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服务的至乐—延安鲁艺生活的故事.docx

上传人:p** 文档编号:11406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7.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为人民服务的至乐—延安鲁艺生活的故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为人民服务的至乐—延安鲁艺生活的故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为人民服务的至乐—延安鲁艺生活的故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为人民服务的至乐—延安鲁艺生活的故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为人民服务的至乐—延安鲁艺生活的故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为人民服务的至乐—延安鲁艺生活的故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为人民服务的至乐—延安鲁艺生活的故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为人民服务的至乐—延安鲁艺生活的故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为人民服务的至乐—延安鲁艺生活的故事.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为人民服务的至乐一延安鲁艺生活的故事红色是血与火的颜色,象征着希望、热烈、勇敢、创造、奋斗、牺牲等。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伟大斗争中构建的文化。在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各个阶段,红色文化就像熊熊燃烧的火炬,照亮人们的精神世界。从文学、戏剧、影视、音乐、美术、曲艺到舞蹈、民间文艺、摄影、书法、杂技,每个文艺领域的文艺工作者,都在实践中自觉丰富着红色文化的内涵。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我们深情回顾红色文化,拾取其中趣事,汲取文化自信,让红色文化薪火相传,永远闪耀光芒。延安文艺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建设下形成并发展的文艺,延安鲁艺被称为“新中国文艺的摇篮”。在七年半的办学实践中,延安鲁艺培

2、养了一千多名文艺人才,成为抗战时期根据地建设的文化大军。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歌剧白毛女、鲁艺秧歌、民族化木刻、新年画、街头诗鲁艺师生创造了一系列辉映当时、传之后世的经典文艺作品延安鲁艺时期,物资贫乏,供给困难。学生吃大灶,饭菜好的时候是土豆、萝卜、小米饭,差的时候只有黑豆面。大家常常不得不挖野菜、采树叶,掺和玉米熬粥吃。华君武甚至曾将耦糊作夜宵。每月都有一两次改善伙食,一般是吃面条。每听到有面条吃的消息,学生们几分钟内便蜂拥而至。盛面条的桶端上来,人们便一拥而上,争抢去捞。华君武看到这个场面,创作了漫画吃面条。画面上,学生们都端着特大号的缸子,探出筷子和勺子,一齐向面条桶“冲刺”,“热汗与面条

3、齐飞,缸子共眼睛一色:有的学生有“飞毛腿”,脚不沾地。很多人争抢面条,有的人手上、头上、肩膀上、帽子上都挂着面条。吃面条在鲁艺的墙报上发表后,学生们都觉得很有趣。虽然很多人都参与了抢面条,却没有因被讽刺而感到生气。下次再吃面条时,大家都谦让起来了。在1939年的大生产运动中,鲁艺的工作除了上山开荒外,还有纺线、种菜、养猪、磨豆腐等。文艺工作者不但完成了边区政府交给的生产任务,而且实现了蔬菜完全自给。大家能常常吃到西红柿拌辣椒、葱拌豆腐等新鲜菜肴了,生活大为改善。延安当时是歌咏之城,整个延河边全是歌声。罗工柳晚年深情回忆:“天不亮就起来了,整个延安,所有的人没有不唱歌的,有抗大的,有陕公的,鲁艺

4、的,满城都唱延安颂,延安颂当时唱的那个气氛,在延安那个气氛是忘不了的。”埃德加斯诺感叹,延安的人们洋溢着“不可征服的精神、力量和热情”。欢乐、自由、信仰、工作、启蒙、革命这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左翼知识分子渴望的、呐喊的、追寻的、实践的词汇,在革命圣地的生活中都实现了。鲁艺的前四年,毛泽东常来给学员上课,讲论持久战矛盾论等。当时毛泽东身材较瘦,留着分头,上课时穿着普通的灰布军装。课堂就在窑洞外面,摆一张桌子,后面立块拼接的木板做黑板。毛泽东喜欢站着讲,而且边走边讲,手势特别多。根据当时的照片和莎莱的回忆,毛泽东在鲁艺上课时,常一只手叉腰,另一只手前伸挥动,上半身前倾,转一圈然后又叉上腰,哈哈大笑

5、。(见大鲁艺第二集延河春晓)朱德、刘少奇等也常来鲁艺座谈讲课,贺龙等八路军将领也常给鲁艺师生做军事报告。有这么多革命领导人亲自授课,鲁艺师生思想政治素质突飞猛进。鲁艺美术部教师大多是左翼美术运动的骨干成员,如马达、沃渣、陈铁耕、胡一川、江丰、蔡若虹、力群等。他们发现,工农兵不能理解人物为什么要画成“阴阳脸”,画面为什么总是黑乎乎的。蔡若虹晚年回忆当年的情景:“你看看我的脸上,这半边不是比那半边亮一些吗?那半边不是比这半边黑一些吗?我知道,我看得见我这鼻子下面,我这下巴下面,不是黑糊糊的一片吗?我看得见那为啥我画出来你还说是阴阳脸呢?看得见的,不一定都要画出来嘛!为啥不画出来?不好看,不美。”鲁

6、艺师生吸收了传统年画和连环画的形式,放弃了透视画法,弱化光线明暗差别,使画面明亮,给部分木刻上了颜色,更多描绘工农兵生活,突出人物正面形象,强化了正反面人物对比,用连环图画表现一个完整故事,制作了一批表现工农兵生产和斗争的新年画和新连环画,广受欢迎。在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指引下,鲁艺师生纷纷走出知识分子的“小鲁艺”,走向工农兵社会生活的“大鲁艺”,文艺工作者深切认识到工农兵的真实生活状态,为创作出为工农兵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奠定了生活基础。1944年,鲁艺雕塑工作者重点开展泥娃娃的创制工作,把民间泥塑向高、精、尖发展。泥娃娃缩小到一寸,用薄纸片包裹裱糊两三层,上色过桐油后全身闪闪发亮

7、。泥娃娃艺术上高度夸张而又不失真实,洋溢着生活气息,色彩明快,大受群众欢迎。在鲁艺礼堂举办的泥娃娃展览会上,一位老乡要求用两斗小米换一个泥娃娃。当时的两斗小米是六十斤,够一个小孩吃两个月。农民愿意拿小孩两个月的口粮交换鲁艺的泥娃娃,可见对泥娃娃的喜爱之深。还有村干部托货郎担子传口信,请鲁艺人去开泥娃娃展览会。1944年,贾怀济、平凡、刘漠冰和陈叔亮在三边地区工作,将鲁艺曾经的拉洋片发展为新洋片。拉洋片民间称“土电影”,清末流行于北方的农村,主要道具是一只匣子,匣子里装有一系列画片和伴奏用的板子。主演员唱词,副演员边伴奏边根据唱词的顺序陆续拉出画片给人看。新洋片表现的都是农民熟悉且感兴趣的抗战和

8、边区建设的故事和人物;形式上有两名演员边唱边表演,第三人伴奏和换片;新洋片多数为套色木刻,甚至有油画,农民从未见过这么鲜亮的色彩,大受震撼。四人写文章总结道:”洋片的观众,每天总是像潮水一般热闹。其中有的是重复看过很多次而还觉得恋恋不舍的观众。六十多岁的老汉马德青,就是这样的观众之一。真是美得太哩!咱老汉一满解得开。咱共产党就是个主,老百姓有了主,就有了领路人。要是大家都把这洋片上的道理传染开了,啥事也能干成这就是马老汉在看完洋片后所发的评论。而有些农民,则认为比看戏更有意思1945年8月10日,日本向盟国发出乞降照会。晚上,消息在延安传遍。衣衫破烂的王大化冲到凌子风的窑洞里,一把把他的上衣扯

9、开,紧紧抱住了他,胸膛紧贴,声音激动,泪如泉涌:“哥,日本投降啦!”此时鲁艺校园里到处是狂欢的人群,鲁艺已被舞动的火把发出的光和热所覆盖。凌子风迅速拽出棉被的棉絮,缠在木棍上点燃,二人一起跑出窑洞,加入山下的狂欢队伍。蔡亮1959年创作的油画延安火炬,生动再现了延安军民庆祝抗战胜利的狂欢场面。延安鲁艺的师生基本都是20世纪第一个十年末期到二十年代初生人,在鲁艺期间都是二三十岁的年龄。他们吃了很多苦,但很多鲁艺人都高寿,不少人在耄耋之年依然思维清晰身体康健,甚至还能进行艺术创作,令人称奇赞叹。贺敬之称:“延安决定了我的一生,延安是我的真正的生命的开始。”这几乎适用于所有鲁艺人。青春年少时鲁艺给了他们宝贵的启蒙与难得的历练,人到中年时延安精神与鲁艺传统是他们的人生宗旨和艺术本根,夕阳红时鲁艺又给了他们美好的回忆。如今我们读他们的故事,想他们之所想,爱他们之所爱,依然能被鲁艺传统所深深感染,充分感受到他们为人民服务的“至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1wenmi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1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第壹文秘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壹文秘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