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饲草产业科技支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增强饲草产业科技支撑.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增强饲草产业科技支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健全饲草料供应体系提出明确要求。乡村振兴全面推进,脱贫地区牛羊等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将为饲草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发展多年生人工草地、草田轮作是固碳增汇的重要手段,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有望发挥积极作用。随着对饲草产业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化,产业发展环境持续改善,政策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将为现代饲草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一、增强科技支撑组建“产、学、研、推”紧密结合的饲草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加强核心技术与设施装备研发。加快制定饲草生产关键环节技术规程,完善产业标准体系,加强标准推广应用。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示范与推广,增强
2、全产业链技术支撑能力。二、深入推进良繁体系建设加快培育优良品种。实施现代饲草种业工程,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育繁推一体化的商业化育种体系。挖掘利用国内优良饲草种质资源,推进区域试验、生产性试验等育种工作,加快培育一批区域适应性强、产量高、饲用价值优、抗逆性好、抗病性强、耐盐碱的饲草新品种。支持建立原种保种基地,完善适宜不同区域的公益性饲草品种繁育保障体系。推进良种扩繁。在甘肃河西走廊支持建设温带暖温带饲草繁种核心区,辐射带动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区,突出苜蓿、全株青贮玉米、饲用燕麦等重点品种,兼顾黑麦草、饲料油菜、高丹草、无芒雀麦、羊草、鸭茅、饲用黑麦、箭箸豌豆等特色品种。在海南支持建
3、设热带亚热带饲草繁种核心区,辐射带动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区,突出柱花草、狼尾草、臂形草、雀稗、小黑麦、甜高梁、狗牙根等重点品种。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建设区域性饲草繁种基地,聚焦主导品种,加快良种扩繁,提升区域内饲草供种能力和种子质量。完善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健全中心库、备份库、种质保存圃相结合的国家饲草种质资源保存利用体系。建立饲草种质资源创新技术体系,开展重要性状表型精准鉴定和基因发掘,创制目标性状突出、育种价值大的新种质。完善饲草品种检测体系,实施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及区域适应性测试。三、推进重要饲草生产集聚发展发展优质苜蓿种植。大力推进西北、华北、东北和部分中原地区苜蓿
4、产业带建设,建成一批优质高产苜蓿商品草基地,逐步实现优质苜蓿就地就近供应,保障奶牛规模养殖苜蓿需求。推广先进栽培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生物灾害绿色防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裹包青贮技术和机械化收获技术等,推进苜蓿生产规模化、田间管理标准化和生产服务社会化。扩大全株青贮玉米生产。以农牧交错带以及牛羊传统养殖优势区为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全株青贮玉米生产,建设一批专业化、集约化、高水平全株青贮玉米生产基地。推行青贮玉米与冬小麦、豆科作物、薯类作物等高效轮作生产模式。增加饲用燕麦供给。利用春闲田、秋闲田、中轻度盐碱地等土地资源,建设优质饲用燕麦生产基地。推广优良适
5、宜品种,应用配套栽培技术、减肥增效养分管理技术、生物灾害绿色防控技术,提升饲用燕麦产量和营养品质。因地制宜推进饲草混播利用。在部分北方农牧交错带丘陵地区,建植高质量混播放牧饲草地,开展划区轮牧。在南方地区将产出效益低的天然草山草坡、低缓坡耕地和摆荒地改造成人工草地,种植多年生黑麦草、鸭茅、三叶草、臂形草、柱花草、狼尾草等多年生饲草品种,发展优质混播饲草生产。有条件的地方探索推广豆科与禾本科饲草混播混收混贮模式。强化牧区饲草保障。推进牧区高产稳产饲草生产基地建设,健全市、县、乡、村四级防灾减灾饲草保障体系。在北方草原和青藏高原地区,通过草地免耕补播等改良技术提升草原生产力,利用退耕已垦草原和水热
6、条件较好草原发展多年生饲草种植;在农牧交错带发展苜蓿、羊草、披碱草、饲用燕麦、饲用黑麦、饲用高粱、饲用谷子、箭箸豌豆、紫云英等优质高产饲草生产基地。四、发展成就“十三五”以来,国家相继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粮改饲、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等政策措施,草食畜牧业集约化发展步伐加快,优质饲草需求快速增加,推动饲草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一是优质饲草供应能力稳步提升。2020年全国利用耕地(含草田轮作、农闲田)种植优质饲草近8000万亩,产量约7160万吨(折合干重,下同),比2015年增长2400万吨。其中,全株青贮玉米3800万亩、产量4000万吨,饲用燕麦和多花黑麦草IOoO万亩、产量820万吨
7、,其他一年生饲草1500万亩、产量约1200万吨,优质高产苜蓿650万亩、产量340万吨,其他多年生饲草IOoO万亩、产量约800万吨。全株青贮玉米、优质苜蓿平均亩产分别达到1050公斤、514公斤,比2015年分别提高19.6%、IL5%。同时,草原牧区积极推进人工饲草地建设,刈割利用水平稳步提升,年可供干草约IOOO万吨。二是产业素质明显提高。2020年全国饲草种子田面积138.4万亩、种子产量9.8万吨,比2015年分别增长4.4%和8.9%,饲草供种能力持续增强。80%的全株青贮玉米由种养一体或订单收购方式生产,90%的优质苜蓿基地由专业化饲草企业建设,生产组织化程度明显提升。饲草加工
8、业快速发展,全国草产品加工企业和合作社数量达到1547家,比2015年增长近2倍;优质商品草产量996万吨,增长27%。饲草产品质量稳步提升,90%的全株青贮玉米达到良好以上水平,苜蓿二级以上占70%o三是生产模式多元发展。各地立足气候条件和资源禀赋,探索形成了一批饲草产业发展典型模式。河西走廊、北方农牧交错带、河套灌区、黄河中下游及沿海盐碱滩涂区统筹畜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大力发展苜蓿等优质饲草,培育了一批饲草产业集群。东北、西北地区积极推广短生育期饲草,种植模式实现“一季改两季“。各地在全面推广全株青贮玉米的基础上,还因地制宜选择饲用燕麦、黑麦草、苜蓿、箭箸豌豆、小黑麦等饲草品种开展粮草轮作
9、,推行豆科与禾本科饲草混播或套种,土地产出率大幅提高。四是支撑保障作用有效发挥。优质饲草供应增加,有力支撑了牛羊规模养殖发展,促进了草食畜牧业提质增效。从2015年到2020年,奶牛规模养殖比重从48.3%提高到67.2%,单产从5.5吨提高到8.3吨,每产出1吨牛奶的精饲料用量减少12%;肉牛、肉羊规模养殖比重分别从27.8%,36.7%提升到29.6%,43.1%,肉牛出栏活重从416公斤增加到479公斤,肉羊出栏率从94.6%提高到106.2%o人工种草持续发展,推动牧区养殖由传统放牧向舍饲半舍饲加快转变,有效缓解了天然草原放牧压力,实现了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268个牧区半牧区县牛羊肉
10、产量五年间增长22.1%,天然草原平均牲畜超载率从17%下降到10.9%o五是综合效益不断显现。各地实践证明,在耕地上发展饲草,实现了化草为粮,玉米籽粒和秸秆一起全株饲用,既保障了粮食播种面积,又提高了秸秆利用率,土地产出率提高30%左右。1亩优质高产苜蓿提供的蛋白相当于2亩大豆,还能有效改善土壤通气透水性能、增加有机质、提升地力。在盐碱地、滩涂上种植耐盐碱饲草品种,不仅增加了饲草供应,而且改良了土质,形成了土地增量。在黄河流域、草原等生态保护重点区域发展人工种草,涵养了水源,减少了水土流失,遏制了草原退化、沙化、盐碱化趋势。五、困难挑战我国饲草产业整体起步较晚,生产经营体系尚不完善,技术装备
11、支撑能力不强,在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差距,也缺乏健全配套的政策保障体系支持。对饲草在优化农业结构、保障粮食安全上的地位和作用,尚未达成广泛共识,部分地方顾虑多,进一步发展面临不少制约。一是种植基础条件较差。发展规模化、机械化种草,要求土地平整度、水利设施配套等方面具备相应条件。目前,饲草种植多数为盐碱地、坡地等,配套灌溉、机械化耕作等基础条件的地块不多,加之建设投入少,大多数达不到高标准种草要求,产量不高,优质率低,种植效益不佳,制约饲草产能提升。二是良种支撑能力不强。我国审定通过的604个草品种中,大部分为抗逆不丰产的品种,缺少适应干旱、半干旱或高寒、高纬度地区种植的丰产优质饲草品种。国产饲草种子世代不清、品种混杂、制种成本高等问题突出,良种扩繁滞后,质量水平不高,总量供给不足,苜蓿、黑麦草等优质饲草种子长期依赖进口。三是机械化程度偏低。国内饲草机械设备关键技术研发不足,产品可靠性、适应性和配套性差的问题较为突出,大型饲草收获加工机械大多靠国外引进,适宜丘陵山地人工饲草生产的小型机械装备缺乏。机械装备与饲草品种、种植方式配套不紧密,饲草生产农机社会化服务程度低等都制约机械化生产水平的提升。参考资料:“十四五”全国饲草产业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