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公司新产品开发管理规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集团公司新产品开发管理规定.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集团公司新产品开发管理规定1目的加强新产品开发管理工作,加快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以新产品促发展。2范围适用于集团公司新产品开发、旧产品改良、产品更新换代等。3程序活动3.1市场调研3.Ll市场调研、可行性分析由各单位总体负责。3.1.2调查研究内容:新产品开发前首先应进行可行性分析,必须从产品的市场需求、技术现状、发展趋势及资源效益四个重要方面分析论证及科学预测。3.L3调研对象3.1.3.1调查国内市场以及国际重点市场的技术现状和改进要求。3.1.3.2以国内同类产品市场占有率在前三名的产品以及国际名牌产品为对象,调查同类产品的质量、价格及使用情况。3L33广泛收集国内外有关资料和专利,然后
2、进行新产品开发可行性分析研究。3.1.4可行性分析3.L4.1论证该产品的技术开发方向和动向。3.1.4.2论证市场动态及发展该产品具备的技术优势。3. 1.4.3论证该产品开发所具备的资源条件和可行性(含物资、设备、能源外购、外协配套设备等因素)。3.1. 4.4初步论证新产品经济效益。3.1.4. 5编制该产品批量投产的”可行性分析报告”。32新产品试制新产品开发经过市场调研后,确定新产品试制计划及实施方案,产品试制方案由技术部具体实施。具体步骤如下所示:1.1.1 样品试制:根据设计图纸、工艺文件和少数必要的工装,由试制车间试制出一件或多件样品,然后按要求进行实验,借以检验产品结构、性能
3、和设计图的工艺性,考核图样和设计文件的质量等,由技术部负责。1.1.2 小批试制:在样品试制的基础上进行,其主要目的是考核产品的工艺性,检验全部工艺文件和工艺设备,并进一步校正和审验设计图纸。以研发部门为主,部分试制工作扩展到生产车间。1.1.3 试制总结:对试制考核情况进行总结,并按有关标准要求编制试制总结、试验报告、试运行报告,由产品研发部负责。3.3 新产品移交投产的管理3.3.1 新产品的开发都必须具备批准的设计任务书(或建议书),由设计部门进行技术设计,工作图设计经审核、会签、批准后进行样试。3.3.2 每一项新产品要力求结构可靠,技术先进,具有良好的工艺性。3.3.3 产品的主要参
4、数、型式、尺寸、基本结构应采用国家标准或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标准,在充分满足使用需要的基础上,做到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3.3.4 每一项新产品都必须经过样品试制和小批试制后方可成批生产,样试和小批试制的产品必须经过严格的检测,具有完整的试制和检测报告。部分新产品还必须具有运行报告。样试、批成筠由总工程麻主持召集有关单位进行鉴定,并确定是否投产。个别工艺上变化很小的新品,经工艺部门同意,可以不进行批试,在样品试制后,直接办理成批投产的手续。3.3.5 批准移交生产线的新产品,必须有产品技术标准、工艺规程、产品装配图、零件图、工装图以及其他有关的技术资料。3.3.6 移交生产线的新产品必须填写“
5、新产品移交生产线鉴定验收表”,并经技术副总经理、生产副总经理、品保部部长确认报请总经理批准后,进行新产品生产线移交。3.4 新产品开发周期规定3.4.1 对于简单产品,包括工厂已具有成熟制造和应用技术的产品以及由旧有型号发展出来的变型产品,允许直接从技术设计或工作图设计开始,开发周期定为1-2个月。3.4.2 从大专院校或有关科研设计机构移植过来的,经过试验考验的产品,必须索取全部论证、设计和工艺(含工装)的技术资料,并应重新调查分析论证,对于这类产品,开发周期定为2-6个月。3.4.3 属于对老产品在性能和结构原理上有大的改变的研究以及新的类别产品的开发,开发周期一般规定为6-7个月,最长为
6、一年(特别情况不得超过一年半时间),具体程序周期规定如下:3.4.3.1调研论证和决策周期:一般产品1个月;复杂产品L5个月。3.4.4 .2产品设计周期(含技术任务书、技术设计和工作图设计):1-2个月。3.4.5 .3工艺(含工装制造)周期:1)样品试制:1-2个月(含样品鉴定);2)批是试制:2-3.5个月;3)产品鉴定和移交生产周期:1个月。3.5 技术资料管理3.5.1 图纸幅面和制图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企业标准要求。3.5.2 2成套图册编号要有序,蓝图与实物相符;工装图、产品图等编号应与已有的编号有连贯性。3.5.3 产品图应按会签审批程序签字。总装图必须经总工程师审查批准。工艺工装图纸资料由工艺科编制和设计,全部底图应移交技术档案室签收归档。3.5.4 验收前一个月应将图纸、资料送验收部门审阅。3.5.5 5技术资料的验收汇总由研发部门负责。4相关记录4.1可行性分析报告4.2试制总结4.3试验报告4.4试运行报告4.5设计任务书4.6试制和检测报告4.7运行报告4.8新产品移交生产线鉴定验收表5附则本规定自颁布之日起实施,解释权归技术中心。