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完善黄河流域基础设施心得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化完善黄河流域基础设施心得体会.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优化完善黄河流域基础设施心得体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完善交通、能源、水利等跨省区重大基础设施体系,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对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大力推进数字信息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能源等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体系,提高上中下游、各城市群、不同区域之间互联互通水平,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自由便捷流动。这为加强黄河流域基础设施建设指明了方向,明确出重点。在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下,近年来,黄河流域基础设施建设状况
2、明显改善,但沿黄地域范围跨度大,流域内交通、通信、能源等传统基础设施还存在建设不完善、布局待优化等短板,大数据、物联网、5G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也面临供给质量不高、协同性不强等问题。继续完善和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将为沿黄省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也是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补齐建设短板,提升黄河流域内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优化沿黄省(区)城市群之间的交通网,针对流域内一些地区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建设滞后的实际情况,加大布局和建设力度,补齐城际间路网“断线”、城市群与外界连通能力弱等短板。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网联等技术,对流域内交通、物流、通信等基础设施进
3、行智能化升级,更好发挥基础设施对沿黄旅游、物流等产业的支撑和带动作用。着眼于提升整体竞争力,合理规划建设流域内新型基础设施。应积极构建符合黄河流域发展特点的数字网络支撑体系,为数字经济发展夯实基础,同时避免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分区域针对性开展投资建设,对基础相对薄弱的中上游地区,应补齐信息建设短板,重点发挥数字技术在农业发展、能源保障、生态保护、文化遗产传承等方面的作用;对信息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的下游地区,应着力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进而带动全流域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缩小上中下游的发展差距。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还应强化底线思维。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牢牢
4、把握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战略要求。基础设施建设要与流域内生态和环境保护的要求相协调。加强顶层设计,明确环保标准,在前期规划阶段就对工程项目建设可能带来的生态影响做好科学评估,充分考虑黄河流域的生态脆弱性,最大限度避让生态脆弱敏感区、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注重采用绿色集约技术,从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守好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底线。黄河文化蕴含着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深邃智慧。数千年来,沿黄河流域形成了河涅文化、关中文化、河洛文化、齐鲁文化等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并涌现出诸多文人贤士。这条流动的大河,见证人民的交往,也承载着文化的交流。先秦时代儒墨道法诸子不同学派的交锋争鸣,促进了中国思想和学术的繁盛;丝绸之
5、路和黄河水道共同成就了人类文明史上规模宏大的文化交融;佛教传入中国并融入中华文化,产生了洛阳龙门、天水麦积山等为代表的石窟寺文化正是在与草原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和宗教文化等碰撞激荡的过程中,黄河文化焕发出强劲的生命力,彰显出融合包容、多元一体的宏大气象,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尚和合”“求大同”的独特精神标识。开放包容的内在特性赋予黄河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也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和辐射力,有力推动了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比如,第六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开幕,搭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平台;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持续举办,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交流思想、凝聚智慧;灵感来自石窟艺术的舞剧丝路花雨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3800多场,创下舞剧吉尼斯世界纪录如今的黄河,依旧深情讲述着开放包容的东方故事。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让宝贵精神和文化遗产代代传承、历久弥新,是我们必须肩负起的神圣使命。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坚定文化自信,做好黄河文化研究和遗址文物保护工作,创新推进黄河文物活化利用,推动黄河文化走出去,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要不断激活黄河文化的生命力,激扬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为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凝聚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