法保证。五是作为智慧城市落地关键的运营能力高峰低谷无法统筹对应。上海在智慧城市建设领域引以为傲的“一网统管
11、”、“一网通办”两大标志,却恰恰在本次疫情中未能充分施展其拳脚。12345市民热线作为入口,常常无法接通。如果有幸接通,疫情中各种市民需求也很难如同过去一样有服务承诺,“一线失灵”在疫情高峰期非常明显,市民的各种吐糟不断。作为上海经验的“一网通办”,原本是将各类政务服务进行线上化,形成一个涵盖各个政府部门办事窗口的线上政务集市,市民(企业)可以一站式完成各类涉及政务事项的受理或办理。但是在全民居家静默的情况下,市民(企业)办理政务事项的需求大大降低了。结婚登记大大减少,营业执照申请也完全和以往不一样,一般需求大量减少,而某些特别的新企业却能超乎常规地拿到保供等资质高速开张营业。“一网统管”主要
12、是针对城市公共设施进行管控的。在疫情发生后,全民静默在家,路上基本看不到行人,整个城市的公共设施的运营强度大大下降了,社会面上针对物的管理也基本未受到大的影响,甚至压力还比平时小了很多。所以“一网管办在疫情持续时期无法按照业务政务内容变化及时进行适应调整,弹性空间严重缺乏。六是老年群体的需求与困难没有得到特有的关注与支撑。上海是全中国老龄化最高的城市之一,在这轮疫情中受到冲击最大的也正是这一弱势群体。很多老年人没有智能手机,不会使用APP,甚至没有手机。他们不会团购抢菜、不会微信接龙、不会网上支付,甚至不会打字留言。即使解封后,有老人做公交车不懂扫码,只能默默下车,大批老人在炎炎烈日下到银行门
13、口排队数小时,只为到人工柜台取出存折中过去2、3个月的退休金,因为他们已经几乎身无分文To数字化的红利如何差异化地体现在这样一个巨大群体上,似乎可以观察到的表象非常少。七是城市末梢管理网格化运营到底如何设计操作,目前问题远比答案多。疫情管控特别时期,城市运营的主要矛盾都集中在了社区、小区的最后一公里和最后一百米,以及居民的吃喝拉撒、求医问药等最基本、最刚性的需求上了。而这两个“区”恰恰是之前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盲区”。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智慧城市要让政府直接管控到居民的日常生活,毕竟这些本就是市场经济的范畴,已经形成了高度商业化的运营模式,政府本不该介入,应该由市场来完成。但既然这次特别历史时期给
14、街道一级赋了大量的行政管理权力,作为基层管理与市民服务的重要环节,智慧城市建设的平台与工具显然没有惠及到这一层级。与居民的沟通完全没有标准的线上触点,许多小区除了和志愿者打交道始终不存在和街道办居委会的直接沟通。文件的发布、规定的增改很少有规范的渠道与方式。大量过去不存在的权力下放到街道一级,各种“出门证”、“就医证”格式自定、手工盖章、凭纸条放行。经常性的核酸检查通知靠小喇叭在社区反复播放督促,似乎回到了前信息化时代而非应当高度智能化的新时期。未来数字城市建设的,初心“如何唤起,理念如何进化?上海智慧城市建设运营各方在这轮疫情中自当有很多苦衷与无奈,大多数时候各方也都在尽力而为。至于结果为何
15、如此,想必也在总结反思中。从国外部分发达国家在智慧城市建设领域的理念和实践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趋势,不妨也可以拿来作为今后提升上海智慧城市建设的思路。310d一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这一点在认知上,理念上基本没有歧义,关键是如何在日常运营中一以贯之、真正落实。很明显,这轮疫情之初各种正常运转的流程中断,加上人工指挥的朝令夕改,使得许多基层办事人员无所适从,按照各自理解执行人工指令,市民体验的好与差往往顾不上,许多仓促上岗的服务提供者还会不断与服务对象发生冲突。以人为本还更应体现在对老年人群的特别关注与特别温度。我们的智慧城市既要有超前的技术前瞻性,同时也必须要为这些数字化的“滞后者”
16、提供空间与温度,这需要智慧城市管理者更高的智慧。有关部门也在积极地采取行动,比如给老人打印纸质的离线健康码(实在好奇有关部门为什么对于纸质版本那么迷恋)。老人都有身份证、医保卡,甚至老人证。现在的身份证、医保卡都内置芯片,储存了大量的信息,扫身份证、医保卡不是更加方便吗?目前只有安装了数字哨兵的场所才能使用身份证,当然随申码也可以让他人输入身份证号码代查,如果可以通过OCR自动识别身份证号码进行查询是否可以更加方便呢?银行的24小时自助取款机上不能使用存折取款,可以使用存折的智能机又都在网点内部,为什么不能搬一台出来呢?还有互联网医院挂号、付款的繁琐流程有时候年轻人都不一定能一次成功,更不用说老年人了,如果可以使用远程视频方式进行面对面沟通就诊是否会更加方便老年人呢?诸如此类的细节问题,看似很小,但往往就是这些细节让智慧城市成为老年人无法逾越的鸿沟,只能“望智兴叹”。二是专业人做专业事。疫情防控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