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教学札记.docx

上传人:p** 文档编号:1076473 上传时间:2024-06-2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1.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后一课》教学札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最后一课》教学札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最后一课》教学札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最后一课》教学札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后一课》教学札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后一课》教学札记.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最终一课教学札记都德的最终一课是短篇小说中的精品,自1873年发表以来,曾被译成世界各国文字,并常被选为中小学的语文教材,流传广泛,脍灸人口。小说的情节很简洁,它以普鲁士战胜法国后强行兼并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事务为背景,通过一个小学生在上最终一堂法文课时的所见所闻与内心感受,深刻地表现了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这样一篇小说,在起先渐渐沦为半殖民地社会的近代中国,是很易引起共鸣的。梁启超曾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中认为,“小说有不行思议之力支配人道”的功能,因此,他极力强调小说要以开通民智,改造国民思想品德为己任。这当然主要是针对创作小说而发,但可以说,近代文学史上的许多翻译作品也是以此作为自己

2、的神圣宗旨的。最终一课被介绍到中国来,首先就是因为它的爱国主义。这可以从先后发表的几种译文上得到佐证:1913年1月发表的匪石译本将最终一课标明为“教化小说”,1915年5月发表的江白痕译本则标明为“爱国小说,两者不谋而合都强调了作品的爱国性质及其教化意义:此外,胡适的译本和江白痕的译本还分别对小说的篇名作了改动,胡译为割地,江译为小子记之,明显,译名强调的是对丧权辱国的刻骨仇恨。这些细微环节已颇能说明问题,但更值得引起留意的是,上述三种译本都特别慎重地在译文前加有按语,有的甚至还有跋语,这些“序跋”,更清晰地表明白他们翻译这篇小说的意图。目前发表的最终一课的最初译本是由匪石翻译的,发表在19

3、13年1月31日出版的沏南教化杂志2卷1期上。译者生平不详,以“匪石”为名者大约不会许多,故未知是否即南社成员陈匪石。据郑逸梅先生南社丛谈载,陈匪石早年曾留学日本,“庚辛之标,新学渐盛,他任课幼幼学堂,时以国家积弱之故,与列强国力外张之由,勉励学生,谓:&lsqu。;学必有用于世,始名为学&rsqu。;。”从上述记载看,陈匪石从日文转译此作也是有可能的。其译者按语曰:“西历一千八百七十年,法兰西与普鲁士交哄,法人大败,普军尽据法之东境。明年,进攻法之巴黎,法人力羯不能御,乃为城下之盟,赠款五千兆弗郎,约合华银二千兆元,盖五倍于我国庚子赔款矣。赔款之外,复割阿色司、那恋两省之地与普。时文学大家都

4、德目击其事,然伤之,乃托为阿色司省一小学生之语气,写割地之惨然,以激扬法人爱国之心。言虽鄙俚,含有精意。法国小学老师,威定为课本,授之儿童云。”这篇按语言简意赅,既交待了作品的时代背景,又深深寄予了对法国的怜悯和对侵略者的仇恨,爱憎是很分明的。译文纯用白话,通俗明白,但对原作却略有删改,如“我”上学前在市政厅遇见铁匠及其徒弟的情节即被全部删去。一般来说,翻译作品,尤其是寥寥二、三千字的短篇小说,在当时很难引起什么反响,但匪石的译文发表后仅两月,即有人赋诗发表读后感,其诗名最终一课题辞,作者健铁,诗日:“柏林书到意苍茫,汉麦先生辍讲堂。四十年来求学地,知从何处话兴亡。凝神端坐睨诸生,忍泪念愁哭不

5、成。祖国文章君识否,山残水剩最凄清。一声木锋日轮高,却怪先生新换袍。稚子亦知亡国恨,春风和泪看胡桃”(载1913年4月15日湖南教化杂志2:6)o诗作语气沉痛,但又不乏惯激,说明作品在当时深深引起了人们的共鸣。其次种译文是胡适翻译的。胡适于1910年7月考取其次届庚子赠款留美官费生,遂赴纽约康奈尔高校深造,最终一课即译于美国,于1915年3月发表在留美学生季报春季号上。据该报编者注明,胡适此译作曾刊登于上海某报,此说如属实,则胡译首次发表大约也在1913年左右,因为胡适译文后注有“民国元年九月记于美国”的字样,从时间上推算,发表之日当和匪石译本基本同时。此外,胡适的“译者按语”在内容上和匪石基

6、本相同,甚至连造句遣词也大致吻合,这种雷同现象颇令人迷惑不解。胡适的翻译,素来删节极多,曾被人讥之为“胡译”。这篇译文在三种译文中也是删节最厉害的,大凡无碍基本情节的景物描写,人物语言等等均遭刷节,以后曾有人在洪水杂志上引法文原作对胡适的这篇翻译大加指责。尽管如此,胡适的译文在语言上是比较规范的,在当时也比较受欢迎,1917年收有最终一课的(胡译)短篇小说(第一集)出版,至1940年累计重印多达21次,由此不难挨察胡适译作影响之大。继胡适译本后,江白痕在1915年5月1日出版的中华小说界2卷5期上也发表了最终一课的译文。江白痕其人不详,他发表作品不多,间或在当时的报刊上能看到他的译作。他在译文

7、前也加有一段按语,日:“普法斗争后,法人割亚尔萨斯、罗亨二州以和,而亚尔萨斯人常不忘其祖国,今观是篇,对于祖国文字三致意焉,法人爱国之情亦可概见。”文字之间,可以看出充溢着对祖国的眷爱,其翻译此作的用意是很明显的。和前述两种译文不同的是,江白痕系用文言翻译,然译文却特别忠实原著,基本是逐句翻译,当可说是对最终一课的首次全译。除了剧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最终一课精湛的艺术构思也常为人们所赞许,难能珍贵的是中译者们早在七十多年前就留意到了这一点,匪石和胡适曾分别在译文后特附跋语,对都德的艺术技巧称赘不已,兹抄录胡适“跋语”之一节,以见其仰慕之情之一斑:“此篇佳处,在于设想之奇。夫割地之惨,奴隶牛马之恸,是何等重要问题?而乃以孩童语气出之。全篇所写,是一蒙学堂中琐屑之事,计时不过半日,而读者心目中俨然想见异族之威,亡国之憾,宾有手挥五弦,目送飞滤之妙。此短篇小说之上乘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法学 > 民法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