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科疑难病例讨论之面肌痉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科疑难病例讨论之面肌痉挛.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疑琲病例讨论记录科室:针灸科床号:38时间:2013年01月09日地点:针灸科医师办公室参加人员:王鹏主任医师、刘照玺副主任医师、胥梦俊住院医师、石灵璇住院医师、李咏梅住院医师、王凯住院医新、叶振忠住院医师及全体实习医师病例报告人:叶振忠住尼医师主持人:王鹏主任法师讨论内容:关于“黄九生”的病情初步诊断及治疗方案。叶振忠住院医师汇报病史:患者黄九生,男,68岁,患者于2013年01月03日因“右侧眼睑及面部肌肉不自主跳动H年”入院。病史:忠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眼睑及面部肌肉不自主跳动,每日约10+次,每次持续13分钟,尤以情绪激动时跳动明显。杳体:右fff1.眼睑及面部肌肉不自主跳动,
2、舌红、苔薄黄,脓弦滑。辅杳:头颅CT示:轻度脑萎缩征象。F1.前初步诊断:中医:面风。西医:面肌捷挛.胥梦霞住院医师:面肌痉挛(HemifaCia1.Spasm,HFS)为阵发性半脚而肌的不自主抽动,通常情况卜.,仅限于一侧面部,因而又称半面痉挛,偶可见于两侧。开始多起于眼轮匝肌,逐渐向面颊乃至整个半侧面部发展,逆向发展的较少见。可因疲劳、紧张而加剧,尤以讲话、微笑时明显,严重时可呈痉挛状态。多在中年起病,最小的年龄报道为两岁。以往认为女性好发,近几年统计表明,发病与性别无关。HSF发展到最后,少数病例可出现轻度的面瘫。石灵璇住院医师:1875年SChU1.itZC等报道了例HFS病人行尸检时
3、,发现其面神经部位存在有“樱桃”大小的基底动脉瘤。目前已知大约有80%90%的HFS是由于面神经出脑干区存在血管压迫所致。临床资料表明:在导致HFS的血管因素中以小脑前卜动脉(AICA)及小脑后卜动脉(PICA)为主,而小脑上动脉SCA)次之。已知SCA发自于基底动脉与大脑后动脉交界处,走行最为恒定,而PICA和AICA则相对变异较大,因而易形成血管棒或异位压迫到面神经:另外迷路上动脉及其他变异的大动脉如推动脉、战底动脉亦可能对面神经形成压迫导致HpS。以往认为:HFS是由于动脉的搏动性压迫所致,近几年研究表明:单一静脉血管压迫面神经时亦可导致川芍,且上述血管可两者或多者对面神经形成联合压迫,
4、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HES手术的预后。王凯住院医师:桥小小脑角(CPA)的非血管占位性病变,如肉芽肿、肿痛和囊肿等因素亦可产生HFS。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占位导致正常血管移位。Singh等报道了一例CPR表皮样囊肿使A1.CA移位压迫到面神经导致Hf-S;占位对面神经的直接压迫;占位本身异常血管的影响如动的脉畸形、脑膜揄、动脉曲等。另外后颅点的一些占位性病变也可导致HFSe如罕见的中间神经的雪旺氏细胞痛压迫面神经导致的HFS.,Hirano报道一例小脑血肿的患者其首发拉状为HFS.在年轻患者中,局部的蛛网膜增岸可能是产生HFS的主耍原因之一,而一些光天性疾病如Arno1.d-Chiari畸形及先
5、天性蛛网膜囊肿偶可发生HFS。李咏梅住院医师:部分原发性面肌痉察的病人多数在中年以后发病,女性较多。病程初期多为一侧眼轮匝肌阵发性不自主的抽搐,逐渐缓慢扩展至一侧面部的其他面肌,口角肌肉的抽搞最易为人注意,严重者甚至可累及同侧的颈阔肌,但额肌较少累及。抽摘的程度轻重不等,为阵发性、快速、不规律的抽描。初起抽搐较轻,持续仅几秒,以后逐渐处长可灰数分钟或更长,而间歇时间逐渐缩短,抽搐逐渐频繁加重。严重者呈强直性,致同侧眼不能睁开,口带向同侧歪斜,无法说话,常因疲倦、精神紧张、自主运动而加剧,但不能自行模仿或控制其发作。一次抽搐短则数秒,长至十余分钟,间歇期长短不定,病人感到心烦意乱,无法工作或学习
6、,严iR影响若病人的身心健康。入眠后多数抽搐停止。双侧面肌痉学者甚少见。若有,往往是两侧先后起病,多一侧抽搐停止后,另一侧再发作,而且抽掐一侧轻另一侧轻重,双侧同时发病、同时抽播者未见报道.少数病人于抽搐时伴有面部轻度馋痛,个别病例可伴有同侧头痛、耳鸣.有梦邀住院医师:中医认为面肌控挛多因风邪侵袭,或阳亢血亏,引动肝风而致,病在面部经络及肝,以实证居多。辨证施治方法如下:】、风寒阻络,证见:面肌抽搐,伴恶寒发热,舌淡红苔薄白。治法:疏风通络,活血止挖。方药:大秦先汤合牵正散.2、风阳上扰,证见:面肌抽搐,紧张或情绪波动可使症状加重,面红目赤、口苦咽干,舌红苔薄黄。治法:平肝熄风,通络止痉。方药
7、:羚羊钩藤汤“3、血虚风动证见:面肌抽搐,面色无华,失眠健忘,心悸怔忡,唇甲色淡,舌淡苔薄.治法:养血育阴,熄风止痉.方药:阿胶鸡子黄汤.刘照笺副主任医师: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为种半侧面部不自主抽搐的病症。抽播呈阵发性且不规则,程度不等,可因疲倦、精神紧张及自主运动等而加重。起病多从眼轮匝肌开始,然后涉及整个面部。本病多在中年后发生,常见于女性。按COhen等制定的痉挛强度分级分为Ii级:。级:无痉挛:1缎:外部刺激引起瞬目增多或面肌轻度颜幼:2级:眼瞭、面肌自发轻微颉动,无功能障碍:3级:痉挛明显,有轻微功能障碍:4级:严重痉挛和功能障碍,如病人因不能持续静眼而无法看书,独自行走困难。神
8、经系统检查除面部肌肉阵发性的抽搐外,无其他阳性体征。少数病人于病程晚期可伴有患曲面肌轻度瘫痪。.王脂主任医师:本病病因不明,现代西医学对此尚缺乏特效治法。目前一般采用对症治疗,但效果均欠理想。现代用针灸治疗而肌痉挛的报道,至迟不晚F60年代中期。在1965年有人试用皮内针法获效。70年代,乂作了进一步探索,如采用深刺久留针法,只针健W1.不针思侧的缪刺法等,我们使用穴位注射于抽搐地明显之处,亦有一定效果。但总的来说实践还是较少,且以内部报道文章居多。80年代以来,面肌痉挛的治疗始得到针灸界较广泛的重视,不仅仅是观察例数大量增加,更重要的是对刺灸法的多方面探索,从而出现了一些比较独特的刺法,如丛剌法,剌激面神经干法,浅剌皮部法及行气法等等。当应用传统的刺灸法难以取效时,选用上述刺法往往能奏效。经科室讨论达成致意见:根据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目前中医诊断为:面风(风阳上扰):西医诊断:面肌痉挛。治疗方案予针刺穴位,维生素B12针穴位注射,内服中药,并口服卡马西平片等对症治疗。记录者签名:科主任签名:记录日期:2013年01月09日16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