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面加快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全面加快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方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关于全面加快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方案为加快推进我市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提升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加快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一、总体目标到2025年,城镇环境基础设施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短板弱项基本补齐,构建集污水、垃圾、固体废弃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和监测监管能力于一体的环境基础设施体系。到2030年,高效、智能、绿色、可靠的现代化环境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建立。到2025年分领域目标: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新增污水处理能力约32万立方米/F1,新增和改造污水收
2、集管网约1080公里;实现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能力全覆盖;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75%以上;再生水利用率超25%;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5%以上,基本实现建制镇污泥统一集中处理处置。生活垃圾处理。生活垃圾分类收运能力达到1.47万吨/日左右,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转运、分类处理系统基本建成;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达1.17万吨/F1.左右;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不低于75%,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无害化处理能力比重达100%。固体废弃物处置。固体废弃物处置及综合利用能力显著提升,利用规模不断扩大,废钢铁、废铜、废铝、废铅、废锌、废纸、废塑料、废橡胶、废玻璃等9种主要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量达到46
3、4万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置。危险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补齐危废、医废收集处理设施短板,处置能力与生产量、生产品种进一步匹配,技术和运营水平进一步提升,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率达100%。二、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一)健全污水收集处理及资源化利用设施。围绕生活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双转变、双提升”,分批推进污水管网建设,逐步提升现有污水管网收集效能。优先重点区域周边范围铺排污水管网建设,加快推进已建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完善支、次管网和支涌周边截污管网建设。以“建管并重”为原则,进一步规范排水许可核发管理,对污水收集管网存在病害、雨污错接混接漏接等问题
4、进行整改。科学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着力推进南海、顺德区镇街污水处理厂的新建、扩建。持续推进雨污分流。推动污水处理设施运维管理从单提升污水处理量,向提升进水污染物浓度和污染物消减量、出水稳定达标同水环境质量提升协同转变,新建、改扩建生活污水处理厂出水全面达到国家和省地方标准的较严值。推进经处理的生活污水以河涌生态补水、市政绿化用水等方式实行再生利用。(市水利局牵头,市生态环境局、城管执法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区人民政府落实)(一)逐步提高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置能力。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全链条分类体系,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开展定时定点分类投放生活垃圾,逐
5、步提升分类质量。全面提升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高标准建设清洁焚烧设施,推动现有项目提标扩能,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强化焚烧飞灰无害化安全处置。按照科学评估、适度超前的原则,以集中处理为主,分散处理为辅,稳步推进厨余垃圾处理设施能力建设。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的“两网融合”发展,提升再生资源利用产业链规模化、规范化、专业化水平。完善大件垃圾和有害垃圾预约收运模式。(市城管执法局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生态环境局、商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区人民政府落实)(三)持续提升固体废物处置和综合利用能力。推进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提升园区工业固废处置和综合利用能力。推动电力、陶瓷制造等重点产
6、废行业的工业固体废物规模化综合利用,促进企业、行业、园区间产业共生、原料互供和资源设施共享。规范建筑垃圾堆存、中转和资源化利用场所建设及运营管理,开展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试点示范。加强建筑垃圾收集、运输、资源化利用和处置管理,推动建筑垃圾消纳场建设,鼓励建筑业企业充分利用建筑垃圾回收生产绿色建材产品,开展建筑垃圾减量化项目示范引领。推进再制造关键技术推广应用,推广工业装备再制造,提高再制造产品在售后市场使用比例,重点提升陶瓷、铝型材、家电、塑料、金属制品等再制造水平,培育12家再制造企业。健全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提升回收利用水平,加快推进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和分拣中心建设。推动再生利用企也转型升级,进
7、一步提高行业聚集化、规模化、规范化发展水平。有序推动退役动力电池项目建设工作。(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商务局、城管执法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区人民政府落实)(四)强化提升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置能力。按“只减不增”原则,科学布局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设施,探索试点危险废物“统一收集、分类分流”专业收集模式,推动液态零星危险废物集中收运设施建设,提升集中收集贮存专业化水平。支持机动车维修、不锈钢压延、不锈钢酸洗、金属表面处理及热处理加工、铝材加工、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等行业特征危险废物关键利用技术的研究,加快推动铝灰、废酸、废矿物油等典型危险废物综合利用。建立各区结对
8、协作机制,推动危险废物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实现区域互补。统筹推进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尽快形成以资源化利用为主、减量填埋为辅的无害化处理格局。适当扩大医疗废物处置能力,全面完善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处置体系并覆盖至农村地区,保障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补齐医疗废物收集转运短板,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要配备数量充足的收集、转运周转设施和具备相关资质的车辆。(市生态环境局、卫生健康局牵头,各区人民政府落实)三、提升设施一体化市场化水平(一)提升环境治理一体化水平。深入推进环保产业园建设,建立集焚烧处理、填埋处置、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有害垃圾处置于体的生活垃圾协同处理处置利用设施,形成一体化
9、项目群,实现资源共享、设施共建、物质循环、能量梯次利用的产业集聚效应。深入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一体化、厂网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改革,全面提升排水设施建设效率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污水、垃圾、固体废物处理设施城乡统筹水平,建立健全城乡污水垃圾处理体化体系,加快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固体废物处理设施和服务向农村延伸。(市生态环境局、水利局、农业农村局、城管执法局按职责分工负费,各区人民政府落实)(二)强化设施高效协同。重点推动市政污泥处置与垃圾焚烧、渗滤液与污水处理、焚烧炉渣与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焚烧飞灰与危险废物处置等有效衔接,提升协同处置效果。枳极推动生活垃圾的焚烧处理协同处置一般工业固体废物(
10、类生活垃圾)。构建各类固体废物收集、运输、处理闭环产业链条,探索固体废物利用处置全过程管理中“水、气、上”协同治理。促进可回收物收运系统与再生资源回收处理系统相衔接、有害垃圾收运系统与危险废物收运处置系统相衔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水利局、城管执法局按职责分工负货,各区人民政府落实)(三)积极营造规范开放市场环境。健全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市场化运行机制,营造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公正开放的市场环境。完善产业链供应链,鼓励技术能力强、运营管理水平高、信誉度良好、有社会责任感的市场主体公平进入环境基础设施领域,鼓励有资金、有技术、有管理能力的大型企业和各类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建设和运
11、营。在市场准入、政策扶持、行政许可监管执法等方面实施分类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健全环境基础设施领域市场主体信用体系,对严重失信主体在投融资、土地供应、招投标、财政性资金安排等方面依法依规予以限制。(市发展改革局、工业和信息化局、财政局、生态环境局、水利局、卫生健康局、市场监管局、城管执法局按职责分工负贵,各区人民政府落实)(四)创新市场化运营服务模式。推广特许经营等市场化建设运营模式。重点发展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着力发展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污染治理设施的工程总包和第三方运营服务。健全第三方治理服务标准规范、责任划分和治理效果评估机制。鼓励省、市、区三级国资部门组建联合体,
12、以“三资联动、三资合作”的方式,参与我市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相关工作。完善生活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社会化运作”机制,通过招投标和特许经营等方式引入专业化社会企业参与环卫作业服务。鼓励大型环保集团、具有专业能力的环境污染治理企业组建联合体,按照统筹规划建设、系统协同运营、多领域专业化治理的原则,对区域污水、垃圾、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理处置.提供综合治理托管服务。(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生态环境局、水利局、卫生健康局、国资委、城管执法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区人民政府落实)四、推动设施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一)推进数字化赋能。探索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环境基础设施
13、运营管理深度结合,推动设施智能化升级。加快建成污水管网、雨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加快构建市、区、镇、排水公司共用的排水管理智慧平台。推动重点领域碳排放和林业碳汇数据接入全省碳排放监测智慧云平台。加强建筑垃圾智能管理信息系统推广应用,智能化管理建筑垃圾处理。推行废旧物资回收“互联网+回收”“物联网+回收”模式,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全过程数字化管控。推动固体废物运营监管统计数据全面信息化管理,实现危险废物运输转移电子化管理,有效监控和联动监管危险废物转移运输轨迹。探索将污水、垃圾、固体废物等纳入市域治理统监管,实现环境基础设施运营监管“一网统管”。(市发展改革局、工业和信息化局、生态环境局、住房城乡建设
14、局、水利局、卫生健康局、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城管执法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区人民政府落实)(二)着力推动绿色升级。对技术水平不高、运行不稳定的环境基础设施,采取优化处理工艺、加强运行管理等措施推动稳定达标排放。实施工业绿色生产,推广清洁能源应用,从源头上减少工业大宗废物产生量。在陶瓷行业推广应用窑炉节能及余热利用、废瓷综合利用、陶瓷窑炉废气污染物减排等技术,在纺织行业推广应用纺织废气、废水、固态污染物处理与回用、回收染料和碱、余热应用及废旧纺织品循环回收利用等技术。强化环境基础设施二次污染防治能力建设。加强污泥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规范有序开展库容已满生活垃圾填埋设施封场治理。提高焚烧炉渣、填埋气资
15、源化利用能力。鼓励园区利用余热,灵活利用光伏、风电、地热等可再生能源,有效回收园区内固体废弃物、废水、废气等。(市发展改革局、工业和信息化局、生态环境局、水利局、商务局、城管执法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区人民政府落实)(三)持续推进绿色技术研发应用。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培育掌握核心技术、引领作用强的企业发展成为国内一流的行业领军企业,支持龙头企业整合创新资源建立绿色技术创新联合体,创建一批绿色产业示范基地。重点围绕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尾矿、污泥等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及循环利用,废盐、铝灰、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等危险废物处置的
16、安全处理利用,以及废旧电器电子产品拆解回收利用、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等领域存在的技术短板,支持企业、科研机构等开展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支持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及智能建造等相关技术应用。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科研机构组建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推动建设本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支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应用,完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强化重点技术与装备创新转化和应用示范,着力提高环保产业技术与装备水平。(市科技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局、工业和信息化局、生态环境局、住房城乡建设局、水利局、卫生健康局、城管执法局按职货分工负费,各区人民政府落实)五、谋划推进重点工程建设(一)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强弱项工程。优先在国考,省考、市考断面水质不稔定或不达标区域、流入水源地保护区支涌、黑臭水体周边、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低或进水浓度低污水处理厂纳污范围内加快推进管网建设,探索合流制雨天溢流控制的新技术、新办法。加快消除镇域城区管网空白区,加快建设城中村、老I日城区、建制镇、城乡结合部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